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老一輩人來說,于洋這個名字并不陌生。
于洋12歲時他迎來了人生轉折點,當時,“滿映” 出品一部兒童片,招募小演員,于洋懷著忐忑又期待的心情參與其中,成功出演了一個角色。那是他第一次站在電影鏡頭前。
之后,于洋的二哥于延泉——八路軍戰士,引導 15 歲的于洋投身地下工作。就這樣,于洋成為公安戰線上一名年輕的偵查員。
在此之后,于洋積極參與土改運動,隨后,他作為解放軍的文化干事,親歷了四平保衛戰、長春圍殲戰等激烈戰役。在生死的考驗下,他的意志愈發堅定,而這些寶貴的經歷,也為他日后的表演積累了不少素材。
1946 年,于洋根據組織安排奔赴解放區。途中,在經過國民黨封鎖線時,遭遇敵人瘋狂阻擊。所乘渡船在槍林彈雨中被打翻,墜入松花江。
年僅 16 歲的他,身處絕境卻沉著冷靜。他一面巧妙地躲避著敵人射來的子彈,一面沉著地向對岸游去。終于,他成功游到對岸,死里逃生。
次年,于洋正式踏入東北電影制片廠,開啟了他在電影領域的專業之旅。他參演的首部電影《留下他打老蔣》,雖只是初出茅廬,卻在影壇嶄露頭角。
1948 年深秋,遼沈戰役勝利在望,于洋接到新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橋》的拍攝任務,他將在片中飾演青年煉鋼工人吳一竹。
接到拍攝任務后,于洋內心清楚,若要演好煉鋼工人,非得深入他們的生活與工作不可。于是,他果斷從前線奔赴哈爾濱三十六棚鐵路車輛廠。
在煉鋼車間,于洋與工人們一同投身勞作,從最基礎的清爐工作學起。長時間的彎腰勞作,讓他的腰部酸痛難忍,汗水濕透了衣衫,模糊了雙眼,可他始終咬緊牙關堅持著。
除了在工作上與工人們打成一片,于洋在生活方面也徹底融入他們的世界。工廠的住宿條件簡陋至極,于洋和工人們擠在三十人一張的大通鋪上。
每當虱子咬得他難以忍受,他便像工人們那樣,脫下衣服拿到篝火旁烘烤。他一邊烘烤衣服,一邊與工人們談天說地。通過這些交流,于洋更深入地了解了工人們的內心世界,他將這些寶貴體驗與感悟一一記錄下來,為塑造吳一竹這一角色積累豐富素材。
導演王斌放映后雖忐忑表示影片 “還很粗糙”,但周總理安慰道:“再怎么說也是我們自己的,我們有了電影了,共產黨有了電影了。”
當然,在于洋的諸多作品中,觀眾印象最深的當屬電影《英雄虎膽》。
在電影《英雄虎膽》中飾演我軍偵查科長曾泰。該片講述廣西解放初期,曾泰冒充被俘敵特頭目,深入十萬大山匪巢,與匪首李漢光及其妻子李月桂斗智斗勇,最終將敵人一網打盡的故事。
八一電影制片廠導演嚴寄洲選角時,導演看中了于洋身上真誠質樸、剛毅機智的氣質,以及那雙炯炯有神、暗藏 “賊光” 的眼睛,認定他能完美演繹曾泰在敵營中的虛與委蛇。
經過深思熟慮,于洋為曾泰這個角色定下了一個基調:要徹底拋棄概念化的表演方式,讓自己真正融入到匪軍副司令的角色中去,絕不能在臉上顯露出一絲共產黨的痕跡,否則就會陷入表演的誤區。
拍攝時,于洋完全沉浸在角色之中,他的額頭因為緊張而布滿汗珠,點煙時手也不由自主地顫抖著。這些細微的動作和表情,并非刻意設計,而是他在全身心投入表演時,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這場戲拍完后,于洋仍久久不能從角色的情緒中走出來,甚至連飯都吃不下。
最后,《英雄虎膽》這部影片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當然,于洋也并不是在每件事上都能如此的“冷靜。”
一日,于洋所在的工作隊收到情報,得知有一股土匪正在附近山區出沒。聽聞此消息,于洋心中熱血瞬間沸騰。于是,他毫不猶豫地招呼了幾個同樣年輕氣盛的同志,迅速著手進行偽裝。他們戴上寬大的帽子,穿上樸素的衣衫,將自己裝扮成普通山民的模樣,而后朝著土匪可能藏身的山區大步進發。
在前往山區的途中,于洋主動請纓,擔當突擊手這一重任。他滿懷豪情地說道:“我先深入虎穴,去打探土匪的實際情況。一旦尋得合適時機,我便會發出信號,屆時你們迅速沖上來,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然而,由于大家初次執行此類任務,難免緊張與毛躁。在行進過程中,因行動不夠謹慎,不慎走漏了風聲。當于洋一行人悄然接近土匪的藏身之所時,卻發現土匪早已逃之夭夭。于洋一腳踹開土匪藏身的房門,只見屋內空空如也,只剩下些許吃剩的苞米和牛肉。
于洋很快調整好情緒,無奈之下朝天 “嘭嘭” 放了幾槍,權當是對此次行動的一種發泄。隨后,他與戰友們圍坐在一起,就著土匪留下的這些食物,飽餐了一頓。
當有人半開玩笑地說:“要是不當演員,你準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將軍。” 于洋聽后,緩緩回應道:“不。倘若成為將軍,或許我早已不在人世了。在戰場上,生死往往就在轉瞬之間,每一個決策都關乎眾多人的性命。我很慶幸自己能在一次次危險中存活下來,并且為國家和人民貢獻了一份力量。”
在一次交談中,于洋輕輕拿起茶幾上的一張黑白照片,“這是我最為珍視的一張照片,拍攝于土地改革時期。” 照片中,后排是他們抓捕的土匪,被五花大綁,臉上滿是沮喪與恐懼之色。而照片前排站著的幾排人,則是于洋所在的土改工作隊的同志們。
于洋指著前排個頭最小的那個身影,說道:“瞧,這個就是我。” 照片中的他,身著樸素的軍裝,眼神中透著堅定與青澀。
“唉!照片上的同志,如今大多已不在人世了。” 于洋眼中閃爍著淚光,“有的在戰爭中英勇犧牲,為革命事業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有的則在解放后,因種種緣由相繼離世。”
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于洋清晰地意識到,僅僅局限于演員身份,難以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對電影藝術的獨到理解,于是,他踏上了轉型之路——執導電影《戴手銬的旅客》。
首次擔任導演,于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諸多挑戰。從劇本創作伊始,到拍攝籌備的各個環節,再到演員選角的細致考量,直至拍攝現場的全面調度,每一個步驟都需要他親力親為、一絲不茍。
為了追求影片的極致真實感,他堅持實景拍攝,帶領劇組輾轉多個拍攝地點,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在云岡石窟拍攝追逐特務的場景時,為了營造出緊張刺激的氛圍,于洋親自精心設計了多個動作場面。拍攝時,他以身作則,堅決不用替身,親自上陣。結果,在拍攝過程中,他不幸被泡沫磚頭砸得頭暈目眩,腳也嚴重扭傷。但即便如此,他僅僅在醫院短暫休養了兩天,便不顧傷痛,拄著拐杖毅然返回片場,繼續投入到文戲的拍攝工作中。
于洋的努力大家都看得到,《戴手銬的旅客》一經上映,便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轟動,觀影人次突破一億大關,票房收入也過億。
于洋的演藝生涯碩果累累,獲得眾多榮譽。2010 年,第 19 屆金雞百花電影節授予他 “終身成就獎”。這是對他最好的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