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克托·加西亞(Héctor García)和弗朗西斯科·米拉萊斯(Francesc Miralles)出版了一本名為《生趣:日本人長壽和幸福的秘密》(Ikigai:The Japanese Secret to a Long and Happy Life)的書。該書探討了沖繩人的生活方式如何與他們的長壽直接相關,這反過來又將“宜居”從一個概念提升為一種生活方式。該書將沖繩人的長壽原因歸結為以下幾點:
(1)只吃到八成飽。
(2)保持活躍,不要退休。
(3)與好朋友為伍。
(4)保持身材。
(5)回歸自然。
(6)活在當下。
(7)感恩。
(8)慢慢來。
(9)微笑并感謝你周圍的人。
(10)追隨你的“生趣”。
你可能已經聽說過這些秘訣中的大多數,但加西亞和米拉萊斯點燃了人們對日本生趣哲學的進一步興趣,這激發了一些主題為“尋找你的生趣”的TED演講。對于大城市的日本打工人來說,一個典型的工作日以一種壽司的狀態開始,這個術語把擠在擁擠的地鐵車車廂里的通勤者比作壽司中緊緊擠在一起的米粒。
然而,壓力并不止于此。這個國家對堅持不懈的工作文化的癡迷,確保了大多數人在辦公室的工作時間很長,受到嚴格等級制度的約束。過勞并不罕見,工作日午夜時分回家的最后一班地鐵上坐滿了穿西裝的人。然而,這已經成為文化的一個根深蒂固的方面,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人們選擇日復一日地工作,而不顧隨之而來的壓力?這正是生趣能幫助解釋的地方,因為生趣是我們早上起床的根本原因。
對于那些更熟悉生趣概念的西方人來說,它通常與四種重疊的品質有關:你喜歡什么,你擅長什么,世界需要什么,以及你能得到什么報酬。
然而,日本人的想法略有不同。一個人的生趣可能與收入沒有關系。事實上,在日本中央調查社(Central Research Services)2010年對共2000名日本男性和女性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只有31%的受訪者認為工作是他們的生趣。一個人的人生價值可以是工作,但肯定不限于此。
在日本,有許多專門討論生趣的書籍,但有一本1966年出版的書尤其被認為是具有權威性的:《關于生趣》( Ikigai-ni-tsuite)。這本書的作者,精神病學家神谷美惠子(Mieko Kamiya)解釋說,生趣作為一個詞類似于“幸福”,但在細節上有些微區別。生趣使你能夠展望,即使你現在很痛苦。
在2001年的一篇關于生趣的研究論文中,共同作者長谷川明博(Akihiro Hasegawa),臨床心理學家、東洋英和女學院大學副教授,把生趣這個詞作為日常日語的一部分。它由兩個詞組成:iki的意思是生命,gai描述價值。據長谷川介紹,生趣這個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平安時代(794—1185)。gai來自kai(日語中的“貝殼”)這個詞,它被認為是非常有價值的,而從那里衍生出了表示生活價值的詞:ikigai。
長谷川指出,在英語中,life這個詞既意味著一生,也意味著日常生活。所以,生趣翻譯成生活的目的聽起來非常宏大。“但在日本,我們有jinsei,意思是一生;也有seikatsu,意思是日常生活”,他說道。生趣的概念更符合seikatsu,通過他的研究,長谷川發現日本人相信 日常生活小樂趣的總和會導致生活整體更加充實。
Jinzai Kenkyusho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曾和利光(Toshimitsu Sowa)說,在一個團隊價值高于個人價值的文化中,日本上班族的動力來自對他人有用、被感謝,以及被同事尊重。Probity Global Search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高遠由子(Yuko Takato)每天都與高素質的人在一起,他們把工作當作生趣,據高遠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有動力且行動迅速。
然而,這并不是說更努力和更長時間地工作是生趣哲學的關鍵原則,近四分之一的日本雇員每月加班超過80小時,而且結果很悲慘:過勞死現象每年奪去2000多人的生命。
相反,生趣是覺得你的工作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影響。人們如何在他們的工作中找到意義是管理專家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的一篇研究論文解釋到,激勵員工的正是“做影響他人福祉的工作”和“看到或遇到受其工作影響的人”。在一個實驗中,與那些僅僅使用電話工作的人相比,密歇根大學的獎學金籌款者花時間與受益學生相處并使得帶來的資金增加171%。與受益學生見面的簡單行為給籌款者帶來了意義,并提高了業績。這適用于普通生活,與其試圖解決世界饑餓問題,不如從小事做起,幫助你身邊的人,比如當地志愿服務團體。
生趣作為一種理念在日本以外越來越流行,成為一種生活得更長壽和更美好的方式。它不僅有助于人們找到他們的生活目標,而且還為他們提供了整合壓力事件的能力,會引導他們在心理和身體壓力下減少焦慮和降低交感神經系統活動。
時間可能是世界上最昂貴的貨幣。生趣教導我們通過避免三個常見錯誤來明智地使用時間:首先,作為人類,我們有糾纏于一件事的傾向,這浪費了我們可以用在其他地方的寶貴時間;其次,我們把時間浪費在幾件不必要的、膚淺的事情上;最后,我們的時間用得不夠好,做得太少。
那么,這意味著什么呢?我們有選擇生活中我們想關注事物的自由。它不必只是單個事物,我們也絕對不需要把自己的精力分散得太厲害。生趣敦促我們從事我們感興趣的、使我們真正快樂、有創造力和有成就感的活動。雖然天賦是與生俱來的,但技能是可以學習的。所以我們都可以從學習開始,建立自己的優勢。將我們的時間投入我們擅長的技能上,最終會使我們從事我們喜歡的工作,為我們提供經濟保障,讓我們為社會做出貢獻。這些都是生趣的基本面。
事實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向中心努力靠近;然而,在向我們的“生活”邁進的過程中,我們會感到充實。這正是說我們應該成為樂觀主義者。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找到健康的方法來實現我們的目標,在這個過程中,要立足于現實。
生活的教員一直都在,并為你提供必要的工具來發展你自己,幫助你釋放潛力,并過上充實的生活。在所有美麗、瘋狂和復雜的生活中,現在的問題是:你是如何選擇生活的?
因此,生趣是確定生命意義的藝術。通常情況下,在你找到自己內心的“目的”感之前,這種內在旅程需要大量的耐心和時間。它關乎如何在你熱衷的、世界需要的(無論大小)、你擅長的以及財務可行之間建立一種平衡。當然,有無數的方法來解釋生趣;盡管眾多的思想家已經提出了他們關于如何在生活中找到最高成就感的理念,生趣這個詞在解釋方面仍然有很大空間。
以上內容節選自陳勁、野中郁次郎主編《數智時代的知識管理》第七篇《日本哲學與知識:了解生趣和侘寂》,有刪改。
點擊封面即可購買
《數智時代的知識管理》
陳勁,野中郁次郎 主編
趙之奇,于海明 譯
不同于傳統歐美學者將知識管理等同于信息管理,以及日本學者將知識管理與智慧擁有相結合,本書基于野中郁次郎的知識管理框架,在哲學高度,特別是中國哲學和日本哲學等東方哲學的視野下探索了知識與實踐智慧的關系,對知識管理體系進行了重構,探究了數字科技對提升知識管理效率的促進機制,可以幫助讀者了解知識在創新與全球化時代的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競爭中的普遍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