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大家周四好呀~
我32歲啦!按照慣例,每年生日要寫一篇自己新一年的規劃,今年因為寶寶即將到來,我做了非常大的調整,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下~
1
從北大就讀期間的一項研究
開始說起
在光華管理學院讀MBA期間,我曾經參與過一項關于“女性領導者”的研究。我身邊有很多女性創業者、女性高管,那時候我還沒懷孕,對于“小孩會對女性的人生會有什么影響”,其實還沒啥概念。記憶中,我媽媽是一位“女強人”,無論在公司還是對我跟我爸,都是“領導者”;后來自己創業了,只知道我的這些有娃的女性朋友們在周末比較難約,或者大家一起說好去參加一個什么活動,娃生病了突然來不了。
更多的,是在做研究時查閱文獻、進行田野調查的過程中,看到“生育懲罰”大部分情況指的是“母職懲罰”;看到很多女性原本可以有更好的職業發展,因為要顧及家庭,放緩了在職場前進的節奏;看到“push&pull”理論中,家庭對于女性的影響(主要偏負面)。
雖然當時沒有親身經歷,但這些調查過程中的文獻,還有我去訪談來的一手資料,給我的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
打開互聯網社交平臺,鋪天蓋地是關于“生育過程中的疼痛,以及身體不可逆的損傷”的內容;“喪偶式育兒”不可避免地出現在了非常多的家庭中,明明有老公卻神似單親媽媽;“獨立女性不婚不育”仿佛成了某種意義的人間清醒。
我害怕疼痛,也討厭瑣事,結婚5年以來,幾乎所有我不想做的家庭的事務都是由劉同學承擔的;我更害怕失去自我,怕自己成為“眼里只有孩子,卻再也沒有自己生活”的媽媽。
我理解那些不信任婚姻、對生育充滿恐懼的女孩;當我決定成為媽媽,也開始理解自己的媽媽,理解身邊那些已經成為母親的女性朋友的另一面。
沒有什么能比親身經歷能夠更好地理解他人了。
當時做的那項關于“女性領導者”的研究,我的發心是“想為她們做些什么”;我即將成為一名媽媽,也想為“媽媽”這個群體做些什么。
2
我想記錄真實
同時給予一些人文關懷
媽媽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群體。每個人都是因為媽媽才來到這個世界上,卻很少有人嘗試真正理解自己的媽媽。我們總是認為自己的種種不圓滿來自于原生家庭,認為父母欠我們一句道歉(當然,很多年前,我也是這么想的)。
十幾歲的時候,我的長輩中有部分女性是全職媽媽,我曾經如此看不起這個“職業”,以至于立志“我這輩子都不要成為她們那樣的人”。我認為家務和養育小孩是毫無價值的工作,同時,我也不愿意去了解成為媽媽之后的任何事。在國網工作的時候,比我年長的姐姐們茶余飯后會聊起自己的孩子,我覺得很煩,對這些話題絲毫不感興趣;我也不理解為什么有的女性懷孕了要請假在家,為什么會有人生完孩子就不去工作了。
對于二十歲出頭的我來說,人類幼崽是一種“會大聲尖叫、無休止地哭鬧,同時會讓人失去自我的可怕的生物”。每次在高鐵上、飛機上遇見吵鬧不止的熊孩子,我的內心只有煩厭。
因為“看不上”,所以“不想了解,也不想理解”。
那時我覺得事業多重要啊,穩穩握在自己手上的能力,以及靠能力賺來的源源不斷的現金流,這才是我自信和成就感的來源。如果不是因為劉同學對我十年如一日無微不至的照顧,家庭自然也是不需要的,一個人多瀟灑。
這個轉變是什么時候開始發生的呢?
精確計算起點的話,應該是2021年。我開始跟隨丁老師學習,開始修行,并且接觸傳統文化。我的世界里不再只有“我自己”,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別人”。
我開始看見劉同學為我點點滴滴的付出,看見他的大智慧;看見老師們、朋友們對我的愛;看見我不只是一個蹲在角落里,用影子冒充自己的是大人的小女孩,我的內心有無限力量。一開始是隨大流,跟著亮心同修們做公益活動,后來自己發心想要去做一些公益性的分享和傳播。我開始不只計較個人的得失;開始因為自己能夠啟發到另一個人,而感到喜悅和充實;我對自己的認可開始來自于給別人帶來價值,而不是因為他人的夸贊。我開始發現,雖然自己只是一粒微小的塵埃,但也可以很小幅度地改變世界、改變他人。
我發現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都是花錢買不來的。這個世界最珍貴的感情,亦不是我鉚足了勁兒做事業、賺錢能夠獲得的。寶藏就在我身邊,在我的家里,在我用心地、柔軟地對待每一個人的時候,我也從他們身上汲取到無限的力量。
我不再想去爭那個“只能站在聚光燈下”的人,我想做一名承載者、托舉者,我想成就更多的人,想要更多的人因為我的存在感到幸福。我想要做大海,也想要做大地,支持他人在各自的生命中閃閃發光。
也許心量開始變得廣大,想要無條件地支持他人,寶寶才來到了我們身邊。
“承載”這個能力,媽媽們天生就有。她們愛孩子勝過自己的生命,可以為了孩子讓渡自己的一切。我曾經不理解,可是在懷孕的過程中,我也開始慢慢滋生這樣的情感。但那不是帶著一種“犧牲”或者“我不重要”的自卑的感情,恰恰相反,它充滿了光滿四射的力量。
丁老師曾經有一次在課上講到“一心系念”這個詞,他說修行過程中,如果你真的堅信,就會像母親心里系念孩子一樣,無論孩子走到天涯海角、白天黑夜,都會牽掛著他。
我當時覺得很難理解,因為在我的人生歷程中,從來沒有哪個人能讓我“一心系念”。現在寶寶還在肚子里,我已經理解了當年撓破頭皮都想不清楚的偈語。原來是這樣一種境界啊。
原來當媽之后不會變“傻”,而是會突然接通天線,擁有以前沒有的智慧。我不敢想TA出生之后還會給我帶來多少驚喜,多少“小悟”的瞬間。
每個人都需要被看見,可是媽媽們很少被看見。
孕育生命過程中,承擔身體的痛苦是因為愛,所以堅持;情緒波動是因為內環境變化的身不由己,不是因為故意作;成為一名主要照料者、負擔家務也是因為愛,而不是這件事只能由她來做;在家庭和事業中選擇家庭,不是因為事業不重要,而是因為有權重更高的、更需要她們的地方,她們不得已舍棄了一部分事業。這些都應當被看見、被理解,而不是被當作理所應當。
我想給予她們更多的人文關懷。同時,我認為自己能做的也不止是人文關懷。
我的“飯碗”實際上是由三種能力組成的——從零開始搭建一個系統的能力,流程優化能力,精準地洞察客戶需求背后的需求。
搭建系統就是,你告訴我一個目標,我可以幫助你搭建一套能實現這個目標的組織。我可以知道把誰放在哪個位置,以及怎么讓這個組織有序運轉起來。哪些人有能力,哪些人有資源,怎樣讓大家組成一個團隊協調工作。創業6年,很多時候客戶要的產品和服務并不是市場上現成的,但是我知道能找到哪些供應商、什么樣的人,把這些現有的東西整合成一個新的、能滿足客戶需求的服務包,其中各個關鍵問題找誰解決,規章制度怎么定,驗收節點和每個環節交付標準是什么。
流程優化就是,提升已經在運行的一個系統的效率。我的“歷史戰績”是供應商跟我合作一個月,我順便指導他們團隊整體成本降低30%,工作效率提升100%(相同工作量,時間少一半);我的甲方極少跟我在群里掰扯細節,基本上我都會給到他們收集信息的固定文檔。我認為優秀的規章制度可以極大減少人力管理成本。和朋友們一起出去玩,一般我會主動認領規劃行程的活兒,不走折返路、玩兒得最舒坦。這是我超級大的一個樂趣來源,我超愛的,屬于別人不給我錢,我看見就忍不住去做的事。如果一個朋友跟我聊工作,講得比較細節,我會忍不住說你怎么弄成本更低、用的時間更短、雇傭的人更少。
洞察需求這個好理解,基于同理心。很多時候客戶說他想要A產品,其實他要解決的是B問題,我會說我們有個C產品,你只需要比A多花50%的錢就能解決B問題,但是能達到A產品10倍的效果,你看你要不要買我們的這個C。這里面核心就是看見客戶“表面說的是A,其實需要的是B”。
我想不到目前我的人生中,有什么事能比“當媽”面對的瑣事、突如其來的不確定性更多了,想不到有什么角色能夠比“媽媽”更多體驗愛與同理心了。我對于這個新角色既充滿了新鮮感,又有一種隱隱的挑戰感。
我想看看我的本領能不能讓“帶娃”這件事煩惱少一點,成就感多一點;以及讓媽媽們焦慮少一點,從容多一點。現在還沒到做具體事情的時候,所有的想象都是紙上談兵。等娃出生之后,一邊應對一邊優化吧。
最近還有一個驚喜。懷孕之后,因為身體的緣故,我的事業不得不暫時停滯。這幾個月,因為出門受限沒法面談,有幾位做企業的朋友打電話來問我一些關于管理和決策的問題,我給到他們一些建議。然后我有個覺察——可能是因為這段時間心足夠靜,相比于自己“身在其中”忙忙碌碌公司的事、客戶的事,我反而比之前看得更深、更能給到一針見血的建議了。
朋友們的反饋讓我信心大增,心中的顧慮少了很多。我之前擔心自己一段時間不工作,會不會“跟社會脫節”,“回不到創業的氛圍中了”。結果和幾個朋友聊完,他們都在問“你最近在做什么功課,感覺你變化好大”、“你問這個問題好關鍵,我一下子就想清楚了”。
丁老師最近跟我說,“你最看不上的生活,最能給你上課。”
哈哈哈,老師批評得極是。我沉迷于上課和忙碌工作的時候,還沒在家養身體、養胎進步大。人生真的是需要走走停停。
3
我想要什么
上一期推文說了,我現在人生目標只有一個——有的人叫回家,有的人叫覺醒,有的人叫證悟,有的人叫開悟,總之都一樣啦,就是那個東西。
六祖惠能有個偈子,“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丁老師也經常講一句話,“紅塵是最好的修行道場。”以前我不認,自覺是個“做功課的好學生”,讓我誦讀千百遍、堅持打坐多少小時都能做到,但是我真的很討厭“進生活”。
還是前面的原因,因為我的傲慢之心,看不上,也不想了解。在此之前,我其實對大部分人的世界,包括我自己生活的這個世界,都沒太大興趣。在工作中表現出的同理心、洞察力,大部分是來自于專業性和職業素養。
咋說呢,你能看懂一個人、你在做一件事,是出于你的好奇心,還是出于“當個工作,反正有這樣的能力賺點錢算了”,心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前者是生機勃勃、充滿樂趣的,后者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因為對大部分事情不感興趣,我的日常狀態就是大部分時間累累的,來個問題,心想趕緊解決了回歸清凈別來煩我。
我覺得人只有在認為自己內心豐滿的時候,才會心甘情愿地考慮他人。
因為崽的出現,讓我有力量感了,內在更豐滿了,所以愿意去更多關注別人的世界、愿意為更多人“做些什么”了,愿意扎根、做一些以前不感興趣的事、好好生活了。
TA讓我更加心甘情愿地在紅塵中修煉啦。
上一次把我從“死氣沉沉”狀態中拎起來的人還是丁老師。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位小朋友,應該叫他劉老師(感覺哪里怪怪的)。
有一句話叫“一個女人旺三代”,我認為不是燃燒自我、犧牲自己成就一個家庭,而是因為這位女性自己本身是火把、是明燈,照亮了整個家族。不是靠規則約束,也不是刻意為之,用時興的話來講,就是高能量的人可以點燃所有接近她的人。因為家庭成員相處時間比較多,近水樓臺嘛,所以點得比較明顯,實際上親朋好友都亮了。
我想做黑暗里的明燈,大海上的燈塔,照亮所有靠近我的人。當然,現在還是一個忽明忽暗的小蠟燭,在努力讓自己能量穩定。離得最近的就是照亮自己的小家啦。
想和劉同學說,這些年你照顧我、照顧這個家辛苦了,我的心一直在外面飛;現在我的心收回來了,我來和你一起筑巢吧。
我感覺自己之前耗散出去的能量(內耗與被他人打擾),正在向內回收與凝聚。還在過程中,我還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把它們全部都收回來。
4
我想做些什么
我有幾個下一階段想要做的事情:
一是關于傳播教育理念。我眼里的教育,“教”是上行下效,“育”是激發。養育者自己做好榜樣,身教大于言傳,同時懂得怎樣激發孩子的興趣,這就是我眼里“好的父母”。
我比較認可中國傳統文化中“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理念,同時在更加精細的實踐領域,尊重基于發展心理學規律的科學育兒方法。
我大概在2019年的時候合作過一個做早教領域的老師,對于“0-3歲、0-6歲關鍵期”有一些模糊的印象。這次打算在娃出生之前重新系統學習一下當前比較先進的育兒理念,實際養育的過程中,再跟傳統文化結合。
工程量還是蠻大的呢,如果做實踐與輸出的話,傳統文化典籍、兒童心理學各種要融合在一起,如果要做公眾傳播,還要講究信源,前期做學習沉淀和資料整理就要花不少功夫。
有余力的話,我應該會另開一組育兒號,傳達一些自己相信的養育理念,以及自我構建理念。還有怎么把傳統文化中智慧的部分用在生活中,讓大家內心更多安寧、家庭幸福和睦、身體更少疲累。哈哈哈哈沒余力的話就公眾號偶爾寫寫。
二是上一期評論區好多同學問的“亮心書”。其實孕反之前,我每周都有寫一個小節給編輯看來著,后來懷孕了身體比較遭罪,就先擱置了。因為寫這個同時需要靈感和理性思考,燒腦細胞的程度跟公眾號推文完全不一樣。我身體能夠支撐了就會繼續撰稿的。按照目前身體的恢復速率,應該快了。
三是知識技能和心智模式的系統化輸出。前面說我的“看家飯碗”——從零開始搭建一個系統的能力,流程優化能力,精準地洞察客戶需求背后的需求——除了多年前開過的寫作課,算是跟“洞察用戶需求”貼點邊教過人,另外倆我還沒整理過也不知道怎么教給別人。
不過我很確定它們都是能復制的。因為創業6年間,我不但自己在不同客戶身上實踐過,也指導過不少朋友、供應商做流程優化。但都是我口述方案他們改進,還沒抽象成模型。最近也有朋友在聊想搭建一個文化方面的平臺,邀請我做架構和制度設計,還在前期探討中。目前沒有想好自己這方面的能力是做成企業顧問/個案輔導/私教/to B新的模塊化的業務線/to C課程。
不過目前我對做to C還是有很大卡點,當年每期開訓練營都很疲累。如果要做我還得先突破一下自己才行。還是to B比較順手,畢竟之前6年一直服務大企業客戶,有慣性。
精力有限,肯定不會同步開展也不會全做啦。目前選擇的唯一原則就是看做啥我比較開心,畢竟劉同學說:我開心=身體好=靈感=活力=錢,不開心都是0。
也可能生完娃之后母愛爆棚,天天只想跟我的崽粘在一起,一段時間之內除了育兒相關的事,其他眼里啥都沒有,等激素退下去了又想去搞企業了。(哈哈哈哈劉同學認為非常有可能,因為我現在天天跟崽說話都比跟他說話要多了)
咋樣都順其自然~
今天還在跟一個朋友討論“什么是真正的壁壘”,我的觀點是技術/專利/版權/規范/獨家牌照之類的。現在看起來還比較遠,不過沒關系,會一步步往這里靠近的。具體做啥不重要,開心的事一旦做起來,總會順流有一些新的機緣出現的。可能一開始計劃的事并不會做到底,但它會成為我去下一段旅程的門票。
如同我2017年決定在知乎上寫作的時候,沒想到它就像蝴蝶效應最早的振翅一樣,開啟了一連串完全不同的奇幻人生。
總的來說,32歲這一年,主要是為未來布局、做準備,春天好好耕耘播種,等待秋天收果子~
我們下周四14:00見~
如果想圍觀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話想和喵說,可以加這個微信號哦(如果加過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復加啦)~
我的這些文章也值得你讀一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