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5年3月20日,第十五屆全運會乒乓球項目(成年組)資格賽在寧波奧體中心正式打響,根據中國乒協公布的參賽名單,36歲的馬龍與00后新星王楚欽領銜北京男隊出戰男子團體賽,這位曾五次征戰全運會、摘得4金3銀4銅的“五朝元老”,已提前抵達寧波投入適應性訓練;作為中國乒壇“活化石”,馬龍自2005年首次亮相全運會至今,已跨越20年運動生涯,本屆賽事前,他在接受采訪時坦言:“這很可能是我最后一屆全運會,若身體狀態允許,我將義不容辭為北京而戰。”
資格賽中,他攜手王楚欽、黃友政新老國手組成的北京八喜隊,最終以3比0戰勝湖南衡鋼取得開門紅,其中馬龍與王楚欽的雙打組合一上來就3比0拿下首局,之后馬龍又在單打中以3比1戰勝謝聰凡,真是寶刀不老啊!
馬龍的堅持不僅牽動國內球迷,更引發國際乒壇廣泛關注,法國權威體育媒體《隊報》曾以“傳說”形容其職業生涯:“五枚奧運金牌、30個世界冠軍、雙圈大滿貫——馬龍的存在重新定義了乒乓球的巔峰。” 德國名將奧恰洛夫直言:“他是我每天走進訓練館的動力。” 國際乒聯更在巴黎奧運會官方手冊中將其定義為“乒乓球史上最偉大運動員”!在對手視角下,瑞典老將卡爾森回憶2024年巴黎奧運男團決賽時感嘆:“面對馬龍,你永遠不知道他的戰術儲備有多深,即使36歲,他依然能用經驗和技術壓制對手。” 而年輕一代如林詩棟則坦言:“與龍隊訓練,每一球都能學到教科書般的細節處理。”王楚欽更是評價馬龍稱“他是有史以來最優秀的隊長!”那么如今馬龍已經進入職業生涯倒計時,此時36歲的他,還能打多久呢?
這要取決于多個方面,首先是身體與技術的雙重挑戰,盡管馬龍保持著每天三練、周末加練的高強度節奏,但年齡帶來的生理衰退不可忽視,2018年膝蓋手術后,他被迫調整打法,從“暴力進攻”轉向“控制型戰術”,2024年退出世界排名系統后,他坦言:“現在參賽更多是為熱愛而非積分。”其次就是他的競技狀態,近兩年賽事數據揭示其轉型成效,2024年WTT中國大滿貫闖入決賽,巴黎奧運男團未失一局,證明其仍具頂尖競爭力,但體能專家分析指出:“馬龍的爆發力較巔峰期下降約15%,但戰術執行效率提升20%,這種以智補力的模式,或幫助他再延續職業生涯1-2年。”但馬龍的個人意愿或許不太一樣,馬龍多次強調“不問終點,全力以赴”,不過面對國乒梯隊建設已迫在眉睫,王楚欽、林詩棟等新生代的崛起,加之2028年洛杉磯奧運周期臨近,或加速其角色向“傳幫帶”過渡,乒協內部人士透露:“馬龍可能會在2025年全運會后逐步淡出一線,但以他對乒乓球的熱愛,不排除以教練或大使身份繼續貢獻。”
現如今,馬龍在中國體壇地位,已是超越項目的一個時代符號!手握6枚奧運金牌、31個世界冠軍,馬龍是中國奧運史上金牌數最多的運動員,2024年巴黎奧運會擔任中國代表團旗手,標志其影響力超越乒壇,成為國家體育形象代言人;其次馬龍還是精神價值的承載者,從“鞍山小馬”到“龍隊”,馬龍20年職業生涯詮釋了極致堅持:18歲首奪世界冠軍卻蟄伏十年終成大滿貫;膝蓋手術剃發明志“從頭再來”;36歲仍以“享受比賽”心態沖擊全運,這種“熱愛高于勝負”的境界,被《中國教育報》評價為“對抗競技體育功利化的清流”;除此以外,馬龍還是乒乓文化的全球使者,據海外社交媒體統計,有關于馬龍的話題,累計播放量超50億次,東京奧運衛冕時,日本網友驚嘆“他讓乒乓球成為藝術”;巴黎奧運奪金后,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親自授予其“杰出運動生涯獎”,馬龍的存在,使得中國乒乓球的“統治力”更具人文溫度
在全運會寧波現場的上午10時,馬龍現身訓練館進行多球練習,標志性的反手擰拉依舊精準,但熱身時間較年輕隊員延長15分鐘,場邊教練透露:“他每天需進行90分鐘理療維持狀態。”午間采訪中,馬龍笑著回應記者:“現在每打一場都是賺到,但站上球場,我依然渴望勝利。”觀眾席上,從沈陽趕來的老球迷張先生舉起手繪海報:“龍隊,打多久我們看多久!”這張海報記錄了他從2005年全運青澀到2024年奧運封神的20個經典瞬間;那么對于未來,正如馬龍在36歲生日公開信中所寫:“再來一球”,這位老將的職業生涯始終充滿開放性,資深媒體人曾分析:馬龍每一次揮拍都在改寫“運動員壽命”的定義,即使某天退役,其精神遺產仍將深刻影響中國體育,所謂傳奇,不僅是金牌堆砌,更是用熱愛突破時間枷鎖的勇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