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正逐步走向太空時代,大國間的博弈也開始轉戰太空。據觀察者網3月19日轉載美國防務新聞網站的報道,美國太空部隊高級將領聲稱觀測到中國衛星在近地軌道上進行“近距離格斗”演練,表明看似悄無聲息卻暗藏玄機的“太空博弈”正悄然上演。
據該網站報道,美國太空部隊作戰部副部長邁克爾·蓋特萊恩上將在華盛頓舉行的麥卡利斯(McAleese)國防計劃會議上語出驚人。他表示,通過目前所掌握的商業衛星系統,觀測到“五個不同的航天器”在太空中以“同步且受控的方式”進行“相互穿插和環繞機動”,大家都知道,太空中的衛星都是按軌道運行的,不會突然出現忽上忽下或者相互繞行的動作,所以這位將領認為這顯然是“太空近距格斗”。
而且蓋特萊恩進一步聲稱,中國正在演練“從一顆衛星到另一顆衛星之間”的在軌太空操作,涵蓋戰術、技術和規程等多個方面。
一位美國太空部隊發言人肯定了蓋特萊恩的言論,并對具體情況進行了詳細說明。據其透露,這次所謂的“太空近距格斗”行動發生在2024年,所涉及到的航天器包括三顆“Shiyan - 24C”衛星,以及另外兩顆“Shijian - 605”A和B。結合此前公開消息,美軍提及的這五顆衛星來自近年來的兩次發射。
其中,實踐六號衛星05組A星和B星,于2021年12月10日由長征四號乙(遙四十七)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升空;試驗24號C衛星則是2023年12月26日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由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三星”的方式發射升空。
該網站的報道還煞有介事地表示,這次演練展示了中國在軌道上進行復雜機動的能力,包括交會和抵近操作。這種技術不僅涉及在其他航天器周圍進行機動飛行,還具備對其他航天器的抵近偵察能力。美國方面似乎將這一正常的航天活動渲染成了一場具有軍事意圖的“太空戰演習”,其背后的意圖不言而喻。
事實上,我國一直堅定地致力于和平利用太空,推動航天事業的發展是為了造福全人類。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每一項成就,都是無數科研人員辛勤付出的結果,是為了探索宇宙的奧秘、促進科學研究的進步以及為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持。而美國太空部隊將領的這一無端指責,不過是其長期以來對中國航天事業發展進行無端抹黑和炒作的又一例證。
回顧歷史,美國自身在太空領域的軍事化動作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從早期的衛星偵察到如今的太空作戰部隊建設,美國一直在試圖將太空變成其軍事霸權的新戰場。
蓋特萊恩在會議上還列出了其他與美國“實力接近的對手”進行的多項“值得警惕的軍事活動”,包括俄羅斯2019年進行的“套娃衛星”測試。據稱當時一顆俄羅斯衛星釋放了一個更小的航天器,并使用小航天器在一顆美國衛星附近進行了幾次“跟蹤機動”。美國此舉無疑是在將自身在太空軍事化方面的行為正常化,并試圖拉其他國家“下水”。
美國太空部隊將領“多年來的持續擔憂”可能正變為現實,這些事件表明,美與其主要對手之間的太空能力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蓋特萊恩稱,曾幾何時,這種能力差距“曾經很大”,因此美國必須“改變看待太空的方式”,否則能力對比可能逆轉,變成“不再對美國有利”的局面。此番表態正值太空部隊強化推進“太空優勢”(或稱“制天權”)建設之際,目前該軍種的戰略包括強化自主進攻的作戰準備,以及防御對手攻擊己方航天器的能力。他還表示,太空部隊的核心任務不是“僅為了在太空中存在”,而是在確保(美國及其盟友的)聯合部隊的太空優勢、支持“全域聯合作戰”當中成為值得信賴的太空戰力。
展望未來,隨著各國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太空競賽或許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但我們必須明確,太空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而不是某個國家的軍事競技場。太空戰爭一旦爆發,其后果將不堪設想,不僅會對各國的航天設施造成毀滅性打擊,還可能引發全球范圍內的連鎖反應,影響地球的生態環境和人類的生存發展。
消息來源:觀察者網3月19日報道《“中國衛星會狗斗”,美太空軍上將稱太空優勢正在縮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