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將其控制權包括巴拿馬運河港口的43個海外資產出售給美國貝萊德牽頭的財團,這一事件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爭議。
從表面上看,這涉及商業交易,但背后涉及中美地緣政治博弈、國家利益以及全球貿易格局的復雜因素。
這也為這筆交易能否最終落實寫下了問號。
首先,關于交易的進展情況問題。
李嘉誠于3月4日宣布長江和記實業(長和)宣布與貝萊德財團達成協議,出售全球港口業務核心資產,總價值228億美元,預計凈收益約190億美元。
這包括巴拿馬港口公司90%的股權,涉及巴拿馬運河周邊的兩大港口。
然而,公告中明確指出,這只是“原則性協議”,文件的簽署仍需流程,最終文件確認預計將于2025年4月2日前完成。
這意味著,截至目前(3月20日),交易尚未完全敲定,資金轉移可能會正式發生。
因此,從程序上看,隨后的交易仍處于可調整或中止的階段,理論上“挽回”還是存在可能。
在此基礎之上,國家是否會阻止交易呢,以下個人看法和大家分享。在我看來,國家是否阻止最終的交易,取決于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①國家利益的受損程度
巴拿馬運河作為全球6%海運貿易的咽喉要道,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李嘉誠將其港口經營權出售給美國財團,在中美博弈加劇的背景下,可能會對中國的貿易產生巨大影響。
特別是特朗普上臺后明確表示要“奪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這一交易可能間接增強美國對這一關鍵航道的掌控力。
這些都會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供應鏈布局構成挑戰。
②交易的可逆性與實際操作的難易程度
若交易尚未完成最后簽署,國家理論上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阻止:如通過巴拿馬重新審核李嘉誠企業對于港口的經營權,或以國家重大利益為由要求長和終止交易。
最后,我的看法是:李嘉誠的此次交易大概率會繼續推進,國家最終阻止的可能性不高。
原因在于:一是交易已進入最后確認階段,基本條款、收益分配等均已達成協議,終止也需成本;二是國家可能更傾向于通過替代戰略行動,而不是直接對抗,例如加大對其他港口(如非洲、東南亞)的投資,以降低對巴拿馬港口的依賴;三是李嘉誠的商業決策以避險為主,他在特朗普上臺和巴拿馬局勢緊張的背景下選擇退出,符合其一貫邏輯,除非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否則,他可能會持續推進交易。
李嘉誠交易港口的事,進展到如此局面,可能是他也始料未及的事情,不僅是商業事件,更是中美博弈的一個縮影。
李嘉誠也必然學習到了教訓:在全球化時代,企業的投資邏輯不能僅限于賺錢,還要考慮國家利益。
你覺得國家最終會出手阻止交易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