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交流不迷路
世界正在發生巨變,這一點誰都無法否認。回顧四五年前,三四十平米的學區房能炒到八九百萬,如今看來,恍如隔世。
優質學區房,如雙學區、有名校資源的,依然會因稀缺性保持溢價,但流動性會降低。普通學區房,尤其是“老破大”以及“老破小”,則因需求減少加速貶值。學區房逐漸被視為短期教育消費工具而非長期投資標的。家長更愿意去購買低總價、用完即拋的“學位占坑房”,而非長期持有。
2025年初,房地產市場的風吹草動再次吸引了大眾的目光,尤其是學區房這一細分領域。從目前的市場表現來看,似乎有回暖的跡象。然而,背后隱藏的趨勢卻讓人不得不深思。
在東莞的松山湖片區和莞城,學區房的成交價悄然上漲,像萬科金域松湖這樣的小區,單價重新站上了3萬/平的大關,成交量也呈現出明顯的增長態勢。天津的情況同樣引人注目,河西區和南開區因學區政策的調整,初中轉學需提前3年購房,這直接推動了二手房市場的活躍,單日成交量一度突破400套。廣州也不甘示弱,長隆萬博悅府憑借其優質的教育資源,成為市場上的熱門選擇,成交量和價格雙雙領先。
然而,這些熱鬧的景象可能只是曇花一現。2025年或許會成為學區房市場的最后一個“小陽春”,因為學區房的價值正在逐漸被削弱。
關鍵因素之一是即將到來的小學生入學人數的大幅下降。2020年出生人數的顯著減少,預示著2026年入學人數的下滑。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揭示了這一趨勢。
公報中的兩組數據令人震驚:一是幼兒園在校人數,2024年較上一年減少了509萬人;二是小學生在校人數,2024年較上一年減少了251.6萬人。這是小學在校生人數首次出現如此大規模的同比減少。
過去幾十年,盡管小學數量在城市化進程中有所減少,但小學在校生數量一直呈增長趨勢。然而,2024年這一趨勢發生了逆轉。背后的原因是出生人口的持續下降。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生育高峰在2017年后迅速消退,新生兒數量從2016年的1786萬降至2023年的902萬,這直接導致了2024年小學在校生人數的銳減。
而且,這種下降趨勢才剛剛開始。
結婚率的逐年降低也是一個重要因素。2024年全國結婚對數僅為610.6萬對,這一數據創下了45年來的新低。在過去十一年里,東北三省的小學生數量共計減少了127.27萬人,這種情況正在向全國蔓延。學生數量的減少導致學校數量也隨之減少。從2012年到2023年,全國小學數量從22.86萬所減少到14.35萬所,減少了8.51萬所。
一線城市的情況相對較好,但形勢也變得嚴峻起來。廣州傳統教育強區越秀區,2024年9月,區內公辦小學一年級招生班數同比減少了74個。北京多個區的小學入學人數也出現了下降,2024年海淀區預計減少3.4萬人,西城區減少2萬人。上海松江區教育局在2024年宣布了四所小學終止辦學的消息。幼兒園的關停數量更是驚人,甚至有些幼兒園被改造成養老院,這無疑是緊跟人口變化趨勢的一個體現。
隨著學區房市場的整體需求逐漸減弱,暫時看不到反轉的可能。除了入學人數減少這一最重要的原因外,家長行為模式的轉變也在削弱學區房的價值。
當下,反復強調“家”“校”共同體的小學,學校的重要性一直在削弱,家長的跟進和付出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家長明白這一點后,對小學學區的執念就沒那么深了。新一代家長更傾向于“用最小的代價解決教育問題”,購買總價低的小戶型或兼顧自住品質的次新房,而非單純為學區支付高溢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