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我們分享了周楠學長跟隨冷愛老師學習11年的心路歷程,《男性視角告訴你:男人是怎么表達愛的?》引起了許多讀者的共鳴,紛紛表達想看到更多男性的成長故事。 所以,今天我們邀請到徐偉學長,一位優秀的創二代,分享他的10年學習成長之路。 感謝低調內斂又很高能的徐廠長欣然接受我們的邀請。感謝陳潔的用心采訪挖掘,用樸實靈動的文字記錄經典的生命故事,期間重感冒還在醫院邊候診邊改稿才有了今天這篇文章,感恩,感動。 如果喜歡今天的文章,請動動你的發財手點點贊、留言、轉發分享給你的閨蜜朋友,你的每一個互動,都是對好內容的最佳支持、對原創最大的鼓勵。 我愛你們!
我是一個創二代。10年前,出于情感困惑,來向冷愛老師學習。這10年,我在冷愛老師搭建的場域里,不僅遇到了彼此相愛的人生伴侶,還實現了身份角色的多重轉換。
現在,我不僅是家族關系里的連接者,也是帶領家族企業走上新征程的領航員。10年間,我從一個青澀懵懂的男孩,逐漸成長為一個有能力、有擔當的男人。
01
家庭關系的覺醒與重構
2021年,我與妻子結緣在冷愛老師構建的場域里。婚后,我堅持學習,用“自我觀察”來認識自己,用“新家學”來重修家庭關系。
在細水長流的日子里,我不再是一座孤島,反而成為了家族成員彼此的“連心橋”。
從小,母親就非常寵愛我。我結婚后,她依然悉心照料,每天來我們的小家,燒菜做飯,等我們下班回家一起吃飯,她再回去。
這樣的日子雖然好,但我時常想起冷大說的“邊界”、“夫妻需要空間”以及“夫妻關系高于一切”。
盡管之前,我與母親就“邊界”的問題探討過多次,目前一家人的關系也沒有太多問題,但我意識到,自己必須以一個男人的姿態,與母親鄭重溝通。
我也把冷愛老師的視頻號推給母親看,減少了大量的溝通成本。有一天早餐后,我請母親不用每天辛苦過來燒飯。
一開始,她很失落,認為我們想遠離她。但是,我耐心地向她訴說:我的發心是想鍛煉自己成為一個有擔當的男人,主動成為家庭關系的連接點。
我觀察到,身邊的很多家庭,都有一個焦慮的媽媽,一個消失的爸爸,和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一有沖突,女人們追著尋求回應,男人們用工作來掩蓋問題,孩子則嚇得不知所措。我們的家族里,這樣的情況延續了好幾代。
現在,我的事業有了突破,我相信自己也有能力,成為家族里新一代的中堅力量,來扭轉家族的這一慣性,為我未來的孩子構建一個全新的家庭氛圍。
一個獨當一面的父親,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我希望把這次爭取,作為孩子將來的“人生第一課”。
真誠表達后,我看到母親的眼神從緊張抗拒,轉為安心放松。現在,她依然每日燒菜煮飯,只不過是我們小兩口下班后趕到父母家,陪他們吃飯。
這樣一個小小的改變,讓我自己的小家庭和原生家庭之間的籬笆逐漸建立起來,我們與父母的感情依然可以通過縫隙流淌起來。彈性的空間,讓我們彼此的關系比之前更加融洽,婆媳之間的關系也更加親密了。
回想起我的父母,當年也是背井離鄉、白手起家,憑借智慧和努力,打拼出一番事業,為我們創造了很好的生活條件。
自己吃過苦,自然舍不得子女吃苦。但是,每一個子女,來到這世上,也有自己的使命。
父母再能干,也無法保護一輩子,人生的苦難只有自己真實地面對,才能真正生長出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希望我未來的孩子,也能在挫折中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
家庭關系的邊界探索,與冷愛老師當年對我講的那句“順應當下”意外共鳴。
原來,無論是柴米油鹽的瑣碎,還是機械轟鳴的車間,人生真正的突破,都始于對現實的清醒接納。
02
從文藝青年到企業掌舵者
我的父親是一家汽車零部件廠的創始人,而我癡迷室內設計。那些跳脫的色彩與流暢的線條,構筑著我理想中的烏托邦——即使它很單薄,無法像父親的工廠那樣,能養活上百個家庭。
2015年春天,父親帶我走進車間。機油與鐵銹味撲面而來,電線如蛛網糾纏,工人們佝僂著背在機器間穿梭。我知道,以后的我,就要和這座工廠綁定了。
此后五年,我像提線木偶游蕩在工廠的車間和財務室,一直找不到可以生根的地方。直到2020年的創富之旅,冷愛老師用四個字為我劈開混沌。
課上,我問老師:“今年的經濟形勢如何?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冷愛老師和我對視了許久,只對我講了四個字“順應當下”。
瞬間,靈魂深處那潭死水被擲入石子,漣漪層層蕩開,攪碎了我虛無的夢想泡影。
是的,所謂“當下”不僅是經濟周期的潮汐,更是我腳下這片浸透機油的水泥地。
回家后,我真正接手了企業,成為了“徐廠長”。車市正在發生巨變,而企業現有的生產設備和管理方式都很陳舊,“數字化轉型”才是成功出路!
改革,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公司管理變革之初,由于工資結構變化,十幾位老師傅集體離職。為適配改造,公司人力成本增加近一倍。
但此時面對問題的我,選擇直面挑戰。之后,我帶領團隊主導精益管理的轉型,并不斷加速新產品的研發。
從2023年開始,我們還開始進一步推動公司數字化系統的落地,真正實現了從作坊式工廠到現代化企業的初步轉型。
五年后的今天,工廠訂單逆市增長了兩三倍,不僅在多地設立了分公司,銷售版圖也輻射海外。而我,在這個本不熱愛的領域里,結識了許多貴人和朋友。
我熱愛設計,但人生無需刻意設計。無論是“設計師”還是“徐廠長”,每一個選擇都會迎來不同的挑戰。
當我終于學會順應當下,不再設限,腳踏實地做好眼前事,那么生命自然會帶我們去往新的地方,展開意想不到的畫卷。
03
跟隨場域逐夢遠航
家庭教會我柔軟,事業教會我堅韌。而這兩者,最終在冷愛老師的場域里,交匯成更完整的我自己。
我在場域里做了好多年的學長,接引了不少新同學。我很喜歡這里,因為它海納百川,平等地包容著不同領域卻擁有相似追求的人們。
學員們穿越山海,奔赴而來。放下社會身份,打開心靈,訴說故事。因為這里,能讓人感受到全然的抱持和真誠。
作為學長,我努力成為一個好的“管道”,幫助新學員們更清晰地理解老師授課的要義。
我也在其中,收獲了更多的實踐機會。看著同學們的進步,我體會到“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在冷大的場域里,我明白了真正意義上的“做自己”。少年時代,我非常渴望能衣著標新立異、戴耳釘染頭發,因為那很酷,以為那就是“做自己”。
然而,當我開始關注內在以后,我越來越認識自己,越來越接納本真。我允許自己的天性,以柔軟的形態流動,而無需修剪迎合。
通過學習,我也慢慢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在細節處調整和改善關系。現在,我和妻子踐行著老師傳授的“新家學”,開啟了小家庭的共修。
在我身上,是一個男孩到男人的覺醒。男孩,在物理層面探索著外在世界;男人,在生命維度探索著內在世界。
我不再向外求,而是通過接觸不同人、不同事兒,去照見我自己,去觸碰世界的變化,去感受關系的流動。
在人生這片蒼茫海洋,智慧的場域就像一艘巨輪。我這葉孤舟不再執拗于對抗風浪,而是借助巨輪破浪時揚起的洋流,將每道波濤都化作重生的勢能。
如今回望,那些曾讓我窒息的浪涌,正是把我推向浩瀚海域的生命韻律!
(本期采訪嘉賓:徐偉;撰稿:陳潔)
本文的插畫,未經授權,不得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