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今日,特朗普第二次出任美國總統剛好兩個月,將西方世界攪了個天翻地覆,這也讓整個西方政治文明的真實面目大白于天下:西方社會言必稱“自由、民主、人權”,但它們的國際政治底層邏輯其實還是叢林法則那一套。即,西方文明只尊重實力;沒有實力不但得不到尊重,還會成為砧板上的肉。
相比之下,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和公正性,可謂人類政治文明的高光。譬如,新中國外交的核心理念是,國家不分大小強弱,一律平等;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等。這其中,自然有著中華文明歷史傳承的影響。
我們看這塊題寫于清嘉慶二年(1797)的【齒德兼隆】匾額,是官員宋昌崢贈予一位七旬老人的祝壽匾。題詞“齒德兼隆”,意思是贊譽受匾人年高德劭。而“齒德”二字,稱得上是中華儒家文明詮釋何為尊重的關鍵詞之一。
“齒德”一詞,來源于《孟子·公孫丑下》:“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意思是說,天下有三樣最尊貴的東西:一樣是爵位——狹義地理解就是官職;一樣是年齡——“齒”指年紀;一樣是德行。也就是說,一個人,擁有其中的一樣東西,就值得被尊重。這是孟子的主張。
那么孟子是在什么樣的情景下說這番話的呢?說起來這里頭還有一段故事。
原來,有一次,孟子打算去朝見齊王,恰巧齊王也想見他,并派人過來問:“本王本應該來拜訪您,但是不巧感冒了,不能吹風。明早您是否能來朝廷上見我?”這時孟子反倒推辭不去見齊王了,他說:“很不幸我也生病了,不能上朝廷去。”
對于這個事,孟子的摯友、齊國大夫景丑很不理解,他對孟子說:“父子間講慈恩,君臣之間講究恭敬。但我只看見齊王尊敬您,卻沒看見您尊敬齊王。”意思是說,孟子本來就想去見齊王的,沒想到齊王剛好召見他,他反倒拿起架子了,不合適。
對此,孟子說了前面那番話:“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并解釋說,在朝廷上最尊貴的是爵位;在鄉里最尊貴的是年齡;至于輔助君王治理百姓,最尊貴的是德行。齊王怎么能憑自己的王位之尊,就來怠慢我的年齡和德行呢?有作為的君主,如果需要大臣幫助他出謀劃策,就該親自去拜訪他們。這才是尊重德行、樂見道義之舉。
這里詳細解讀一下。孟子的意思是,官職、年齡、德行,是三個不同維度理應受到尊重的三個標準,但它們不在一個坐標體系內,不能彼此交叉橫行。譬如,按照孟子的思想,就現代的社會情景來說,在官場上,官職低的要尊重官職高的,理所應當;但當官的人不能據此在公務體系之外,在社會人面前擺官架子,大家都不在一個頻道或維度上,當官的人憑什么強要求社會人非得向他表示尊重呢?
相反,如果碰到德高望重的老人或德行高尚的人,當官的人也應該向他們表示尊重才符合道義——因為以年齡和美德為標準的兩個道德體系,適用于所有人!
話接前文,孟子為了力證齊王應該率先向他表示尊重,還列舉了兩個前朝的例子。
一是商湯和伊尹的故事。在商湯建立商王朝以前,是夏王朝時代,當時伊尹還是個奴隸,在“有莘之野”——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一帶種地,但他的能力和德行已經聲名遠播。為此,商湯多次前往田野看望伊尹,與之交談,向他學習打天下的謀略。后來伊尹作為男奴陪嫁到了商地,商湯就任命他為官臣。再后來,商湯在伊尹的輔佐下,覆滅夏王朝,建立了商朝。
此處強調一下,在商朝歷史上,伊尹不但是開國功勛,還是治理江山的棟梁之材,他統一安排了規范使用甲骨文,主張“任官惟賢才”,樹立了“明德則天下存,失德則天下亡”的古代政治美德,數代商王都對他尊敬有加。
孟子講述的第二個故事,是關于齊桓公和管仲的關系。早年管仲一心輔佐齊國公子糾欲奪取王位,公子糾的競爭對手齊公子小白(即后來的齊桓公),視之為死敵。但后來公子小白成功奪取王位,成為齊桓公后,卻在謀臣鮑叔牙的建議下,對管仲十分尊重,并親自到城外迎接管仲從魯國歸來。管仲正是出于感激齊桓公對他的尊重,因而成為齊國的一代良相,為治理齊國立下了汗馬功勞。
結合上下文,孟子在面對景丑的質疑時,認為齊王如果是個賢王,就應該先來拜訪他,而不是召見他;這關系到“爵、齒、德”尊重三原則。試想啊,孟子本人向來瞧不上管仲,而當年的齊桓公都不敢召喚管仲——反過來親自前去迎接后者,那么現在的齊王召見孟子,孟子當然不高興了。
綜上所述,在孟子看來,“爵、齒、德”尊重三原則中,“爵”要讓位于“齒德”,即官職爵位僅在官場受到尊重,出了官場則官職不作數,無論你是多大的官,也依然要優先尊重年紀大的人或德行高的人。如前述匾額【齒德兼隆】所題,年高德劭的人,自然就更應該受到尊重啦!
以上中國古代關于尊重的文化,令人感慨。在當今社會,確實有些人擔任領導干部或從商賺大錢后,容易變得目中無人,他們在自己的圈子受慣了膜拜,就會產生錯覺,覺得在任何場合、任何圈子,別人都該尊重他們,而他們不需要尊重別人。最可笑的是,哪怕回到自己的鄉下老家,他們依然有這種錯覺,從而在不自知的情況下犯了“從實力地位出發”的失禮之謬。
而將以上中國古代禮儀文化上升到國家政治層面,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新中國外交理念是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格即人格,美好的德行永遠受人尊重。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外交提倡平等、尊重,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行文至此,反觀西方國家的外交政治文明,他們容易自我沉迷于“從實力地位出發”的錯覺沼澤地——就像那些一味迷信官職爵位之人對外界缺乏尊重那樣——不尊重小國或弱國,甚至大行霸凌之道,妄圖把全世界變回叢林社會。對此全世界要予以警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