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ype="normal"@@-->
“大姐太好騙了,秒賺40元。”
“這大爺太好騙,秒賺65元。”
一位視頻博主上傳了多條“坑騙老年人”的視頻。
無數網友看到后憤怒地點進去,準備在評論里口吐芬芳,教博主做人。
沒想到看完視頻后,網友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就連央視也聞訊而來,點名表揚。
這博主到底是何方神圣?
說起他,就不得不提到徐州市吳邵村的一家“燒雞店”了。
乍一聽店名,人們或許以為這是家賣燒雞的小店,但走進店內,映入眼簾的卻是一排排智能手機和維修工具。
店主李琳,一位普普通通的85后鄉村小伙,卻用了16年的時光,譜寫了一段溫暖人心的傳奇。
2009年,22歲的李琳結束了在徐州市區的打工生涯,回到家鄉吳邵村,用父母支持的1萬多元盤下一家手機店,起名為“徐州李琳手機店”。
彼時,農村市場仍以按鍵機為主,他售賣的多是價格低廉的“山寨機”,但高維修率讓他頭疼不已。
為了留住顧客,李琳自學維修技術,從拆機到焊接,逐漸成了村里人口中的“手機專家”。
自2013年開始,智能手機浪潮席卷農村,但老人們面對觸屏設備卻手足無措。
“手機好好的,怎么就沒聲音了?”
“屏幕怎么不亮了,是不是壞了?”
“我手機上沒有按鍵,你能給我安一個嗎?”
李琳每天都能遇到大爺大媽們,舉著手機向他求助。
開始他也以為是手機壞了,沒想到接過手機一看,他樂了。
生性幽默的李琳故作為難,舉著手機翻來覆去查看,告訴大爺大媽,這個問題很難辦,需要動用“納米技術”,收費20到50元不等。
大爺大媽們非常心疼錢,可手機不修也不行,只能愁眉苦臉答應下來。
于是李琳煞有其事地展示他的“納米技術”:
手機沒聲音,原來是老人按到了靜音鍵,李琳一關掉靜音鍵,聲音就出來了;
屏幕不亮,只是亮度被老人調到了最低,李琳淡定地把屏幕亮度調回正常值,屏幕就色彩繽紛了;
手機屏幕上沒有按鍵,李琳熟練地打開手機設置,把手機的懸浮導航調了出來,原來這就是老人要安的手機按鍵。
看到手機在李琳的搗鼓下恢復了正常,大爺大媽們都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他們小心翼翼地從懷里掏出皺巴巴的鈔票給李琳遞過去。
沒想到李琳卻笑著說不收他們的錢,只需要他們喊一句口號:
“買手機,上李琳手機店。”
因為大爺大媽們都帶著濃重的鄉音,手機店聽起來特別像“燒雞店”。
李琳覺得特別有意思,于是把這些日常拍下來,傳到網上,沒想到一石激起千層浪,大家都被李琳的善意打動了。
隨著熱度越來越廣,李琳的“燒雞店”名號也徹底打響了。
甚至還有調皮的網友將店鋪在地圖軟件中更名為“李琳燒雞店”,令李琳哭笑不得。
但他也從中感受到了網友們的喜愛。
是啊,多少網友都是在外務工的人員,他們也擔心年邁的父母在老家無人照應,有李琳這樣的青年在守護鄉村溫情,怎能不令人感動。
在與老人們的接觸中,李琳發現,老人們需要的不僅是維修,更是一份耐心的指導。
于是,他開始手把手教他們注冊微信、掃碼支付,甚至刷短視頻。
一位老人第一次滑動屏幕看到視頻時,笑得合不攏嘴:
“這玩意兒比電視還新鮮!”
而越來越受老人信賴的李琳手機店,也逐漸演變成村里老人的“萬能服務站”。
老人們不僅來修手機,還帶著五花八門的請求:
查工資、量血壓、代繳電費、買火車票,甚至有人拿著壞掉的電子秤和插座上門求助。
更離譜的是,一位大叔因外出打工需要“無犯罪記錄證明”,竟然也找上了李琳。
李琳幫他通過政務平臺辦理后,網友便戲稱這里是“民辦政務服務大廳”,而李琳更是被冠以“李廳”之稱。
李琳的善意滲透在細節中。
村民劉冬梅回憶,有老人手機連不上網,他直接上門檢查路由器;
趕集歸來的老人大清早拍門喊他開門充話費,他從不抱怨;
老人們送來自家種的蔬果,他總堅持付錢,卻拗不過對方硬塞一把香菜到口袋。
最忙時,他一天工作16小時,卻分文不取:
“20塊錢對年輕人是個漢堡,對老人可能是幾天的飯錢。”
這種“不務正業”的服務,源于他對鄉村老人處境的深刻共情。
吳邵村6321名村民中,60%的年輕人外出務工,留守老人面對智能設備時孤立無援。
“他們推動了時代的列車,自己卻沒有車票。”李琳在北大演講時感慨道。
2024年7月,李琳收到北京大學“京港澳臺人口老齡化專題夏令營”的邀請。
起初,他懷疑對方是騙子,反復確認后才忐忑答應。
面對臺下教授和學生,這位中專學歷的店主緊張得手抖,但一談起老人的困境,他瞬間從容:
“手機關懷模式不夠‘關懷’,彈窗廣告讓老人誤入詐騙陷阱……
他們需要的不是更貴的手機,而是更簡單的操作。”
演講中,他分享了經典案例:
一位老人誤將屏幕亮度調至最低,被無良商家收取200元“維修費”;
另一位老人因不會關閉彈窗廣告,差點泄露銀行卡信息。
這些真實故事讓在場師生數次鼓掌,一位教授感嘆:
“學術論文里的‘數字鴻溝’,在他這里成了鮮活的生命敘事。”
面對“修手機和賣手機先處理哪個”的提問,他坦誠回答:
“先賺錢才能持續服務,只服務不賺錢,店倒了就沒人幫他們了。”
這份樸實的生存智慧,贏得了更多尊重。
爆紅后,李琳的生活一度被打破平靜:
一天接300多個電話,網友專程打車到店拜訪,甚至有老人因視頻中“沒換衣服”要求刪除。
面對直播帶貨的誘惑,他婉拒道:
“用老人流量賺錢,我過不了心里那道坎。”
如今,熱度逐漸消退,李琳卻倍感輕松。
春節假期他只休息一天,照常清晨開門迎客。
有老人顫巍巍進門,他仍下意識問:“手機咋了?”
店鋪墻上掛著一幅網友寄來的“燒雞店”招牌,他笑稱這是“最美的誤會”。
李琳的故事之所以動人,在于它揭示了數字時代最樸素的真理:
技術可以迭代,但人性的溫度無法被算法取代。
他用自己的方式證明,跨越鴻溝的橋梁,可以是耐心指導的十分鐘,是一句帶口音的口號,甚至是一把硬塞進兜里的香菜。
正如他在北大PPT上寫下的那句話:
“讓我們共同努力,推動幫助老年人逾越數字鴻溝的發展。”
這位“燒雞店主”用16年的堅守,讓鄉村老人不再是被遺忘的群體,而是數字時代有尊嚴的參與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