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請Deep Seek推薦中國十座最宜居城市,它推薦的城市分別有成都、杭州、珠海、大連、廈門、青島、深圳、廣州、長沙、南京。
武漢,作為“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這次又又“名落孫山”。
作為新一線城市,號稱“華中一哥”的武漢,到底是因為什么原因沒有能夠進入榜單?
難道連Deep Seek也開始嫌棄“嗓門大,脾氣燥”的武漢了嗎?
還是因為Deep Seek也被網上黑武漢的段子帶偏了方向嗎?
首先,我們得搞清楚什么是宜居城市,它的評選標準又是什么。
原來,這個宜居城市的選擇標準是來自《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指標體系》。
這個“指標體系”是由住建部(原建設部)于2007年6月25日發布的一套評價標準。它的評選核心指標分為六大維度: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資源承載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其中環境優美度與生活便宜度各占30分,是決定性指標。
同時,該標準還制定了四項“一票否決”標準,其中包括:刑事案件高發、基尼系數超0.6、入選“十大污染城市”、淡水資源嚴重短缺等。顯然,今天的武漢市并無四項“一票否決”中提到的問題。
既然如此,我們再看一下這十一座城市2024年的主要數據。
單看其中某一個指標,都會發現這十一座城市之間的差異非常巨大。
深圳不愧是老牌一線城市,GDP和人口增量均排第一。
廣州醫院數量最多,千人床位數排名第二;成都人口總數量最大,人均床位數最多;南京擁有8所211高校,排名第一。
當然,入圍城市的短板也比較明顯。例如珠海GDP僅0.45萬億;深圳每千人床位數5.8張;大連是唯一的人口出現負增長的城市。
而被排除在十大宜居城市之外的武漢,則以擁有89所高校的成績,名列單項指標第一。
通過這份數據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人多、錢多、資源多≠入圍“十大宜居”。
僅看數據,還無法得出準確的結論,那就按照住建部“指標體系”中的六個維度,來給武漢做個“大對賬”。
一、社會文明度
武漢市政府在社會文明建設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截至到2024年,全市98%的社區都建成了綜合服務中心,累計有280萬市民注冊成為志愿者,社區辦事也基本實現了“手機預約、一次辦成”。
武漢市的絕大多數市民都能做到遵守公共秩序。比如地鐵排隊候車、比如在公共場合不隨地亂丟垃圾等等。
這些細微的改變,都是武漢市民共同努力的結果。特別是三年疫情的考驗,已經讓絕大多數武漢市民養成了遵守公序良俗的自覺。
但如果外地人提起武漢,往往首先想到的還是“嗓門大”、“欺生”、“出口成臟”等這些固有的刻板印象。
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其實和武漢戴著“江湖氣”的帽子有一定的關系。由于武漢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社會變遷等原因,給很多外地朋友留下了“不夠精致”的印象。
二、經濟富裕度
武漢的經濟總量放在全國來說,絕對是不可忽視的存在。武漢市2024年人均GDP達15.6萬元,超過了入圍“十大宜居”的長沙(人均GDP14.9萬元)、成都(人均GDP11.5萬元)和大連(人均GDP11.4萬元)。
但如果提到武漢的職工收入水平,卻又是兩種截然兩種不同的現象。一邊是央、國企穩定的薪酬福利,一邊是996打工人的艱辛和不易。和央國企的職工比起來,普通打工人的錢包就顯得不夠“爭氣”了。工資中位數為4000元左右/月,比杭州少了5000元,比青島少了3500元,比大連少了4000元。
其實問題還是出在產業結構上的失衡。光谷的芯片、生物醫藥產業雖然高端,央國企收入和待遇雖然穩定,但畢竟能提供的崗位非常有限。而杭州的電商、成都的文創,給普通人創造了更多賺錢機會。
更值得注意的是,武漢市擁有89所高校,僅2024年新畢業的大學生人數就達到了近40萬人。這些大學生在給武漢帶來活力的同時,也給就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三、環境優美度
武漢的環境治理值得點贊。2024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突破300天。
而更讓武漢市民更覺得幸福的是,武漢目前擁有的各類公園總數已達1024座,正式邁進“千園之城”。
這千余座公園分為五種類型:以“沉湖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等為代表的自然公園;以“安山郊野公園”等為代表的郊野公園;以“黃鶴樓公園”等為代表的城市公園;以“百步亭游園”等為代表的社區公園;以“漢陽門花園”等為代表的口袋公園。
雖然和青島、珠海、廈門這些“老天爺賞飯吃”的城市相比,武漢的城市景觀略顯得有點“單調”。但武漢市擁有的1024座公園、166個湖泊、165條河流,還有43.5%的城市綠化覆蓋率,已經為武漢市民撐起了一片藍天白云。
武漢,正逐步成為名副其實的園林之城、濕地之城、山水之城。
“環境優美度”在整個評價體系中占了“30分”,我個人認為武漢在這一維度的評價中,至少可以得25分以上。
四、資源承載度
武漢最大的“短板”其實隱藏在“人均”數據里。
武漢雖然坐擁長江和上百個湖泊,但人均可用淡水資源只有805立方米,比珠海少了三分之一。住房方面,武漢人均居住面積36.8㎡,剛過國家最低標準線,而珠海人均41㎡,青島也達到了39㎡。
這一切問題的根源在于人口:坐擁8569平方公里行政區域面積的武漢,常住人口已經達到了1385萬,是珠海(256萬)的五倍多。
再好的資源,一旦均攤到每個人的頭上,自然就變少了。
這就像給班級里的學生發水果,10個人的班每人能分到兩個蘋果,但到了40個人的班,每人就只能分到半個了。
例如,武漢市雖然擁有33座三甲醫院(包含5家百強醫院),但分配到武漢市民頭上,人均擁有床位數為7.3張,剛接近均值。再看同濟、協和等醫院,每天前去就診的病人都人滿為患。
武漢作為中部唯一超大城市,承擔著為華中地區提供各項資源的重任。由于自身擁有的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自然也對周邊人口流動產生了一定的虹吸作用。
人來的多得越多,人均能夠分配到的資源就越少,城市公共設施和資源承載的壓力就越大。而資源和人口之間的矛盾,可能還需要足夠長時間的磨合,才能找到那個最佳的平衡點。
五、生活便宜度
“生活便宜都”這項指標,在整個評價體系中占了“30分”的權重。
第一眼看到“生活便宜度”這個詞,是不是會以為這里指的是生活成本低的意思。如果真這么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指標體系”中對于“生活便宜度”的解釋是這樣的:
“生活方便、適宜是宜居城市最重要、最核心的影響因素,也是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宜居城市應該為生活各方面的內容提供各種高質量的服務并且使得這些服務能被廣大的市民方便地享受。”
我們把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城市為市民提供涵蓋“教育、醫療、食品、居住、出行”等五個方面的服務。這些服務不僅質量要高,還要讓市民能夠很方便地獲取。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我們以“出行”為重點,看一下武漢市提供的服務水平如何。
武漢擁有由“水空路鐵”組合而成的”米字型“交通系統,從武漢出發到全國各地都非常的便捷。以高鐵為例,從武漢出發到“北上廣深香”等五座城市,已全部實現4個半小時內直達。
再看市內交通,自2004年7月28日起,武漢正式開通地鐵運營。截止到2024年年底,武漢地鐵擁有線路12條,運營總里程數達到518公里,車站總數312座。乘坐地鐵出行,已經成為武漢市民的日常最為重要的交通工具。
就在2025年的3月14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也為武漢地鐵16號線點贊。
從毛主席1956年6月在他的《水調歌頭·游泳》中,用“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勝贊武漢長江大橋,在隨后69年的時間里,經過歷代武漢人的勤勞建設,在長江和漢江上,累計共建有21座大橋。
以武漢市民出行便宜度上的優勢為例,我個人認為武漢在“生活便宜度”上至少可以得20分以上。
六、公共安全度:
武漢在治安硬件上沒少投入。全市重要路段都裝了智能攝像頭,刑事警情連續8年穩中有降。
2024年上半年全市刑事警情同比下降32.3%,涉槍、涉黑惡案件分別下降41.1%和51%;近十年每十萬人命案發生率低于全國同類城市平均水平。
在掃黑除惡方面,已經做到了常態化。自從2021年以來,武漢警方累計打掉涉惡團伙273個,刑拘1573人。通過專項整治優化了營商環境,助力武漢獲評“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等稱號。
同時,武漢在大型活動安全保障能力突出。在3月開始的櫻花季期間,武漢建立了成熟的安保體系。設立了“1+1+1”指揮體系,針對武漢大學、東湖等重點區域實施分流管控和實時監測,確保人流高峰秩序。
遺憾的是,發生于2024年12月6日的武漢公交車失控事件,也暴露出針對司機健康監測的短板。
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無小事,總體來說,武漢市的治安環境還是得到了廣大武漢市民的認可。以我個人的直觀感受是,在深夜或凌晨,即便獨自一人走在大街上,還是很有安全感的。
也許是因為武漢的市井溫情與江湖豪氣,才讓Deep Seek 看走了眼。但這座城市的宜居底色從未褪色,與其糾結于“十大宜居”的頭銜,不如以市民的真實幸福感為標尺。
換個角度看,“十大宜居”其實也無法定義武漢的真實生活。每天奔波在地鐵上的年輕人們,傍晚在公園散步的老人們,周末帶著孩子逛省博的父母們,他們的選擇才是對“宜居”最實在的投票。
武漢確實不需要某個榜單來定義自己。畢竟,真正的美好生活,從來不是評出來的,都是自己干出來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