這幾天,圍繞著俄烏沖突發生的事情越發魔幻。在當地時間3月18日,俄烏邊境的爆炸聲與美俄元首的“破紀錄通話”形成刺眼反差。就在特朗普與普京剛剛掛斷電話之際,俄烏雙方多處爆發戰斗,隨后就是“喜聞樂見”的互相指責對方發動越境襲擊的“口水仗”。
目前來看,俄方稱烏軍對別爾哥羅德州發動五次進攻,烏方則宣稱挫敗俄軍在蘇梅州的攻勢。不論究竟是誰先動的手,但毫無疑問,這場沖突不僅暴露了停火協議的脆弱性,更折射出美俄博弈下烏克蘭的生存困境、沖突背后的戰略算計,以及地緣政治交易的潛在風險。
直觀地說,這次美俄的2個多小時通話,表面上為俄烏沖突帶來“技術性停火”希望,實則將烏克蘭推向更深的被動境地。雙方達成的“30天內互不攻擊能源設施”協議,本質是美俄利益交換的產物:特朗普借此展示“結束戰爭”的競選承諾,普京則通過局部停火緩解國際壓力并鞏固占領區控制。
澤連斯基在通話的消息曝光后,緊急喊話特朗普,要求“分享細節”,直言“沒有烏克蘭參與的談判不會有結果”。這一行動已經暴露出基輔對美俄交易可能犧牲烏主權的強烈不安,以及對美國的強烈不信任。更令烏克蘭焦慮的是,美俄聲明中“改善雙邊關系將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表述,暗示兩國可能以烏領土為籌碼重啟能源合作。不得不承認,當今國際社會依舊是森林法則,在經濟下行、地緣矛盾突出的當下,穿起來的“西裝”,正在慢慢“脫下”。當大國博弈的焦點從戰場轉向談判桌,烏克蘭的“生存權”反而被壓縮為地緣交易的附屬品。
坦率地說,我個人更傾向于俄羅斯的邏輯,即烏克蘭是為了“破壞美俄通話的共識”。加之強烈的不安焦慮,迫使澤連斯基做出最后的一場豪賭,用戰術進攻證明“存在感”,防止停火協議成為默許俄占領現狀的“投降書”。
盡管從這次作戰的結果上來說,烏克蘭是失敗的。但是在政治上,澤連斯基恐怕初步達成了目的。此次邊境沖突對美俄談判的沖擊已現端倪。俄方指責烏軍行動“損害特朗普和平倡議”,美方雖未直接回應,但其對烏軍援的曖昧態度暗示了兩難處境:若放任俄烏交火,所謂“停火”將淪為笑談;若加大對烏支持,又可能激化與俄矛盾。
我們之前節目里也提到過,會出現這個情況,本質是美俄的共識,是建立在“各取所需”而非“解決根本問題”的基礎上。俄方堅持要求西方停止軍援,烏方拒絕承認領土變更,美國則謀求能源利益與選舉紅利,三方訴求其實是錯位的。這種結構性矛盾不解決,所謂的“共治”就是各有打算的瓜分蛋糕,稍有沖突就可能讓“共識”毀于一旦。
某種程度上來說,俄烏邊境的硝煙再次證明,大國主導的停火本質上是戰略緩沖而非和平終點。當特朗普將“結束戰爭”作為競選籌碼,普京將停火視為重整軍備的窗口期,而澤連斯基在美俄夾縫中掙扎求生時,真正的和平依然遙不可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