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廣東GDP已連續36年蟬聯全國第一,同為經濟大省的江蘇排名第二。
公開數據顯示,廣東GDP為141633.81億元,江蘇為137008億元,兩省差距為4626億元。
但一個顯著事實是,江蘇從2020年開始,經濟增速一直是連續超過廣東:
2020年江蘇3.7%,廣東2.2%;2021年江蘇8.6%,廣東8.0%;2022年江蘇2.6%,廣東2%;2023年江蘇5.8%,廣東4.8%。
而2024年,兩省GDP增速差距繼續增大為江蘇5.8%,廣東3.5%。
很多人對此樂觀表示,江蘇如果一直保持如此強勁的發展態勢,很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反超廣東,搶走全國GDP第一的寶座,成為“經濟第一省”。
可在城市研究室看來,從目前來看,江蘇想短時間超越廣東,有點難。
廣東經濟增速為何連續5年被江蘇超過,不是冰冷的數字就可以說清楚的,但可以結合不同維度來分析一下。
廣東、江蘇都是經濟大省,均是“勇挑大梁”的存在,城市結構和產業發展上各有特點,也成為整體經濟增速的“晴雨表”。
廣東其實也很類似,比如高度依賴珠三角的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四個萬億城市,約占全省經濟的七成,可以視為廣東的“領頭羊經濟”。
但可謂“成也是蕭何,敗也是蕭何”。
2024年,廣東經濟增速為3.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5.0%。其中,深圳以5.8%的增速挑起大梁,經濟增量達1898億元,占全省增量的“半壁江山”。
廣州和佛山增速分別為2.1%和1.3%,增加值分別為308億元、38億元,經濟增量有限;東莞雖有4.5%不俗增速,但412億元的增量依然難以彌補廣佛的經濟滑坡,導致廣東整體經濟失速。
此外,廣東的腰部城市惠州、珠海、中山發展相對滯后,2024年GDP分別為6136億元、4479億元、4143億元,距離萬億目標仍有差距。
而經濟排名靠后的云浮、河源等粵西和粵北城市GDP均不足2000億元,廣東幾乎都懶得提。
相比之下,江蘇的城市發展更為均衡,而且許多即將邁入“萬億俱樂部”。
江蘇有五個萬億城市: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和常州,是全國萬億城市最多的省份。
2024年江蘇13市GDP數據
眼下,徐州(9537.12億元),距離“萬億俱樂部”僅一步之遙,揚州(7809.64億元)正在躍躍欲試,按照兩市發展速度,很有可能讓江蘇萬億城市數量在未來兩年增加為9個。
此外,江蘇的“十三太保”模式下,各市經濟發展也較為均衡,而且排名最后的城市都可以“單挑”廣東多個腰部城市。
比如排名最后的連云港2024年GDP達到4663億元,已超過廣東排名第六的珠海(4479.06億元)……
在產業方面,廣東和江蘇的制造業體量相當,但產業結構卻與江蘇并不相同,發展境況也并不如意。
長期以來,廣東一直是“一超+雙雄”格局。
具體來說,就是電子產業一家獨大,總量約4.5萬億元;電氣和汽車位居第二、第三位,分別達到2萬億元和1萬億元,而其他產業規模均不足萬億。
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生產線
遺憾的是,這些年來的廣東汽車產業,不僅燃油車行業式微,新能源車也未能在換擋期抓住發展機遇,產業動力嚴重不足。
2023年,廣州生產汽車317.9萬輛,總產值6407億元,而同期上海整車產量僅為廣州的2/3,總產值卻是廣州的1.2倍。
城市產業中,基本也是靠珠三角區域城市“扛大梁”,粵西和粵北城市產業始終未有大的起色。
相比之下,江蘇的產業結構則呈現“雙雄+多強”格局。
不僅電子和電氣產業規模超2萬億元,鋼鐵、化工等六個產業也達到萬億級別。
江蘇“十三太保”也紛紛圍繞萬億產業各顯神通,比如南京聚焦軟件和信息服務、常州發展新能源產業、無錫定位物聯網和集成電路產業、連云港發展石化產業。
更重要的是,隨著江蘇在汽車零部件產業鏈上布局深入,全球百強汽車零部件企業有41家在蘇州落地,常州等地也成為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業重要生產基地,汽車產業早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集群。
兩省還有一個最大不同點:外貿依存度。
2024年,廣東進出口總值9.11萬億元,江蘇為5.62萬億元。廣東雖然外貿數據高于江蘇,但也體現出經濟對外貿的高度依賴。
早年經濟環境和風細雨時,外貿是廣東的核心競爭優勢,可隨著國際局勢波譎云詭,外貿環境持續惡化,經濟對外貿的依賴過高自然意味著更大的風險,也成為廣東經濟增速放緩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過,撇開簡單的數據,廣東相比江蘇,還是有著明顯優勢。
首先是兩省的稅收就不是一個體量。
由于2024年廣東和江蘇國稅收入尚未出來,暫時只能以2023年數據作比較。
2023年廣東的國稅收入達到2.16萬億元,而江蘇只有1.55萬億元,廣東的稅收是江蘇的1.4倍;同期個稅,廣東為2365億元,江蘇只有1262億元,不到廣東的一半。
2023年,廣東財政凈上繳數額約8596億元,江蘇財政凈上繳數額約5057億元。
還有一個令廣東人“耿耿于懷”的數據:2023年,廣東向國庫上繳了1158億統籌調劑金,江蘇為117億,廣東幾乎是江蘇的10倍。
“統籌調劑金”說白了,就是廣東上繳了很多錢去“平衡”那些財政不佳的省市資金調配。
養老金上繳方面,廣東2023年上繳了1158億元,差不多是江蘇的6到7倍。
廣東養老金上繳額顯著高于江蘇,主要因其年輕人口更多、社保基金結余充足,反觀江蘇則由老齡化率高(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17%,廣東約9%),上繳有限。
廣東上交養老金比例相當于15個地區的總和。圖片來源:說財貓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如此,江蘇民間對于自己相對經濟發展水平嚴重偏低的養老金,也一直有著吐槽,而且爭議很多。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廣東確實比江蘇更“年輕化”,發展潛力也相對較大。
其次,相比江蘇,廣東的科研和創新能力更具潛力。
《2024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顯示,廣東區域創新能力已連續8年保持全國第一,江蘇排在第二;該報告中,廣東在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和創新績效三個指標上都排名全國第一,知識創造指標也僅次于北京。
雖然廣東和江蘇都是制造業大省,但廣東多為華為、騰訊、比亞迪、中興、美的、格力、大疆、立訊精密等創新型的科技企業為主;江蘇的龍頭企業恒力、盛虹、沙鋼多以傳統產業為主,科技型企業數量和創新程度要弱于廣東。
華為廣州研發中心
并不是說傳統產業不重要,但創新能力是衡量一個城市未來發展的潛力所在,雖然江蘇的企業創新能力也不遑多讓,但從長遠來看,廣東的產業升級潛力似乎更大。
這點其實已直接體現在兩省的上市公司和市值數據上。
截至2024年,廣東A股上市公司約800家(總市值15萬億),江蘇約600家(總市值7萬億),彼此總市值大約相差了2倍。
數據來源:wind 制圖:南財智庫研究員
這說明盡管江蘇在GDP上逐漸接近廣東,但廣東的企業和個體戶賺錢能力依然很強。
還有一點可能少有人注意到,廣東相對江蘇,人口優勢極為明顯。
2023年,廣東的常住人口為1.27億,而江蘇只有8526萬人,廣東的人口規模是江蘇的1.5倍。
廣東一直是生大省,2024年廣東新出生人口113萬人,數量居全國第一,也是全國去年唯一一個出生人口超百萬省份。
反觀這幾年的江蘇,新出生人口從未達到百萬,2023年僅為40.98萬。
與“能生”的廣東相比,江蘇主要原因還是各地持續老齡化,而廣東人口結構卻不斷年輕化。
公開數據顯示,全國最年輕的30座城市,廣東一省占了十多個,而江蘇卻有4城入圍全國最“老”的城市。
城市老齡化圖譜
坊間因此也出現了“二十歲的珠三角,四十歲的長三角”的戲稱。
不難想象,隨著總人口基數的下降,未來將進入人口存量時代,廣東在人口生育率上比江蘇更有優勢,顯然會給經濟發展提供更為持續的動力。
最后還有個極為重要的背景:廣東是全國唯一“存量隱性債務化解完畢”的省份,“隱性債務”在全國第一個清零。
2024年,隨著中央下撥10萬億大化債,首批2萬億化債資金在幾個主要債務省份開始消化,其中江蘇就拿下2511億,唯獨廣東、上海兩地“兩手空空”。
原因在于,廣東的“隱性債務”在2022年就已率先清零。(但根據廣東政府公報,截至2023年,廣東政府債務余額仍超2萬億)。
這也充分說明,逐漸擺脫債務負擔的廣東,未來發展也會更快“輕車上陣”。
可既然是客觀分析,也并非就此斷言,江蘇就絕無可能超過廣東。
江蘇最大的優勢便是背靠上海,毗鄰浙江的區域優勢,是長三角地區資源最為豐富,地理也最為優越的經濟省份。
這也使得江蘇先進制造業國家隊集群數量、“小巨人”企業、國家專精特新企業、境內上市企業等方面均不遜色于廣東。
根據wind及相關公開報道,廣東目前坐擁17家世界500強企業、52家中國500強企業、65家獨角獸企業、870多家境內上市企業、1900多家小巨人企業、76000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而江蘇目前擁有3家世界500強企業、40家中國500強企業、80家獨角獸企業、近700家境內上市企業(僅次于廣東)、1480多家小巨人企業、以及超過7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僅次于廣東)。
江蘇的縣域經濟也是其發展的最大特色,全省集聚了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千億GDP大縣,昆山、江陰更是躍升至5000億元量級。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2024年,江陰市GDP突破5000億元,成為繼昆山之后的第二個5000億大縣。
在全國60個左右千億GDP大縣中,江蘇一省就占了21席,而廣東則為零。
江蘇縣域經濟發展,得益于早年的蘇南模式。
這一模式從鄉鎮企業起家,后以各類開發區為依托,形成了以鎮域經濟和縣域經濟為特色的發展路徑。
相比之下,廣東的珠江模式以外向型經濟為主,曾經的“四小龍”紛紛撤縣設區設市,但因為交通及產業資源等問題,縣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即便是江蘇最弱的縣級市,放在廣東也能位列前茅。
縣域強,地區經濟就強,居民也敢消費。
2024年,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79萬億元,增長0.8%;江蘇為4.77萬億元,增長4.6%。
換句話說,江蘇不僅在經濟增速上超過了廣東,消費能力也在不斷趕超,顯示出自身強大的經濟信心和實力。
南京新街口被譽為“中華第一商圈”。圖片來源:商業地產志
此外,廣東是依靠多個特區快速發展,并一直享受相關優惠政策至今。
江蘇雖然沒有特區,但各地擁有眾多在招商引資、對外開放、稅收優惠、體制改革等方面享有特殊政策的開發區。
全國共有233個國家級經開區、178家國家高新區中,江蘇就分別以27個、18個雙雙均穩居全國第一。
對比之下,廣東分別只有8個、14個。
這種享受特殊政策的園區,不僅讓江蘇享受到不輸于特區的各項優惠政策,也讓園區經濟成為江蘇各地產業發展的重要的一環。
無錫國家級經開區
比如蘇州,就是通過14家國家級開發區不斷賦能產業轉型、提升,才成為了萬億級的“最強地級市”,而江蘇大多城市產業也基本是同樣路徑發展起來。
其實,誰才是“經濟第一省”的爭論,或許是個“偽命題”。
落后省份希望追上跑在前面的幾名,穩居前列的省份又想進一步拉開差距,這正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充滿韌性的直接體現。
無論省還是市,在如今發展新質生產力目標指引下,都在你追我趕,不敢懈怠。
今年你超過了我,明年我又超過了你,始終是城市經濟活力的正常形態。
我們期待的是,當所有省份經濟都紅火起來,未來可以更多去關注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業率,以及更多民生服務投入等內容。
畢竟,冷冰冰的數字背后藏著無數人間煙火,而那才是老百姓最關注的話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