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草書法可謂是唐代的高光時刻,唐代盛出草書大家,張旭懷素二草圣就都是唐代的,還有孫過庭等。但在唐代的眾多書法作品流傳中,有一件罕見的無名氏草書也一并影響了后代學習書法的門路。
這件來自唐代的無名氏草書,其筆法精湛被后人稱為宋以后無出其右者,此作傳為是唐人所寫的墨跡本真跡,因其書寫作者至今無從知曉,此作就是《唐人月儀帖》。因鑒定是為唐人真跡,但不知其所人所以稱之為唐人,而此作在內容上又是以月份書信為帖,所以稱之為月儀帖。
從筆法上來看,此帖所呈現出的典型筆法是為魏晉的正統筆法,延續了王羲之家族一派的書風, 明清鑒賞家據此斷為唐人作品,但是具體創作時間也是無從知曉,關于此作眾多紛紜,有人認為是練習的草稿所以并不注重款識,因為從落款處僅有的九個字 “吾前后書,叭此本佳也” ,好像是在說我這個帖練習了好多次了,唯有這一次是寫得最好的。
從其書風而言,清代書法家王文治就曾在題跋中猜測此帖很有可能是出自孫過庭之手,但也僅僅只是猜測,又或者說是后人學習的孫過庭筆風呢,誰又能說得定呢。與其討論是誰的,不如學習其中的筆法精髓。
此作為黃麻紙本墨跡,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帖上蓋滿了 “御府寶繪”“內殿珍玩”“群玉中秘” 等鑒藏印,從金朝明昌內府、宋朝內府,再到清朝多位收藏家及內府,都對其珍視有加,足見其珍貴程度。
此帖以十二月令制為尺牘,形式上嚴格遵循書信禮儀規范,內容則是朋友間日常問候的通用語,字里行間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真摯的人文情感,展現了古代文人之間質樸而深厚的友誼。
這帖子里的草書旁邊,小楷寫的釋文雖然字很小,但看著特別舒服,筆畫靈動又變化多端,和草書搭配在一起特別和諧。小楷的筆畫剛勁有力道,字形端莊又秀麗,一筆一劃流暢又自然,字的筆畫相互呼應,看著就賞心悅目,心里也跟著產生共鳴。
再看整體布局,字和字、行和行之間錯落有致,疏密安排得恰到好處,既不會讓人覺得擠得慌,也不會顯得稀稀拉拉,從這里就能看出書法家對空間布局的把握很到位,理解也很深刻。
其中草書筆勢圓勁,就算拿與其他草書帖相比,它也毫不遜色,它的用筆圓勁甜熟,書勢快捷流暢,動合規矩,用筆輕重、緩急歷歷可睹,不像孫過庭《書譜》變化莫測,難見端倪。
對于學草書者而言,這是一本極佳的范本,它比之十七帖,難能可貴的是墨跡本,而十七帖流傳的是刻本,難以從中揣度其筆意。
不過我從網上搜集而的圖片都是清晰度不怎樣的,此篇是比較清晰的一種了,有些字看起來稍帶模糊,但并不影響我們能從中欣賞到其中的精彩筆法,當然喜歡的書友可以選購紙質版的,那將會是高清的且近距離可觀,臨習起來也更為方便。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