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問桫欏”,從“嗯啊,收到”少年深處喊出“為什么”?!?一個山河四省出來的小鎮做題家;一個多讀了幾年書的985博士;一個關注學術科研樂子普通研究生!讀研讀博已經夠苦了,不如笑著回收學術垃圾!
您的互動是持續創作的燃料[1]
Q
即將博三,課題還沒很好的入門,感覺自己進度緩慢,而且主要是自己沒有研究的動力,有沒有其他友友在遇到這種情況是怎么解決的呢?感覺自己陷入了情緒胡同,一直在不停的焦慮,腦子昏昏沉沉的,有種要廢了的感覺
A
我深有同感,我在博士二年級時也經歷過類似的迷茫期,課題推進乏力,時常陷入焦慮的漩渦。
記得當時在學校論壇瀏覽相親板塊時,偶遇一位已畢業的博士學姐。當我向她請教畢業秘訣時,她只說了兩個字:"堅持"。
投入未必有收獲
起初我難以理解這個詞的分量,如今才明白這并非具體的方法論,而是一種戰略性的心態調整必須做好長期投入卻可能顆粒無收的心理準備
正常 與 熬 不對立
題主將"正常學習"與"熬"對立看待。
在我看來,"正常學習"是延續自中學和本科的固有認知:付出與收獲成正比,只要按部就班地復習重點、完成習題,就能取得理想成績。
但博士階段完全不同,比如同一研究方向,我的論文屢投不中,而中稿的文章質量似乎還不如我的;或是長期實驗始終得不到預期結果。
付出與回報的失衡
這種付出與回報的失衡確實令人沮喪。
因此,在突破來臨之前,唯有堅持。正如《飛馳人生2》中沈騰所說,努力無數次,機會可能只來一兩次。
缺乏正向反饋
研究動力的缺失,往往源于生活缺乏正向反饋。
當時我通過參與各種社交活動、線上互動來調節心態。有趣的是,在學術圈外,博士頭銜確實能帶來不少光環,在社交場合常能獲得額外關注和贊賞。這些外界認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科研過程中的自我懷疑
直到團隊引進一位資深博士后,通過他的指導,我才真正掌握了論文發表的訣竅,實現了零的突破。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博士生涯既需要個人奮斗,也離不開機遇的眷顧
記住,黎明前的黑暗往往最為深邃,但曙光終將到來。
參考資料
文獻[1]:左下角關注“時問桫欏”,拒絕做“嗯啊”牛馬,大聲喊出為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