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肉桂的開采時節,一陣陣清香在肇慶德慶縣山林里彌漫著。
“德慶多桂”,早在明嘉靖年間就有記載。這是我國著名的肉桂產地之一,全縣肉桂種植面積超過60萬畝,約占全省的1/3,德慶肉桂也先后榮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等榮譽。在當地,不少村民以種植、加工、銷售肉桂為生,實現了增收致富。
村里沉浸在忙碌而喜悅的氛圍中,老梁也趕早就上山打理桂苗,腳步輕盈,格外精神,一掃上個月的愁眉不展。
之前,老梁種植的16畝桂苗剛剛滿一年,還沒等到收成,就被附近的羊群吃掉了許多。一年的投入眼看要泡湯,這讓他心疼不已。
查探后發現,吃桂苗的是何老板養的300頭羊,由于管理上的疏忽,羊群跑出來覓食,把老梁的桂苗葉也吃掉了一些。雙方協商未果后,2月底,老梁來到莫村鎮司法所請求幫助。
工作人員聯系上德慶法院駐該鎮訴訟服務站的掛點法官冼嘉慧,商量如何妥善處理。
“老梁種了多少肉桂苗?受損程度如何?對收成影響多大?”冼嘉慧決定從這些方面入手。
可擺在面前的第一道難題是,實際種植的株數難以計算。有沒有其他辦法?冼嘉慧向縣林業局咨詢,據介紹,按照2米乘以2米的密度種植,每畝地可種植桂樹約170株;按照1米乘以1米的密度種植,每畝地最多可種植300株。
有了這一專業答復,冼嘉慧心里有了底,便聯同司法所工作人員來到雙方當事人所在的村委會,進行面對面調解。
一坐下,老梁就急切不已:“我全指望這片肉桂林過日子,天天就盼著能賣個好價錢。可這才種了一年,苗葉就被咬斷,損失太大了,至少得賠我3萬元!”
“確實是我看管不慎,讓羊跑了出來,吃了你的桂苗,真的很不好意思。不過我養羊也賺不了多少錢,況且現在它們都很小,還沒能賣出去,3萬我負擔不起。”何老板聽后,道出了無奈,“再說了,我的羊只是把葉子吃了,根部還在,也已經長出新芽,1萬塊都足夠啦!”
雙方爭執不休,各自說著難處。冼嘉慧決定從雙方損失中尋找突破口,繼續進行調解。
一邊,她耐心地向何老板解釋:“這起矛盾確實是由于你對羊群管理不到位造成的,辛苦一整年就等收成,賠償過低他肯定不會接受。而且離羊群長大售賣還有一段時間,案件拖著不解決也不利于你做生意。既然林業局提供了專業意見,桂苗損失也不是口說無憑,我建議參考林業局提供的計算方案。”
另一邊,司法所工作人員積極勸說老梁:“經過實地考察,被吃掉葉子的桂苗開始長新芽了,不需要復購種植。就算告到法院,也還是要以事實為依據,過高的賠償也是不支持的。”
在法院、司法所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雙方最終達成調解協議。何老板同意賠償老梁1.6萬元,以彌補因羊群誤食桂苗葉帶來的經濟損失。老梁也同意該調解結果,并接受何老板的誠懇道歉,雙方握手言和。
近年來,德慶法院立足轄區特色南藥產業,建立“藥”字號圖標,對涉及“德慶南藥”案件全流程監管,為推動地方南藥產業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保駕護航。同時,堅持鎮、庭、所聯動,形成“綜治中心吹哨,法官報到”模式,高效化解矛盾糾紛。2024年以來,各鎮(街)訴訟服務站和綜治中心共同化解糾紛406件,成功化解246件,成功率超6成。
來源:肇慶中院 德慶法院
審核:黃慧辰
編校:余淑嫻
采寫:周 毅 李鈺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