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雷軍和他的小米又刷屏了。
上一次獲得如此高關注度,還是上一次,這位互聯網頂流的一舉一動如今都是談資。
一向對財務數據敬而遠之的雷軍,罕見用“史上最強”為小米集團年報慶賀。
圖源:微博@雷軍
2024年全年,總收入達到3659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35.0%。
這背后是一個全面開花的商業版圖,智能手機業務、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互聯網服務收入、智能電動汽車等,集體迸發撐起了小米集團這個龐大體量。
小米汽車無疑是其中最大的亮點,雷軍昨日發微博稱“交付了第20萬輛小米汽車”,為一對新婚夫妻車主送上祝福,還補充了一句“首發不到一年時間”。
的確,短短一年小米汽車帶給雷軍以及整個車圈太多驚喜,而這還只是開始,沒人知道這個初出茅廬的新生代上限在哪!
不過有一點值得關注,財報顯示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經調整凈虧損62億,按136854臺的全年交付量計算,相當于每臺車虧損4.5萬元。
難怪無數網友怒贊雷軍是在做慈善,還不斷向其投注新的產品期待,當年那一句“交個朋友”的含金量還在不斷上升。
前些日子,伴隨著小米汽車的強勢表現小米股價隨之上漲,媒體擅自為雷軍冠以首富的頭銜,但后者連連否認,如今財報強勢亮相,網友直接宣布,穩了!雷總首富穩了!
3月18日,小米集團股價以57.65港元/股報收,最新市值為1.45萬億港元。
展開來看小米的財報,第四季度尤為亮眼,是首次單季度營收過千億,凈利潤83億也創歷史新高,遠超機構預估的52億。
支撐小米盈利的主要是這幾個業務:
首先是基本盤,手機,主打性價比的紅米以及闖入高端市場的小米Ultra系列,銷量十分堅挺,出貨量已經連續十幾個季度穩居全球第三,這一塊貢獻了21.8%的增長。
考慮到折疊屏市場以及AI元素的迭代,這一領域仍有不俗的增長空間。
其次是生活消費產品業務,包括小家電、空調冰箱洗衣機、手環等,主打的就是一個通過性價比整頓行業,讓友商無路可走。
圖源:微博@雷軍
值得一提的是空調業務,2024年排名中國空調市場第四,盧偉冰前些日子在微博展望:米家空調全年公開市場銷量目標第3,未來5年成為數一數二的空調品牌。
我想友商心中是崩潰的,一個跨行業的小米能把傳統制造大廠卷到如此高度,從這個角度來看格力專賣店改名董明珠健康家是不是合理了許多,不做戰略升級、不主動求變,未來會更加艱難。
尤其現在汽車業務的出現,補齊了小米人車家全生態的最后一塊拼圖,這個護城河的建立往后只會越來越堅固,還能見縫插針吸收其他品牌的消費者過來,這方面小米眼饞的,還是蘋果那幫用戶。
不得不提一下賈躍亭,早些年就構建了宏大的生態圈構想,可惜只停留在了想。
如果你問小米業績已經至山巔了嗎?我想還遠未達到,因為小米最寶貴的財富雷軍,目前開發程度可能還不足50%。
就拿最近衛生巾品牌暴雷來說,網友更關注的是雷軍何時出手,評論區里“雷總,求求了,咱們做衛生巾吧”的吶喊此起彼伏,仿佛潑天富貴在求著其接手。
這一幕咱們并不陌生,之前的拍立得就從暢想走向了現實,而且上市直接售罄,長期一機難求。
甚至于前些日子雷軍身穿的皮衣、慢跑鞋,都因為這個男人成為了最新時尚單品,其路人緣和帶貨能力可見一斑。
值得探究的還有那個“不爭氣的孩子”——小米汽車。
以后來者的視角來看,小米造車的確是一次豪賭,且沒有退路。
途中還歷經有同樣野心的蘋果倒在了造車路上,我想彼時雷軍的心中是顫抖的,好在小米汽車依托龐大的用戶基礎、技術與供應鏈整合、長期堅守的用戶思維以及生態協同,走出了一條專屬于自身的發展之路。
年報顯示,2024年,小米SU7系列交付量達136854輛,同時將擴充產能,保障交付,全力沖刺2025年小米汽車交付35萬臺的目標。
圖源:微博@雷軍
不過很多人關注的重點是為什么小米汽車賣一輛虧4.5萬?
其實,虧損稱得上是新勢力的“入場券”,目前來看,實現盈利的也就理想、問界、零跑這幾家。
經常關注車圈的朋友不會陌生,車企們時常一邊更新“史上最強”、“高歌猛進”的財報,一邊又擦鼻涕抹淚,痛訴當下虧了多少錢,貌似人人都難逃“虧錢賣車”。
小鵬去年的那句誓言令人記憶深刻:在血海中游泳,一直游到海水變藍!
簡單歸納這個問題,首先是前期巨大的研發投入,涵蓋三電系統、智能駕駛、芯片以及基礎設施等領域,這些能夠彎道超車傳統車企的地方,全是真金白銀砸出來的。
圖源:微博@雷軍
而且最要命的是,一旦上道車門焊死沒有下車的機會,前期的量變都是為了最終的質變做準備,但質變何時來,誰也說不準。
以蔚來為例,最近幾年銷量端不見起色,但年研發投入從幾十億增長到百億,一直在硬撐。
而且就算銷量猛增,還得考慮毛利率問題。
尤其現在車圈進入淘汰賽階段,各個品牌都在想方設法壓低價格,行業價格戰讓每一個車企都無法獨善其身,只能削尖腦袋跟上大流。
不過小米汽車是幸運的,上市即賣爆的成績使得其少了許多后顧之憂,獲得了消費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認可,資金鏈就有了保障,跳過了生存危機考驗。
而且其通過低價高配的策略以及雷軍的個人IP效應,迅速建立起高端化品牌形象,極大地拓寬了小米汽車未來的發展空間。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平衡爆款策略與長期技術沉淀,將“幸運”轉化為行業領先的可持續優勢。
在很多場合,雷軍都談到了順勢而為的商業哲學,最經典的當屬在書中提到的那句:僅靠聰明和勤奮是遠遠不夠的,關鍵是要找到時代的風口,順勢而為。
不過雷軍以及小米在貫徹這一方針時有獨特的理解和判斷:穩扎穩打,切忌一口吃成胖子。
例如在手機業務競爭激烈的那幾年,提出的目標是“每年提高1個點的市占率”,盡管售貨量長期穩居世界前五,但小米依舊沒有冒進。
汽車業務同樣如此,在研發費用以及基礎設施建設上,始終管控在一個合理范圍,避免盲目追高,將自己置身于危險之中。
正是這般揮灑自如的策略,讓小米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高度。
不過目前看來,小米還遠未到躺平的時候,警惕危機爆發十分必要。
就拿最近火熱的小米SU7 ultra為例,有的車主深夜飆車開到了300公里/小時,喜提手銬一副,還讓各城市都對這款車緊張了起來。
圖注:車主駕駛小米SU7 Ultra深夜狂飆
其實雷軍多次強調,要敬畏馬力,要去安全的賽道里體驗性能。
但對于飆車黨而言,警言不痛不癢,之前雷軍在直播時談到SU7 ultra的安全問題時,表示要設置電子圍欄,通過車輛的坐標位置來決定啟用多少性能,如果定位不在賽道,那么就會限制其速度,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城市飆車問題,不過這個電子圍欄目前并未在量產車上裝備。
這是一個比較棘手的難題,一方面消費者是奔著性能和品牌來選購的汽車,另一方面如果限制性能發揮,豈不是背刺了消費者,所以如何更好的權衡這個問題,值得小米頭疼。
還有一個挑戰是AI能力。
目前小米AI在智能手機以及IoT產品上,聯動能力稍弱于友商,小米同樣深知這一點,盧偉冰表示:2025年,小米300億元研發費用中,有1/4會投入AI領域。小米正在全力推動AI技術在各個終端產品的落地,未來將用AI重構澎湃OS底層,目標是2到3年完成向AIOS的進化。
未來如果能夠拿出一套打通人車家全生態的AI強勢方案,那么友商恐怕又要撓頭了。
十年前,小米站在風口,十年后,更為復雜的市場環境小米完成了轉型。
這是屬于小米的時刻,更是中國科技企業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