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與安徽同省“蚌埠住了”異曲同工的“自帶情緒型”城市,蕪湖本身也經歷了許多真正值得Woohoo的歷史機遇,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千年前的詩仙李白,大抵便在此處感受到過青春和暮年的人生起承轉合,才能在初出巴蜀沿江行至天門山初見蕪湖時高頌“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在志得意滿自南陵赴京入翰林時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笑傲豪言。
如同長江在此拐了個漂亮的大彎,蕪湖的歷史因緣與獨特地理也為其飲食文化走向劃出了獨特的軌跡。它是安徽最不徽州的“江南”,也是中原風味的水鄉化身——承載著東晉南遷山西士族的“面食風”,糅合了徽菜的火工和淮揚菜的精致,天生水鄉麗質又平添幾分碼頭城市的市井煙火氣,這位“江南伊人”的溫婉風情里偏透著股傲嬌勁兒。
正如本地人自己調侃:“沒人會特地來蕪湖玩,但會特地來蕪湖吃。”相比于地標建筑無言的一磚一瓦,鍋碗瓢盆間才演奏著蕪湖有趣的靈魂。以食看蕪湖,才能真正窺見它的本色。
理解蕪湖,要從它的地理開始講起。
中國地勢自西向東傾斜,山川與水系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格局。我們常調侃安徽有點“割裂”,是因為這塊土地被長江與淮河切割成皖北、皖中、皖南的“三色畫卷”,“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此處一直是南北交匯的奇點。而蕪湖,恰恰卡在一個妙不可言的位置——它南臨太湖流域,北望淮河平原,東承江浙繁華,西連徽州腹地,既不是徹頭徹尾的江南,也不是典型的徽州,更不像皖北那樣帶點中原狂野——就像它的名字,讀起來輕盈,卻讓人捉摸不透。
依江而生的蕪湖
地處長江下游,蕪湖的古今名稱皆與水有關。春秋時期屬吳國時稱“鳩茲”,得名于雨季過后因喜濕植物繁茂而“鳩鳥云集”。而“蕪湖”之稱,始于漢代設縣,因周邊湖沼“蓄水不深而生蕪藻”故易名至今。與水的淵源,讓蕪湖在歷史變遷中占盡了風口。早在公元前570年,《左傳》便記載了吳楚爭霸中的“鳩茲之戰”——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官方記載的水戰之一,把蕪湖的地緣重要性直接刻進了史書。
蕪湖的地標建筑,以“鳩茲”為原型的青銅雕塑,由著名藝術大師韓美林先生設計
長江在此折了個彎,歷史的洪流亦在這里回旋,蕪湖也因此成為各類文化交融的舞臺。東晉南渡讓蕪湖迎來了文化遷徙大潮,北方士族帶來了北方的語言、習俗、建筑的同時,還有飲食。
這些遷徙的士族多來自山西、山東、河南一帶,習慣以面條、餅食等小麥制品為主食;而蕪湖原住民世代以稻米為主食,米飯、米糕、米酒是日常。兩者相遇,不是“二選一”,而是彼此交融——北方人帶來了“面食風”,南方人則以水鄉的清鮮口味相適應。于是,今天我們在蕪湖的街頭巷尾,既能看到早餐攤上剛出爐的香酥餅,也能在江邊小店里嘗到一碗地道的牛肉面,可能就是那時候的文化交匯碰撞出的最有趣的結合。
如果說蘇杭的面條是江南才子的溫文爾雅,那蕪湖的面,則帶著點碼頭人的不羈與厚重。蝦籽面,是蕪湖最具代表性的本地面食之一。面中的“主角”蝦籽,取自長江青蝦,蒸熟曬干后與蒜熬成膏,拌入小刀面中。一筷子攪拌,鮮味直接潑進碗里,帶著長江水氣的沖勁在熱氣里升騰。
曾代表蕪湖登上《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名片蝦籽面
而在面食之外,蕪湖人對餅類小吃也情有獨鐘——大馬路上長龍般的隊伍盡頭,大概率就是勾人心神的燒餅和香酥餅。或許是源自北方胡餅的精髓,它們到了蕪湖變得更加松軟,層次分明。清晨,早餐攤上新出爐的餅子,一口咬下去,酥皮微微碎裂,油香裹著蔥香或芝麻香四溢,酥脆之中又帶點微甜。這小小的一口,是南北風味在蕪湖街頭的溫柔交匯。
蕪湖特色小吃香酥餅@半塊小餅干
如果說東晉南遷讓蕪湖成了南北文化的交匯點,那么從宋代起,這座城市開始在商貿版圖上“Woohoo”起飛。
長江航運的繁榮,讓沿岸城鎮競相發展,蕪湖也不例外。宋代筑城設治,初步形成“十里長街”,沿江而建的商市上,米糧、絲綢、茶葉、木材匯集,商賈云集,茶館酒肆熱鬧非凡,街頭巷尾飄散著食物的香氣。《宋史》記載:“阛阓之盛,甲于江左”,意即蕪湖的商業繁榮,已可與江東(即今天的南京、蘇州一帶)比肩。
如今站在煥然一新的蕪湖古城,已然難覓當年十里長街的舊影,但透過一些古地名,依舊能窺見那段輝煌的商貿往事:米市街、魚市街、薪市街、興隆街、油坊巷……這些街道的名字,大概就是宋代蕪湖產業分布的“活地圖”。
于2020年重新建成的蕪湖古城
不只有熱鬧的市井風貌,蕪湖也曾是文人筆下的一處風景勝地。元代時,蕪湖縣尹歐陽玄將自唐宋以來形成的風景區整理為“蕪湖八景”,并為每一景賦一首七律詩,使這些山水人文之勝得以流傳后世。最知名的便是名列八景首位的廣濟寺塔(俗稱赭山塔),得名“赭塔晴嵐”,與江邊的中江塔遙遙對望。雖缺乏著名建筑,但唯二的兩座古塔成為了能映照蕪湖發展軌跡的歷史物照。
蕪湖中江塔
真正讓蕪湖騰飛的,是明清時期徽商的崛起。這些來自徽州的商人,以精明的經營手段,將蕪湖打造成了南北貨物流通的樞紐,最顯著的成就便是糧食貿易。清代,在李鴻章的影響下,蕪湖躍升為“四大米市”之首,碼頭上米袋堆如山,商人談價,纖夫拉纖,構成了一幅江運繁忙的圖景。
商貿的繁榮,不僅塑造了蕪湖的經濟,也影響了它的味覺記憶。也許我們能用今天蕪湖最膾炙人口的美食渣肉蒸飯來象征這一時期的繁榮——用米粉包裹五花肉,蒸出油潤醇厚的香氣,千張混雜肉香,再配上一碗豆漿,是勞作間隙最實惠的碳水和蛋白犒賞。
粉蒸肉、千張與糯米飯的絕佳組合@加辣今天食咩野
在這座“米市”里,當攤販敲響清脆的竹聲,米就以藕稀飯的形態成為獨屬于蕪湖人溫潤細膩的童年滋味。
不同于尋常的稀飯,這碗米粥熬制的不只是軟糯,更是蕪湖獨有的風物——只有這里才有的七孔藕,需用銅鍋慢熬至“紅糯糯”,米香與藕粉綿軟交融,藕絲如鄉愁般纏綿浮現。而街邊奶奶隨機出現的小攤里,米漿倒入梅花形模具里蒸出的梅花糕中,或藏著赤豆泥或藏著肉末,軟糯可口,滾燙中點綴著明清商埠遙遠傳來的煙火氣息。
蕪湖傳統街頭小吃梅花糕@愛喝咖啡的熊貓君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清末的開埠,讓這座城市迎來了真正的全球化契機。1876年,蕪湖被辟為通商口岸,正式成為長江中游的對外門戶。從這一刻起,它不再只是南北貿易的中轉站,更成了世界經濟浪潮中的一顆棋子。
開埠后的蕪湖,迅速發生了變化。昔日的米市、木材行里,開始出現了洋行、銀行和西式公館。蕪湖老海關鐘樓便是那個時代的見證者,佇立在長江岸邊,日夜見證著貨物的進出、商旅的往來。
彼時的蕪湖,江邊鱗次櫛比的洋行,成為了標志性景觀。其中,英駐蕪湖領事署舊址、英駐蕪湖領事官邸舊址,至今仍可見當年的歐式建筑風格。尤其是現已改為餐廳的英領事官邸,坐落在雨耕山之巔。網友發現,這里還保留著可能是中國唯一一塊遺存至今的英國女王登基禧年紀念石碑,講述著那個被西風吹拂的年代。
位于雨耕山上的蕪湖英國領事官邸和濱江公園中的蕪湖老海關舊址
通商不僅改變了蕪湖的建筑風貌,也帶來了新的宗教與文化。1895年落成的蕪湖天主教堂,規模僅次于上海徐家匯教堂,被譽為“江南的巴黎圣母院”。教堂的紅磚穹頂、精致玫瑰窗,仿佛把歐洲的哥特式美學嵌入了這座江邊小城。開埠之后,西方傳教士紛至沓來,在這里興建教堂、醫院、學校,甚至一度推動了蕪湖的現代化進程。
蕪湖天主教堂
西方文化涌入的同時,蕪湖的飲食習慣還在自己的發展脈絡上衍生出有趣的新變化。清末至民國時期,蕪湖獨特的地方菜系“鳩幫菜”興盛,它既承襲了徽菜的厚重火工,也吸收了淮揚菜的精致,成為沿江風味里的明珠。
鳩幫菜最具代表性的菜肴之一,便是蕪湖如今最負盛名的紅皮鴨子。不同于南京鹽水鴨的咸鮮,或北京烤鴨的酥脆,紅皮鴨子選用特制腌料,讓鴨皮在風干后呈現獨特的醬紅色。鴨子泡在鹵汁里,皮卻依舊保持彈韌,肉質鮮嫩多汁,吃上一口,便能感受到這座碼頭城市對味道的極致追求。在蕪湖,紅皮鴨子是最高規格的待客之道,凡有貴客到訪,必上一盤紅皮鴨以示尊敬。
蕪湖特色美食紅皮鴨子
當歷史的汽笛聲在長江岸邊漸漸消散,這座城市也悄然進入了新的軌道。
除了“蕪湖驕傲”奇瑞,蕪湖還有另一輛意義重大的“車”——全國首條無人駕駛跨座式單軌電車,悄然駛入未來。這條單軌電車,運行速度不快,行駛過程中帶著一絲輕微的晃悠,站在車門邊俯瞰地面,有種懸空的漂浮感。尤其是車輛下鉆、上升或者轉彎的時候,恍若一場平地起飛的過山車。這讓“蕪湖起飛”這個網絡熱梗,有了意外的現實對應。
蕪湖長江三橋,高鐵與輕軌同框
蕪湖并未因工業化而失去它的江南本色,相反,它仍然藏著幾分溫柔細膩的風景。在神山公園,郁金香花海此刻正在盛放,鮮艷的花色暈染了整片山野,讓人暫時忘卻城市的喧囂;在小陶村,藝術市集熱鬧非凡,非遺、文創、美食交織,成為江南與鄉村文藝的交匯點;如果想尋一份孤獨,龍窩湖中那棵最孤獨的樹,正安靜地迎風佇立,湖面泛起微波,仿佛訴說著蕪湖的另一種沉靜之美。
蕪湖的小陶村市集@悠南
然而,蕪湖的靈魂,依舊在鍋碗瓢盆的碰撞聲里。當夜幕降臨,最能代表這座城市的現代風情,是街邊攤頭的一碗熱氣騰騰的麻辣燙。不同于川渝麻辣燙的重麻重辣,蕪湖的麻辣燙更像是南方口味的調和版,辣味中透著一絲甜面醬的甜味,鮮而不膩,既有江南的溫潤細膩,也帶著碼頭文化的豪爽。
而最懂生活的蕪湖人,總要配上一杯冰鎮的赤豆酒釀,糯米發酵出的微醺酒香混著赤豆的甜糯,讓人從舌尖一直爽到心里。
蕪湖的美食招牌之一的麻辣燙,甜面醬的甜味與辣味的奇妙組合
@qq果汁飽飽
站在長江邊,望向江水東流不息,似乎很難用一句話概括這座城市。
它有著江南的精致靈秀,卻不拘泥于江南的儒雅溫婉;它的街頭小吃里,藏著長江與徽菜的交融,也帶著中原往來的回響。歷史的洪流賦予它繁華與沉浮,而它始終在變,在流,在生長,成為江淮風貌里,最特別的變奏。
附錄:本地人推薦菜單:
阿萍潤安麻辣燙
二姐紅豆
潤安三子牛肉面館
黃老三包子店
藍義興紅皮鴨子
老齊渣肉蒸飯
何正源藕稀飯
胡氏香酥餅
聞香來燒餅
花園路劉師傅燒餅
張記梅花糕
百年耿記老店
旺角特色小吃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 Oliver
撰文 / @至尊蓋
圖片來源 / @半塊小餅干、@愛喝咖啡的熊貓君、
@悠南、@qq果汁飽飽、視覺中國
版式設計 / CNT ARTRO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