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短視頻平臺的火爆,直播帶貨迅速成為一個炙手可熱的行業水平,吸引了大量商家和個人進入其中,短短幾年的時間直播帶貨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巔峰,這個繁榮的行業也逐漸暴露出了驚人的問題。
然而在這片巨大的虛擬市場中,假貨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成為了消費者維權的難題,無論是通過傳統的網店,還是通過日漸火爆的直播帶貨,假冒偽劣商品的出現都讓不少消費者深感困擾,如何在這些復雜的購物環境中保護自己的權益避免買到假貨呢?
火爆的直播帶貨
隨著電商平臺的迅速崛起,網絡購物成為了很多消費者的首選,特別是一些知名品牌,借助電商平臺的傳播效應,能迅速觸及到大量用戶。
電商平臺通過“品牌直銷”、“全球購”或者“官方旗艦店”等噱頭,吸引了大批消費者前來購買,然而在這些店鋪中,有些商家并沒有授權資格,甚至存在大量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的情況。
以某些知名網店為例,這些店鋪往往利用精心設計的頁面和營銷手段,讓消費者覺得自己購買的是正品,比如他們會標榜自己是“正品保障”,并且承諾“假一賠三”的售后政策。
但消費者在購買商品后,卻常常發現這些“正品”與實際商品有著不小的差距,更令人憤怒的是,當消費者通過客服反映問題時,卻常常得不到有效的回應,甚至面臨平臺推卸責任的情況。
其中很多的商家開始邀請明星或者網紅代言銷售商品,盡管一些明星和網紅看似信譽保證,但往往由于他們對商品本身缺乏深入了解,只憑宣傳資料和合作方提供的信息進行推薦,無法確保所推銷的商品品質合格。
有些商家通過精心設計的營銷手段和話術,讓消費者覺得他們所賣的商品是經過認證和保證的高質量商品,但實際卻可能只是仿冒品,這種情況不僅讓消費者對商品的真實性產生疑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些明星和網紅的個人形象。
為何“假貨店鋪”如此猖獗
假貨之所以如此猖獗,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就是制造假貨的成本低,而仿制技術的進步讓假貨在外觀上越來越難以辨認,如今的假貨不僅在包裝、外觀上模仿得十分逼真,甚至連材質和功能也越來越接近正品,這使得許多消費者在購買時難以分辨真偽。
并且一些不法商家通過虛假宣傳和促銷活動,誘導消費者購買,例如通過“低價促銷”、“買一送一”等手段吸引消費者購買,甚至在直播帶貨中,以極具誘惑力的價格和明星代言人的背書,快速促成交易,而這些商品的實際質量往往無法得到保證。
除了生產的問題,消費者的心態也是假貨泛濫的重要原因,許多人明知道自己購買的是假貨,也會因為其價格而選擇購買,相比于原價數千元的名牌商品,花很少的錢就能買到一件幾乎一模一樣的“高仿品”,很多消費者自然選擇了“便宜”的商品。
這類消費者往往都抱有“只要差不多就行”的心態,其實這種心理在社會中相當普遍,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可能并不關心品牌,有些仿制品甚至比正品還要提前上市,滿足了消費者的“超前”需求,提供了巨大的心理滿足感。
此外再加上社交媒體和直播電商的崛起加劇了這一現象,許多消費者往往會在直播間看到各種商品的促銷,主播們通過熱情的語言和緊迫感強烈的促銷手段,激發了觀眾的購買欲望。
很多時候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并沒有時間仔細核對商品的偽真,甚至很多人買了下商品后,直到收到貨才發現自己上當受騙。
直播帶貨也對此現行有著催化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低價商品領域,假貨生產者能夠迅速滲透市場,一時間銷售額激增,而一旦這些商品進入直播間后,通過明星主播的偶像和“限時搶購”的噱頭,往往能迅速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在很多情況下,消費者在購買后遇到問題當時聯系不到商家,平臺售后也基本上形同虛設,最終選擇放棄維權,長期以來這種現象進一步助長了假貨的肆虐。
電商平臺的責任與監管困境
假貨的泛濫不僅對消費者造成了直接的經濟損失,還對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帶來了嚴重干擾,正品商家由于價格、生產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得不以較高的價格出售其商品,而偽劣商家通過低成本的仿制品和虛假的廣告宣傳,以極低的價格進行銷售,這種做法直接壓低了正品的市場占有率。
長期下去消費者逐漸形成了“低價即正品”的誤區,甚至會認為正品價格太高,反而是假貨才更具吸引力,這種市場環境不僅會導致消費者對品牌失去信任,還可能使一些小型品牌被擠壓出市場,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隨著假貨問題的嚴重化,許多消費者開始尋求維權途徑,然而網絡平臺對售假行為的管理卻遠未達到理想狀態,電商平臺通常會受到來自商家的壓力,限制了其對于違規店鋪的監管。
并且部分平臺在與商家建立合作關系時,可能忽視了對商家資質和銷售商品質量的審核,導致不法商家鉆了監管空子。
對于消費者來說在遭遇假貨問題時,維權過程可能會相當艱難,有的商家甚至采取“推卸責任”策略,堅稱商品的假冒問題是由于供應鏈環節的問題,或者聲稱自己已經“盡到最大努力”來確保商品質量。
但是消費者仍然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維護自身的權益,首先可以通過平臺的投訴機制進行維權,要求電商平臺介入處理,要求退款或著賠償,并且消費者還可以尋求法律援助,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問題,追究商家的法律責任。
為了有效應對假貨問題,電商平臺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加強對網絡購物市場的監管,電商平臺作為交易的中介,應當負有義務確保平臺上的商品質量。
平臺應加強對商家的審核力度,定期對商家資質和商品質量進行抽查和監控,發現違規行為時應及時采取封店、撤銷商品等措施,同時平臺應建立健全的投訴機制,確保消費者在遭遇假貨時能夠得到有效的維權支持。
面對如今假貨泛濫的現象,消費者需要保持警惕,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在網購時應選擇信譽較高的商家和平臺,避免貪圖便宜購買價格過低的商品,同時消費者也應盡量利用平臺的評價和外部的第三方評測來了解商品的質量,確保自己的購買不被虛假宣傳所迷惑。
假貨問題的解決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除了消費者的自覺,還需要電商平臺的責任和政府的監管,通過多方面的合作和規范化管理,才能有效治理網絡購物中的假貨現象,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推動電商行業的健康發展。
信息來源:電商報 2020-08-18——《直播賣貨騙局:利潤率高達2400%,“我只是摸準了消費者的心理》
環球時報 2024-08-27——《商家拒不承認,平臺推卸責任,買家耗不起……消費者網上買到假貨為何難獲賠償?》
人民網 2024-08-09——《消費曝光臺|低價亂象、假貨泛濫 直播帶貨套路升級如何“避雷”?》
南方日報 2024-03-14——《帶貨亂象,直播間暗藏“三無刺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