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315,各路品牌紛紛中槍,原本代表健康的酸奶,這回卻成了眾矢之的。原來,你我每天當寶貝的各類知名酸奶,不少竟是勾兌而成的科技糖水。
《食品安全法》被視若無睹,監管真空下,資本肆意玩弄消費者。這些所謂高端酸奶,真的值得買單嗎?
去年8月,北京一位媽媽發帖稱,孩子喝了著名品牌簡愛的酸奶后,嘴里感到辣,喉嚨被灼燒的疼。
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后大量網友跟帖,表示購買同批次產品后也出現了類似癥狀,有的還聞到一股消毒水味兒。
更讓人心驚的是,一位孕婦表示,自己為了控糖,一直購買該款標榜0添加的酸奶,沒想到竟引發急性腸炎,住進了醫院。
一時間,簡愛酸奶被推上風口浪尖。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絕非個案。央視315晚會曝光,市面上不少知名酸奶品牌,雖然包裝高大上,標榜各種概念,實則是披著羊皮的狼。
記者隨機購買了7款熱銷酸奶,檢測發現無一符合國家發酵乳標準。
信源:新民晚報——《召回、下架!知名酸奶塌房,被曝“84消毒水味、辣嗓子”!有人吃出急性腸炎!》
它們花式標榜"原味""零添加",可配料表里卻赫然寫著"白砂糖""香精""增稠劑",本質就是勾兌的含乳飲料。
相比真正的酸奶,這些所謂高端品牌營養價值要低得多,有的甚至細菌超標,長期飲用或引發肥胖、齲齒,影響兒童生長發育。
更可氣的是,這些披著酸奶外衣的飲料,包裝上"飲品"二字往往小到需要拿放大鏡才能看清,而"酸奶"大得刺眼。這分明就是故意誤導消費者。
更諷刺的是,其中一些品牌竟然主打"兒童"牌,把孩子當成了狂吸金的對象。
究竟是什么讓"酸奶門"頻頻上演?說到底,還是利益熏心。
生產一瓶真正酸奶的成本并不低,從牧場到餐桌的每個環節都有嚴格標準。但勾兌飲料卻能用低廉的價格制造高額利潤。
有業內人士透露,這些打著酸奶旗號的飲料,利潤可達七八成。更要命的是,一旦被曝光,它們就換個包裝繼續"洗白"上崗。
這背后,是監管的缺位和處罰的空白。
2009年,《食品安全法》就明確規定,食品標簽說明不得含有虛假內容,違者最高可罰50萬元。
然而十多年過去,監管依然寬松,處罰力度遠遠不夠。不法商家鉆了空子,消費者權益何以保障?
此次風波中,面對公眾質疑,多個品牌僅僅以"脫冷""過度發酵"等模棱兩可的理由搪塞,并未給出合理解釋。這種企業道德的缺失,更需引起警惕。
誠然,酸奶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科學創新。但所有創新都必須以消費者利益為先,而不是蒙著"科技"的面紗,行欺詐之實。
維權刻不容緩,監管部門應盡快介入,嚴查嚴懲不法行為,加大對虛假宣傳的打擊力度。
與此同時,建立全鏈條追溯機制和信息公開制度,也十分必要。只有讓消費者買得明白、喝得放心,才能還酸奶一個健康的未來。
當某被曝光企業倉庫里,300萬瓶改標產品正在等待流向縣域市場,我們更需清醒認知:食品安全從來不是某個315的突擊戰,而是每個消費者日復一日的認知升級。
只有拋棄盲從,理性選購,才能用錢包投票,倒逼企業提供更優質的產品。
從三聚氰胺到地溝油,再到如今的酸奶門,食品安全問題觸目驚心。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不僅關乎產業健康,更關乎你我的身體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