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時常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怎么突然感覺大家都變成大人了?
當朋友聊天的話題變成了結婚買房養小孩,當同齡人在聚餐上熟練地社交social,當父母夸贊同事家的孩子多么懂得人情事故……
面對世界,自己好像是一個“多余的人”,有一點坐立不安和焦慮,即便能在工位扮演“情緒穩定的成年人”,實際上,依舊認為自己的內里還是一個小孩。
比起周末維系社交關系,更想花錢投資自己的愛好,比起親戚組織的相親局,更想回家打游戲。
成為大人,變成了一道明知正確答案,卻遲遲難以下筆的考題。
這樣的狀態,全世界的年輕人都深有共鳴。
法國作家羅曼·莫內里的兩本“擺爛”小說——《床,沙發,我的人生》和《多余的我》,用幽默又荒誕的語言描述出了年輕人心中的擰巴感,200萬法國青年讀后直呼太真實!
《床,沙發,我的人生》《多余的我》
[法]羅曼·莫內里 著
呂俊君 譯
《床,沙發,我的人生》于2024年在國內出版,成為很多人的“擺爛嘴替”。
今年,阿信帶來了另一本書《多余的我》,當全網都在教人“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本小書恰如一劑清醒藥——它用荒誕的幽默撕開生活的假面,告訴你:人生不必活成一場通關游戲,“好不起來”也沒關系。
暢銷百萬冊的現象級小說
讀者直呼“世另我”!
羅曼·莫內里的現象級暢銷作品《床,沙發,我的人生》,主人公名為“那誰”(是的,主人公沒有名字,“那誰”可以是任何人)是一個向往無所事事的年輕人,他以“專業躺平”的姿態對抗社會規訓,這本小說被法國媒體稱為“21世紀的《局外人》”。
作者羅曼·莫內里
這本小說的改編電影《輕松自由》,更是在全球年輕群體中掀起了一場“躺平哲學”的浪潮,在豆瓣上維持著8.2的評分。
“我們逃避努力,逃避責任,一天天地癱在沙發里,面前的電視展現著一方迷你的世界。而屋外,則是我們害怕面對的世界。”
電影《輕松自由》豆瓣評分
《床,沙發,我的人生》在國內出版后,同樣獲得了大量讀者的共鳴。
許多人在小紅書上曬出這本書的讀后感,有人說它是年輕人的內心寫照,有人說它是“infp嘴替”,有人說它是喪中帶哲的“法式躺平”文學。
譯者呂俊君以輕盈的筆觸還原了原作的法式幽默與哲學底色,將“躺平”的戲謔與沉重轉化為中文讀者可感的文化共振,呂俊君老師還憑借這本書斬獲2023年傅雷翻譯文學獎新人獎。
如果說《床,沙發,我的人生》是“廢物宣言”,那么《多余的我》就是“失敗者生存指南”。
羅曼·莫內里以法式毒舌和冷幽默,刻畫了一群被主流社會拒之門外的“多余人類”:
“成年俱樂部”的落選者:主角因為“穿籃球鞋”、“不會修水管”,而被拒絕進入“成年俱樂部”,這些理由荒謬又奇怪。
“擺爛摸魚的職場打工人”:在復印文件與沖咖啡的循環中消磨青春,卻自嘲“為人類福祉守護打印機”。
“合租版饑餓游戲”:與石斑魚、酷女孩的奇葩室友日常,堪稱巴黎版《老友記》,只不過笑點背后全是生存的狼狽。
每一個讀這本書的人,都能在這個“你”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你一定也會像我一樣,邊讀邊拍大腿:“這作者在我家裝監控了?”
文字幽默又毒舌
字字戳穿成年人的偽裝,大快人心!
和《床,沙發,我的人生》相比,《多余的我》這次連主人公“那誰”都不存在了,整本書以短劇式小品文的形式,以第二人稱“你”為主人公,講述了一個年輕人在面對社會評判標準來衡量自我價值時,在職場被“PUA”,處理與合租室友、同事等關系時,他的所思所想和選擇。
羅曼·莫內里把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描寫得異常生動,每一個片段,讀完都充滿幽默和諷刺:
“合租”——合租是一盤比薩,光看圖美味得很,實際是另一回事。
“實習俠”——被流放在職場的等候室里,從一家公司的實習生做到另一家公司的實習生,就像別人收集護照上的印戳一樣。
“小小記者”——整天掛在網上扒新聞,把平常的事情寫成獨家新聞,剽竊一篇外文報道而不被發現。
自嘲式的幽默,又富含荒誕、獨特的哲學思考,讀這本書就像喝冰美式——苦澀后勁大,但越品越爽!
翻開《多余的我》,迎面而來的是一股辛辣的自嘲:有人總是被成年俱樂部拒收。
作者筆下的“成年”不是年齡的增長,而是一場集體的“社會認證儀式”。
人們爭先恐后地涌入這個俱樂部:繳納養老金、組建家庭、背負責任、成為“正經人”……但總有人被拒之門外,或主動選擇掉隊。
書中的“你”正是如此:在別人按部就班的人生軌跡中,你像個旁觀者,既羨慕那些被責任壓垮的“過來人”,又恐懼成為他們。于是,“努力”成了徒勞的注腳,“成功”成了他人的劇本。
生活是一場游戲,每個人都收到了規則說明,除了我。
作者自嘲地寫道:
“在你這個年紀,有些人已經繳了十年的養老金。
在你這個年紀,亞歷山大大帝已經建立了一個帝國,蘭波已經在地獄里熬過了一季有余,圖派克已經中了四顆子彈,
你媽媽已經生了兩個孩子。
在你這個年紀,你應該感到恥辱。
但是說句實在話:你有的選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成年俱樂部的門票上印著“標準化人生”的條形碼,而總有人天生是二維碼——無法被掃描,也無法被歸類。
電影《輕松自由》劇照
薩特說“他人即地獄”,《多余的我》則將其演繹為一場社會化的墜落。
曾經的你“倒立行走”“在屋頂唱歌”“腳不沾地”,直到某天意識到自己活在無數目光的審視下:父母的期待、同齡人的比較、社交媒體的審判……
“然后你發現了他人目光的重量。一切都不復從前。”
書中的“你”開始用沉默代替表達,用逃避代替反抗。這種對目光的敏感,本質是對身份認同的掙扎。
作者寫道:
“別人總是吃不準該把你歸在哪一類里——非主流?懶蟲?失敗者?”
當社會急于給人貼上標簽時,“你”卻成了一團不確定的迷霧。這種不確定性反而成了保護色:與其被定義,不如“由著你平靜地生活”。
文中除了對人生的質問,還有超多金句,讀起來大快人心。
關于工作:“開放式辦公室對于工作就像罐頭對于食物。”
關于價值觀:“你固執地認為答案在書里——這在互聯網時代顯得有點蠢。”
關于自我懷疑:“你要求的不過是讓你的日常生活套上‘卡夫卡式的’這個修飾語,來一場格里高爾·薩姆沙那樣的小變形記。”
這些句子如同深夜朋友圈的“僅自己可見”,是當代青年隱秘心聲的文學化表達。
書中沒有逆天改命的爽文劇情,只有一群“失敗成癮”的年輕人,用自黑抵抗虛無,用躺平對抗沉重。
主角的掙扎與自嘲,更讓每個被生活“打臉”的讀者都能找到共鳴:“原來失敗不是終點,而是另一種生活藝術的起點。”
接受自己的“多余”
并從中找到自由
《多余的我》像是前作《床,沙發,我的人生》的升級版——從“一個人躺”到“一群人躺”,從消極抵抗到荒誕狂歡。
作者用兩部作品構建出了一個“反內卷宇宙”,這里沒有勵志雞湯,只有對成功學謊言的辛辣解構;沒有完美人設,只有一群“外殼磨損的年輕人”在裂縫中尋找微光。
文中主人公喪喪的擺爛感,讀起來難免讓人喪氣:
“我不出門,不拉開窗簾,不洗漱,不起床,開倍速看電影和電視劇,眼睛疼的時候,我就盯著天花板上的蜘蛛,期待它邀請我一起上網。”
“電話響了,你不接。有人敲門,你不應。已經沒有朋友的位子了。娛樂,提都不用提了。光是呼吸都會讓你疲憊不堪。你發出嘶啞的喘息聲,像一只受傷的獸。”
但《多余的我》更多的指向了一種和解:接受自己的“多余”,并從中找到自由。當社會鼓吹“成功學”時,書中的“你”選擇成為“陰影中的打印機守護人”;當眾人追逐意義時,“你”甘愿在虛度中尋找細微的快樂。
這種“多余”不是失敗,而是一種清醒——看透規則的荒誕后,依然選擇以自己的方式活著。
電影《輕松自由》臺詞
或許,我們都需要一點“多余”的勇氣:拒絕被標簽定義,允許自己偶爾掉隊,在他人目光的夾縫中,笨拙地守護內心的月亮。
畢竟,正如書中所言:“你只能滿足于做自己。這真讓人心力交瘁——但也只有你能做到。”
當你合上這本書時,你可能會想起合租屋里發霉的墻角、簡歷上石沉大海的投遞記錄,或是某個在便利店啃三明治加班的深夜。但奇妙的是,那些曾讓你羞恥的“失敗”,突然變得理直氣壯起來,也許你也會“覺得當個‘廢物’也沒什么不好”。
如果你正面臨職場壓力、社交焦慮、自我價值質疑,在“擺爛”和“積極生活”之間反復橫跳,一定去看《多余的我》,你定會找到生活的心理出口。
《床,沙發,我的人生》續作
又一本在生活規則中找漏洞的另類指南
豆瓣8.3高分電影《輕松自由》原著小說!
如果無所事事讓你感到快樂
那就不算是虛度人生
-End-
2025.3.4
編輯:醒醒 | 審核:孫小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