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東大學發布《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本科專業設置及調整情況》,稱學校現有本科專業126個,當前在招專業99個,金融工程等27個專業暫停招生,書法學等10個專業被撤銷,同時,新增工程軟件、運動訓練2個新專業。
專業調整——早有預兆
早在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基礎學科特別是理科和基礎醫科本科專業點占比進一步提高。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建成一批專業特色學院。
2024年7月23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關于開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大本科專業調整力度,著力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結構。”
《通知》明確,支持高校面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能源、綠色低碳、涉外法治、國際傳播、國際組織、金融科技等關鍵領域布局相關專業,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支持高校深化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對現有專業進行改造,培育交叉融合的新興專業,打造特色優勢專業集群。
“加法”與“減法”
對高校而言,學科專業的優化調整一直在推進,尤其是工科專業。但在做“減法”的同時,也在做“加法”。
山東大學相關人士表示,作為“雙一流”高校,山東大學積極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快培育布局國家急需專業,加強國家急需人才培養。近年來,山東大學先后培育增設了工程軟件、密碼科學與工程等19個戰略新興專業,形成了“優特新”高質量本科專業體系。比如這次出現在停招名單中的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兩個專業,此前已經在學校的部署下有步驟地升級改造為土木類中的土木、水利與海洋工程,工程軟件、以及智能建造與智慧交通等戰略新興工科專業。
據教育部2013—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統計數據,我國工科專業十年來新增備案布點數為7566個,共涉及240個工科專業;新增審批專業布點472個,涉及128個專業,其中新專業數量占比極高,十年間共開設96個新工科專業,如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人工智能、物聯網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專業在全國的布點均在300個以上,這些新專業在全國的布點總數超過2000個。
工科專業調整的雙向邏輯:智能轉型與戰略重構
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正經歷結構性調整,傳統工科裁撤與智能新興專業增設同步推進,形成“淘汰-升級-創新”的動態平衡。
傳統工科智能升級
被裁撤專業集中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時期的傳統領域,其消退并非消亡,而是通過“智能+”模式重生。近五年約65%的裁撤專業以智能化形態再現,如智能采礦工程、智能建造等近20個新專業,通過融入AI、大數據等技術重構知識體系,實現傳統工科的現代化轉型。
新興專業多維創新
新增工科呈現三大路徑:一是新技術獨立建制化,如區塊鏈工程、虛擬現實技術等專業,標志著特定技術領域完成知識體系積累;二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瞄準芯片“卡脖子”難題,儲能科學與工程支撐“雙碳”目標;三是產教融合特色化,直接匹配區域產業需求。
跨界融合重構體系
專業調整打破學科壁壘,催生復合型培養模式。智能工程與創意設計融合技術與藝術,食品藥品犯罪偵查技術橫跨工學與法學,形成“技術+”跨界范式。這種調整既包含自上而下的戰略布局,如網絡安全、密碼科學與技術等國家安全相關專業,也包含自下而上的產教協同創新。
戰略導向的動態平衡
當前調整本質上是高等教育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動響應。通過智能化改造保留傳統工科基礎優勢,通過戰略聚焦破解關鍵技術瓶頸,通過跨界融合培育復合型人才。這種雙向調整機制,既保障工程教育與社會需求精準對接,也為新型工業化提供持續創新動力。未來,隨著技術迭代加速,專業動態調整將更趨敏捷,形成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協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