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美文】 韓君健丨曲徑通幽錄
一
我在貴州茅臺學院工作了兩三年,對茅臺的事情多少有所了解。
茅臺集團和茅臺酒有今天的規(guī)模和美譽,離不開管理專家兼釀酒大師季克良先生的劬勞。據說季克良是茅臺集團前身茅臺酒廠的第一個大學生,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他從江蘇無錫輕工食品學院釀酒工程專業(yè)畢業(yè)后,舟車勞頓到了貴陽。又換成馬車一路向北,日行夜宿,慢慢騰騰走了四天才到達茅臺。中央好幾代領導人都親切接見過他。茅臺集團曾有好幾個董事長因貪腐和爭權奪利而垮臺,季克良卻全身而退。他年薪高,特種補助也高,但那是能拿到桌面上擺放的錢,干干凈凈,清清楚楚。據說季每天雷打不動要喝半斤茅臺飛天,那么一年按照一百八十瓶計算,五十多年來,他差不多喝了五噸(一萬瓶)茅臺酒。而多少人一輩子都沒喝過一瓶茅臺或者一瓶真茅臺。我聽過季克良先生的一場講座,是給我們第一批應聘到籌建中的茅臺學院工作的十二名教授和一些年輕教師介紹茅臺酒的前世今生。遺憾的是他不會說普通話,江蘇方言夾雜貴州土話,嘟嘟嚕嚕的,聽得我只打瞌睡,同聽外教用英語舉辦學術講座的效果比,實在好不到哪里。
季當年從貴陽到茅臺乘坐馬車晃晃悠悠走了四天,但今天轎車上了高速,疾馳而行,兩個多小時就能到達地方。社會進步真大。而六七十年前,一些文學刊物的編輯部規(guī)定稿件不能一稿多投,來稿如三個月后不見消息才可以自行處理。而今天都進入信息化時代了,編輯部還是那種老規(guī)矩,絲毫沒有縮短審稿日期和告知日期。我就嘆息于有時歷史總是原地轉圈。我不理睬那種規(guī)矩,只要整理好了稿件就往好幾個報刊發(fā)送。他們不會都采用,當然也不可能都不采用。權當普遍撒網,重點捕魚吧!
二
國人,尤其是在體制內混飯的人,大多有兩副面孔:一副用來公干,假大空之類可以隨便拉扯,但似乎永遠不會出錯;而實話真話知心話,就得分場合分人頭分氣氛掂量著說。我做過思政教師,也做過思政部主任和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在課堂上那是絕對不敢亂發(fā)牢騷,必須一本正經地用頌揚的聲音贊美時代,夸獎形勢,謳歌雷鋒焦裕祿朱伯儒和其他勞動模范道德標兵。而私下我會告誡馬上畢業(yè)離校的學生:到了單位工作,其情況要比在學校當學生復雜得多。必須勝任工作,這是你安身立命的基礎。管住自己的嘴巴,平時不要議論別人的是非,尤其是不要隨便議論領導的家長里短,免得消息傳到領導的耳朵里惹得他惱羞成怒,壓制你刁難你不能揚眉吐氣。不但不能非議領導,而且還要善于調動物質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去恭維領導,靠近領導,取悅領導,利用領導,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團結同事也很重要。年輕時不要老想著存錢,要舍得花錢,花錢請客,花錢送禮,搞好與周圍的關系。這些事做妥當了,能少走許多彎路,能盡快進入個人成長進步的快車道。
三
成才和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成才是基礎,而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還需要別人的幫扶和捧場,尤其需要領導的認可和提攜。央視主持人任魯豫是河南大學著名校友之一。當年他從河大新聞學院播音主持專業(yè)畢業(yè)后到河南電視臺實習。那一年大學畢業(yè)生開始不包分配,工作得自己找。恰逢鄧老不幸逝世,河南電視臺制作了一期鄧老與河南的專題節(jié)目,以寄托對鄧老的懷念與哀思。在候播間的辦公桌上,文字稿件先被任魯豫看見,而值班播音員還沒來到。任魯豫拿著稿件聲情并茂地一氣讀完。剛好臺長從走廊那頭路過這里,隔窗被這一幕吸引,發(fā)現任魯豫的播音比原先指定的播音員效果都好。事情反映到廳長那里,那期專題節(jié)目就改由任魯豫配音了。后來臺長和廳長平息爭議,打破常規(guī),破格錄取了任魯豫成為河南電視臺的正式在編員工。任參加工作不久,又參加央視組織的全國播音員選拔大賽并且榜上有名。這下子河南臺各種輿論都有:除了夸獎的,佩服的,由衷慶賀的,有人說他不安心工作,這山望著那山高,品質有問題,當初就不應該錄用他。還有人更嫉妒了,找領導挑撥:他既然來了,就應該多干幾年,不能輕易放他攀高枝。否則,我們堂堂的省級衛(wèi)視豈不成了誰都可以打尖的雞毛小店。廳長考慮了好幾天,終于鄭重其事地通知任魯豫來辦公室談了話:央視影響更大,更有利于你翱翔天空,大顯身手,組織決定放你走。只是希望你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是河南人,是河南臺走出去的人才就行。那一刻任十分激動,連說話都有點結巴了:我永遠不會忘記省廳和省臺領導對我的關心與培養(yǎng)。我永遠是河南人,將來河南如果舉辦大型宣傳文化活動,如果需要我回來效力,我一定召之即來,全力以赴。
我也為任魯豫感到慶幸,他畢竟遇到了伯樂,這能夠助推他順利成為千里馬,有了馳騁疆場的珍貴機遇。
四
二十五歲之前,我在一家礦務局報社的編輯部一直被同事稱作“小韓”。有一天黨委宣傳部部長在會議上強調:我最討厭對年輕同志小這小那亂叫一氣。說人家小,就能襯托出你資格老嗎?以后統統給我稱呼人家正規(guī)名字!我聽了還很高興。可不久就被人稱作“老韓”,那滋味更不好受。
二十六歲時在陜西師范大學文學研究所做訪問學者,被師大文學社聘請為“顧問”,顧問中除了我這么一個勃勃生機的年輕人,其他人都是頭發(fā)花白,滿臉褶皺,甚至彎腰駝背的老教授。
四十五歲時又被河南《信陽文學》雜志開辟專欄介紹為“青年作家”。我還有自知之明,一連好幾天,害羞得像做了小偷一般臉紅氣喘。
在豫東某高校工作時,一個伶牙俐齒的女教師跑到我的辦公室里奉送我一個話題:你有三個稱呼,主任、教授和老師,說實話,你更愿意被我們怎么稱呼?我想都沒想就利索地回答她:當然是老師了。老師更長久一些,只要不犯錯誤,不被學校開除或者辭退,永遠都是老師。南京到北京,老師是官稱。至于教授,從寬泛意義上這樣理解我其實也沒錯,但如果嚴格來區(qū)分,我的職稱并不是教授,而是高級編輯。至于系主任,那其實就是一張復印紙的份量。一張蓋著公章的任命文件發(fā)下來了,誰就會是什么;又一張蓋著公章的免職文件發(fā)下來,誰就什么都不是了。不敢把那些東西看得好像比地還大,比天還高,比生命還金貴。
現在我的白頭發(fā)不往黑處染了,枯樹皮似的老臉也不搽保面乳了,亂蓬蓬的胡子遮蓋著發(fā)癟的嘴巴,一周才想起來清理一次。每逢出門,半路上連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問道都喊我大爺了,我反而很是受用。
五
與書為儔,泰然忻然。讀朱載堉著《醒世詞》,對其中一段文字尤為欣賞:
休笑俺無田莊,
見有的不久常,
看來都是虛名望。
張道士打墻,
李尼姑蓋房,
轉眼賣與王和尚。
少張狂,
爭名奪利總是夢一場。
六
在北方的好幾個省份,群眾罵壞人時都會用上“王八蛋”這句話。烏龜下的圓蛋怎么會同歹徒扯上關系?我一直不太理解。迨及看完《中華文化史》和朱載堉的《醒世詞》才恍然大悟:古時文盲多,類似于今天普通話的那種官話能掌握的人也少,大眾以訛傳訛,就把“忘八端”說成了“王八蛋”。這八端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可以分解為:對父母盡孝,對弟兄友好,對事業(yè)忠誠,經營講究信譽,社交講究禮貌,處世講究仗義,生活廉潔自律,榮辱掛在心頭。
人倫標準古今變化不大,能做到這一點,不管是做官做民,都會是好人,都能贏得好名聲。
七
時間在不動聲色地消逝,如同奔騰的江水滾滾向前。誰都可以利用時間,誰都挽留不住時間。這個2024年再過幾天就會徹底成為歷史。盡管也算勤勉,可還是有好多書籍沒來得及細看。計劃到了明年要減少購書量,加大讀書量,爭取把現有的一二百本書籍中剩下的一半都挨個讀完。讀書充實,讀書啟智,讀書也能夠彌補精神失落和性格缺陷。和書籍做伴應該是正確的選擇。
八
看到一組數據,感到人的生命真是脆弱:能活到六十歲的人,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八。換句話說,有百分之十二的人是在六十歲之前就去世了。能活到七十歲的人是百分之五十六,變個角度解釋,就是有接近一半的人其實還活不到古稀之年。2023年有一千一百一十萬人與世長辭。平均每天有三萬零四百人再也沒有明天,再也看不到明天的旭日東升和夕陽西下。打什么?吵什么?斤斤計較什么?高高興興過一天就等于賺了一天,舒服了一天,充實了一天,享受了一天。夫復何求?
九
上了年紀以后越來越喜歡簡練。知道自己是妻子的丈夫,子女的爸爸,兩個外孫的姥爺,一個孫女的祖父。這就夠了。往外發(fā)送稿件,簡歷上只注明原為新聞工作者和高校文科教師。其他乏善可陳,更不敢無中生有,往自己臉上貼金敷銀。現在有的文友給別人介紹自己,只說七八項名頭已經是很謙虛、很節(jié)制的了,顯擺十幾個頭銜的都不乏其例。只是他們沒有學過教育心理學,忽視了這么一個問題:啰嗦那么多,別人到底能記住幾個?
十
我喜歡嶺南的四季如夏,海濤洶涌;而湛江詩人伊萍卻向往北方冬天的寒風呼嘯,白雪皚皚。也許腳下的風景不管多么旖旎,天長日久都容易發(fā)生感應疲勞,而遠方的白帆點點哪怕銹跡斑斑,都容易引發(fā)詩意的聯想。多年前同河北一名女作家在酒店對飲時,她幽幽嘆息:這世界上的好男人都被狐貍精勾引走了。我大駭:而我們男人卻常說好白菜都被野豬拱了。
十一
每一張照片都承載著一些歷史往事。2021年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前夕,我回魯縣操持兒子兒媳婚禮,家鄉(xiāng)著名作家喬書明大哥到寒舍慶賀時同我照了一張合影。喬哥還穿著西服,而我只穿了一件淺色的半袖襯衫。喬哥酷愛讀書和創(chuàng)作且工作繁忙,并不熱衷于世俗的熱鬧,但對于我的事情卻格外上心。他一大早就趕到我那里,替我陪客人拉了一天家常,況且攜帶禮金還比較重。我至今感激他。再回魯縣得爭取去貴府看望他一下。生活和工作這么多年,有許多親戚朋友甚至街坊鄰居,都給予我太多關心和幫助,我一直銘記于心。喬哥可能是目前魯縣唯一能夠用規(guī)范繁體字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并且在美國、泰國、新加坡、港臺等國家和地區(qū)發(fā)表大量小說與散文作品的優(yōu)秀作家。喬哥已經退休多年,他對文學的愛是真愛,發(fā)自內心,無關浮華,是值得我學習的榜樣。
作 者 簡 介
韓君健,男,漢族,1965年4月出生,河南平頂山人。中央黨校研究生院中共黨史專業(yè)研究生學歷,高級編輯。原為廣州某高校行政干部和文科教師,現定居鄭州。系中國倫理學會、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員。有部分散文雜文于報刊發(fā)表并結集出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