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線下醫藥零售行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隨著線上沖擊的加劇、醫保政策的收緊以及利潤的持續下滑,實體藥店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藥店們紛紛探索轉型之路,通過業務多元化、探索“去醫保化”、布局即時配送等策略,試圖在逆境中尋找新的增長點。然而,轉型之路并非坦途,實體藥店的未來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據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藥店閉店率達到了5.7%,超過72%的門店銷售額出現下滑,店均日銷售額不足3000元。中小藥店更是成為了這場洗牌運動中的“重災區”,加速被淘汰出局。這一連串的數字背后,是實體藥店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艱難掙扎。
線上沖擊無疑是這場危機中的重要推手。電商平臺的價格戰、線上醫保試點的推廣以及一鍵比價功能的普及,讓實體店的客流和利潤不斷流失。以某連鎖藥房營業員陳鈺的觀察為例,同一款藥品在美團平臺上的價格普遍比線下藥店便宜10%左右,這種價格差異直接導致了顧客的流失。而平臺抽成也讓藥店在線上銷售中難以盈利,但為了維持一定的復購率,藥店又不得不參與其中。
面對困境,實體藥店開始積極探索轉型之路。業務多元化成為了許多藥店的首選策略。一些藥店開始轉型銷售美妝、保健品、生鮮等非藥品類商品,試圖通過拓展產品線來增加收入來源。例如,漱玉平民大藥房的美妝業務就實現了20%的增長,成為其新的利潤增長點。這種模式效仿了日本的藥妝店模式,非藥品類商品占據了銷售額的60%-70%。
對于實體藥店來說,非藥品類商品的供應鏈重構、庫存管理以及銷售人員培訓都是不小的挑戰。此外,消費者對于藥店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買藥場所”,對于非藥品類商品的接受度較低,這也限制了藥店的轉型空間。
除了業務多元化,一些藥店還開始嘗試“去醫保化”,降低對醫保產品的依賴,以規避監管壓力和縮短回款周期。然而,這一策略同樣面臨著巨大的風險。醫保收入是許多藥店的重要利潤來源,一旦放棄醫保資質,藥店將面臨客流流失的風險。據行業數據顯示,部分藥店在退保后銷售額驟降40%,這對于本就經營困難的藥店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為了緩解夜間購藥需求,實體藥店紛紛接入O2O平臺,布局即時配送服務。這一舉措無疑為藥店帶來了新的客流和收入,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線上價格戰讓藥店的利潤空間進一步被壓縮,客單價僅為線下一半左右。而為了維持平臺的評分和排名,藥店不得不參與各種促銷活動,進一步降低了利潤水平。
在這種情況下,實體店逐漸淪為了平臺的“打手”。為了完成平臺的訂單量指標,藥店不得不犧牲利潤來換取銷量。這種惡性競爭不僅讓藥店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也讓藥店在轉型之路上越走越艱難。
盡管實體藥店在轉型之路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依然面臨著諸多阻力。消費者對于藥店的印象依然停留在“買藥場所”,對于非藥品類商品的接受度較低。這種消費習慣的固化讓藥店在拓展產品線時面臨巨大的挑戰。
此外,中小藥店在供應鏈和資質方面也存在諸多難題。由于議價能力較弱,中小藥店在采購非藥品類商品時難以獲得優惠價格,導致成本上升。同時,醫療器械等產品的銷售資質審批嚴格,也讓藥店在拓展產品線時受到限制。以山東省為例,目前僅有30%的藥店獲得了醫療器械銷售資質,這對于想要拓展醫療器械業務的藥店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障礙。
在多重壓力下,實體藥店的未來依然充滿不確定性。行業整體增速停滯不前,藥品品類增速僅為2.9%左右。而多元化轉型的初期成效也有限,一心堂大藥房的非藥收入占比不足9%,難以成為其主要的利潤來源。
線上線下雙重夾擊下,藥店的生存依然是一場“冒險”。線上平臺的快速發展和醫保政策的持續收緊讓實體藥店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消費者對于藥品價格的敏感度也在不斷提高,讓藥店在定價方面更加謹慎。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實體藥店必須不斷探索新的轉型之路以適應市場的變化。通過業務多元化、提升服務質量、加強供應鏈管理等方式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