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女神像要回歸?美法關系破裂了?看美國怎么回應
2023年3月17日的白宮新聞發布會上,一位記者提出了一個問題:“特朗普總統會把自由女神像歸還法國嗎?”引發了現場的陣陣笑聲。然而,白宮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的回答卻讓所有人都為之驚嘆。不僅巧妙地化解了尷尬,還將自由女神像的歷史意義、法美關系以及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巧妙地串聯在一起。萊維特的回應又為何能夠引發如此廣泛的討論?
說到自由女神像,1876年,法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德雷克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了贈送自由女神像的想法,以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法兩國的同盟關系。隨后,法國政府和民間共同籌集資金,于1886年正式建成這座巨型雕塑,這是法國贈送給美國的禮物。它的建造充滿了國際友誼的色彩,不管是對美國還是對法國來說都是當時歷史的見證,同時也代表的是美國的自由與民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主導的盟軍在諾曼底登陸,解放了被納粹德國占領的法國,美國成為了法國人民的英雄。在冷戰期間,美國常常將自由女神像作為“民主與自由”的象征,用以對抗蘇聯的社會主義理念。而在近年來的國際關系中,自由女神像又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成為了反對極權主義和爭取人權的象征。
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上,記者提出:“特朗普總統會把自由女神像歸還法國嗎?”這一問題,羅琳·萊維特回應道:“我想提醒法國,法國人現在不說德語完全是因為美國。”萊維特的聰明回應實際上是在提醒法國。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法國可能會像比利時、荷蘭等被占領國家一樣,長期處于德語文化的影響之下。她的回答也點醒了法國,不要太過于自傲。將自由女神像的象征意義與國際關系中的文化記憶聯系在一起,這回答屬實讓人大吃一驚。
自由女神像作為法美友誼的象征,其意義不僅在于它是一份禮物,更在于它所承載的兩國之間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雖然對兩國人民來說都意義非凡,但一件文化遺跡要是安上政治色彩也是不太合理的。
特別是當今社會,經濟高度發達,估計誰也不會因為一件文物而破壞兩國之間的情誼吧。文物再寶貴也是歷史,而生活一直在朝前發展,希望美法之間還能繼續同昔日一樣,而不是存在一些不該有的隔閡。
參考:今日頭條《白宮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這次的回答真是絕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