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文章:蘇聯“人設”的大崩塌:1939《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89年,正值《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50周年,立陶宛向蘇聯中央提了一個要求:
公開承認和譴責秘密協定。
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緊隨其后,向聯盟中央提出了同樣的要求。
這三個國家所說的秘密協定,是指《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補充協定。
簽約現場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個很正常的條約,早就公開了,但秘密補充協定,是見不得光的。
它是赤裸裸的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贓協議——劃分了蘇德在歐洲的勢力范圍,協議一旦曝光,會像慕尼黑協定一樣,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
秘密補充協定簽訂后,最開始保存在蘇聯外交部莫洛托夫秘書處,1952年被移交給蘇聯中央檔案館,按極其嚴格的規定保存著。
1975年,時任蘇聯外交部長的葛羅米柯,想看一看秘密補充協定,讓檔案館送來了1份副本,看完后副本被送回檔案館銷毀。
1979年,蘇聯外交部副部長澤姆斯科夫也看了1份副本,看完后也銷毀了。
除此之外,秘密補充協定沒有送交任何人閱讀(原件后來不知所蹤了)。
蘇聯對秘密補充協定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但是戰后歐美國家還是知道了這份秘密協定。
問題出在德國這邊。
德國戰敗前后,不少德國高級領導攜帶秘密文件投降了英美,這讓英美尤其是美國掌握了大量蘇德之間的秘密。
1948年,鑒于美蘇對抗的局面已無可挽回,美國將這些文件結集成冊,出版了《1939~1945年蘇聯—納粹關系文件集》,揭露蘇聯與納粹德國在二戰前后的合作細節,其中就有德國外交部負責管理秘密檔案的卡爾.馮列希拍下的秘密補充協議的微縮膠片。
文件集的公布,震驚了世界,以至于不少歐美史學家認為,二戰是德國和蘇聯一起發動的。
蘇聯領導層很惱火,對內封鎖消息,對外發表了《歷史的偽造者》予以反駁,稱這些都是捏造的,是對蘇聯別有用心的抹黑。
此后,歐美史學界在談到《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時,都會附帶上秘密補充協議的內容。
與此相反,蘇聯及陣營內國家的所有文件匯編、歷史書籍里面,都沒有關于秘密補充協議的只言片語。
曾參與蘇德談判的蘇聯外交官別列日柯夫,在回憶錄中不僅沒有提蘇德條約附有秘密議定書,而且聲稱:“對1939年蘇德條約問題,虛假報道堆積如山。”
蘇聯歷史學家德波林主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在談到蘇德條約時,他情緒激動地說:“資產階級世界有人陷于偽造的泥潭而不能自拔,繼續就條約和蘇聯的目的撒謊。”
莫洛托夫
1986年,有記者問當年親手簽訂秘密協定的莫洛托夫,到底有沒有秘密補充協議?
莫洛托夫矢口否認,他說:“我對此非常熟悉,實際上我干的就是這個,我可以肯定地說,這毫無疑問是臆造出來的。”(丘耶夫《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談話》)
說完這話后不久,莫洛托夫就死了。
直到1988年,中國學術界還在討論蘇德條約是否附有秘密議定書。
戈爾巴喬夫上臺后,蘇聯各方面開始發生急劇變化。
在公開化的旗幟下,在填補歷史“空白點”的熱潮中,蘇聯時期的很多歷史問題受到了重新審視。
在這一背景下,波羅的海三國把秘密補充協議的問題擺到了桌面上——這個問題事關這三國是如何被迫加入蘇聯的。
這個問題,讓戈爾巴喬夫感到很為難:一方面,對歷史問題公開化是他提出來的,另一方面,歷史問題事關波羅的海三國的分離情緒——它們想脫離蘇聯。
猶豫良久后,戈爾巴喬夫告訴這三國,找不到原件了。
他又說道:“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既然它存在,我認為就沒有必要回避和閃躲······讓我們著手研究吧。”
就這樣,波羅的海三國的代表成立了“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政治和法律評價委員會”,開始搜集資料并研究這個問題。
1989年12月24日,蘇聯第二次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政治和法律評價的決議》,承認了秘密補充協議的存在。
決議是這樣說的:議定書的原件在蘇聯或外國檔案中都沒有找到。然而,對副本、地圖和其他文件所做的筆記、攝影和詞語方面的鑒定,以及后續事件與議定書內容的一致,都證實了議定書簽署和存在的事實。
至此,《蘇德條約》秘密補充協定的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窺一斑而見全豹。蘇聯解體前后,在戈爾巴喬夫的推動下,不少絕密文件得以公開,如卡廷慘案的資料(標有“永不開啟”字樣)、朝鮮戰爭決策的資料、蘇聯空軍赴朝參戰的資料等等。
從這個角度講,渴望探求歷史真相的人,都應該感謝戈爾巴喬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