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配炸雞”,是多少吃貨的快樂源泉。
可你敢相信嗎?
就是這看上去再尋常不過的“吃雞自由”,卻是我們抗爭了近40年才爭取到的。
在大家的認知中,歐美對我們封鎖的是芯片制造、光刻機、高端發動機等科技領域。
但其實,我們日常生活吃的雞肉,也一直被歐美卡脖子。
是一位軍人企業家經過數年技術攻堅,投入超14億,才實現了人們的“吃雞自由”。
1
“肯德基背后的男人”
他叫傅光明,圣農集團董事長,被稱為“肯德基背后的男人”。
他是亞洲第一白羽肉雞產業集群的掌舵人,坐擁近400家工廠,20余家企業、2家上市公司,一年養殖7億多只雞,是肯德基、麥當勞、德克士等快餐巨頭的供應商。
理所應當的,他擁有了一個響亮的稱號——“中國雞王”!
傅光明
1983年的一天,在光澤縣武裝部工作的傅光明閑來無事,在報紙上看見了這樣一則消息:“上海白羽紅冠的肉雞兩個月就能長到3斤……”
那個年代,我國的物產還沒有那么豐富,雞肉是逢年過節才能吃到的食物,非常珍貴。
上個世紀80年代,國家大力鼓勵經濟發展,軍人可以停薪留職,下海再就業。
傅光明心動了,覺得養雞有前景,于是拉上自己的兄弟,一起開始了養雞生涯。
原光澤種雞場主要領導合影(左起:傅高明、傅光明、李文跡)
他從銀行貸款2萬元,買來300只種蛋孵化小雞,結果21天過去,只孵出了一只,還是只公雞……
即使賠得血本無歸,傅光明仍沒有死心。
他覺得“一定是自己的方法不對”,于是惡補了50多本關于孵雞養雞的專業書籍。
第二次,傅光明直接買來600只種蛋。
這一次他專業多了,拿著手電筒一個個查看雞蛋的新鮮度,還和雞同吃同住,3小時看一次溫度計,6小時翻一次蛋。
600只種蛋,有300只成功孵化,這300只小雞,也成為他后來“養雞王國”的第一批老員工。
再后來傅光明蓋起了雞舍,也將自己所有的時間都給了他的那些雞。
最忙的時候,他3個月沒顧上洗頭發,半年沒回過一次家,每天在雞糞堆里忙活。
年輕時的傅光明
那個年代肉雞市場行情好,傅光明的養雞場很快就壯大了起來。
1986年,傅光明注冊了福建第一家私營企業,光澤種雞場。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雞場發展得越來越好。
到了1988年,光澤種雞場已經成為占地萬畝、產值百萬的鄉鎮企業。
創業初期,傅光明成立光澤雞業有限公司
有一天,一個客戶一次買了1000只雞,卻提出了一個奇怪的要求:把雞屠宰分割好再交貨。傅光明帶著200個村民花了3天時間才搞定。
后來,越來越多的買家提出雞肉分割需求,讓傅光明看到了市場。
1992年,傅光明做了一個決定,將自己的7個養雞場都抵押給銀行,進口了一套先進的凍肉加工生產線,實現了從屠宰到分割到包裝一條龍的雞肉加工服務。
就是這條生產線,為傅光明的種雞場帶來了機遇。
同時,也徹底改變了他的一生。
2
肯德基拋來橄欖枝
1993年的一天,肯德基的相關負責人找到了傅光明。
那一年,肯德基計劃在福州開分店,于是在國內找肉雞供應商。他們打聽到傅光明進口了一套荷蘭的生產線,便找到他,打算與他合作。
圖片來源:攝圖網
能和肯德基合作,那意味著大批穩定的訂單。
傅光明沒猶豫,在1994年與百盛餐飲肯德基中國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
除了穩定的雞肉供應渠道,肯德基還帶來了先進的屠宰加工技術、國際化的生產標準和現代化的養殖理念。
“這就像是一條小船,搭上了航空母艦。”傅光明說道。
1999年,傅光明的養雞場已經達到了年產上百萬只雞的規模,公司也正式更名為“福建省圣農實業有限公司”,成為了麥當勞、德克士、漢堡王等連鎖品牌的供應商。
在那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遍地都是商機,很多人都想抓住機遇,掙完第一桶金再說。
可傅光明堅守著自己的原則:“我們有三不投資,首先就是離開了雞的生意不談,不管是房地產還是其他多掙錢的行業,我就做好這頭雞的生意”。
圍繞著白羽肉雞,傅光明發展出了種雞繁育、飼料供給、養殖屠宰到深加工、冷鏈配送、生物醫藥研發的完整產業生態體系。
圣農集團早期養殖場內的一棟棟雞舍
然而,即便貢獻中國雞肉近半數產量,成為領域里的亞洲第一,可傅光明清楚地知道:自己仍和這雞一樣,命運全然不由己。
彼時,白羽肉雞種源完全被歐美攥在手里,中國的肉雞養殖企業只能仰人鼻息。
3
白羽雞種源 “卡脖子”
“如果一頭祖代雞沒選好,它的子代、孫代大約20萬頭雞都會受到影響”,說起白羽雞的種源問題,傅光明感慨道。
作為白羽肉雞產業鏈的頂端,種源問題就像大壩之于水利工程——一旦出現裂縫,下游千里沃野都將受到沖擊。
過去30余年,全球90%以上的白羽肉雞種源都被美國科寶和德國安偉捷兩家育種公司控制。
他們賣給中國的雞種都是單性別雞或者祖代雞,這兩種雞都不能留種繁殖,要想育種,需要經過“純系原種雞—曾祖代種雞—祖代種雞—父母代種雞—商品代雞”的繁育流程。
種源受制于人,中國的白羽雞養殖企業沒少受氣。
首先是價格人家說了算,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白羽雞種苗的價格就一再上漲。
“價格由他定,想定多少就是多少。一套種雞苗,第一年是6美元,然后8美元,15美元,現在已經漲到37美元……他說多少就是多少,我們必須承受”。
我國養殖企業們無力討價還價,只能看人家臉色。
而且,想買多少也是由對方說了算,企業沒辦法自主規劃自己的產能。
圖片來源:《經濟半小時》
“國外供應商從不簽書面協議,全靠口頭約定。他們想供應多少祖代雞,我們就得照單全收。比如中國每年實際需求是100萬套,他們可能突然送來150萬套,結果第二年市場雞太多全砸手里;也可能只給60萬套,導致第二年根本不夠賣。就連發貨時間也看心情,有時提前有時拖延。這種年年不穩定的供應節奏,讓國內養雞戶整天提心吊膽。”每次說到種源的問題,傅光明就氣不打一處來。
完全擾亂中國的肉雞養殖市場,導致的苦果,只能由中國企業和中國老百姓含淚吞下。
現代育種工程具有顯著的技術壁壘,品種培育周期至少需要4—5年,而且風險不可控。
高投入、長周期,國內很少有企業愿意開展系統育種攻關這類出力不討好的事。
可傅光明知道,這可能是打破歐美對白羽肉雞種源壟斷的唯一機會。
4
“我不做,誰做?”
傅光明明白:如果他不做,這一行業只能永遠看歐美的臉色。
于是咬了咬牙,傅光明迎難而上,誓將自主育種做到底。
但是自主培育談何容易,先別說資金問題,當時國內連培育白羽肉雞的專家都沒幾個,一個手掌就能數得過來。
而且育種研發跟企業養殖不一樣,對于環境的要求極為苛刻,況且沒有美國提供種雞,我們連種源素材都不知道去哪兒找。
但是傅光明不信邪,鐵了心要推進自主育種。他三次將這件事提上董事會,都被否決了。
白羽肉雞
在大家看來,育種就像搞科研,是個無底洞,十幾年錢的財力物力投入,還不一定能見到回報,實在不劃算。
但是軍人出身的傅光明,就是有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墻不回頭的倔勁兒。
沒有種源素材,傅光明就派人在全球找種源,四五年里從美國到歐洲,終于找到了優質的白羽肉雞品種。
沒有育種人才,傅光明費盡心機搜羅白羽肉雞育種專家,終于請到了80年代中期就職于中美、泰合資的北京家禽育種公司技術人員郭懷順。
本來已經退休的郭懷順不想再折騰了,但是傅光明的一句話打動了他:“我們辦企業積累了這些財富,個人花是花不完的,應該為這個國家這個行業做點事。”
不過,郭懷順沒有輕易答應,他列舉了七八十個育種條件清單,做不到,就免談!
沒想到傅光明全都答應下來,“我只有一個條件,就是最終種雞培育出來,要達到美國的標準。”
2011年,白羽肉雞育種工程正式開啟,累計投資超過14億元。
傅光明尋求地方支持,在光澤縣大青村包下了一千畝地,將五公里范圍內的居民合理遷移,并進行封閉管理。
擁有實驗室水準的育種基地,方圓五公里內,沒有人,沒有雞,任何可能對育種有干擾的因素都沒有。
圣農原種養殖基地
即使在山里,也做到了一只老鼠都進不來,一只小鳥都落不下腳,連投喂肉雞的谷皮和飼料都要提前經過殺毒,才能放行。
5
勇挑育種重擔
2015年,由福建圣農與東北農業大學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合作,成立了一個自主育種專家團。
2016年,自主育種工作秘密啟動。
圣農集團啟動白羽肉雞育種工程
因為禽流感的影響,2015年圣農的利潤不到1億,再加上育種資金很吃緊,傅光明的壓力很大。
根據國家農業部的要求,白羽肉雞的育種要經過曾祖代-祖代-父母代-商品等四個世代的層層檢驗,確保遺傳性狀穩定后才能開啟下一代的研發。
每個世代都要經過大約500天的時間,四個世代則需要長達4—5年的巨額投入,且不能中斷。
但是傅光明早已沒有了退路,他只能硬著頭皮走下去。
本著“中國的特區在深圳,圣農的特區在種源”的原則,傅光明要求企業內外無條件支持育種工作。“要什么,給什么!”
同時,他也不得不跟美國種源公司周旋,做好保密工作,謹防中斷供給帶來的企業危機。
4年后,就在育種工作初見成效時,一個緊急電話打破了圣農的安寧。
美國的種源公司威脅道:“如果不中斷研發,立馬斷供種雞!”
與此同時,種源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也火速趕到了圣農現場,強硬地要求,必須30分鐘時間內決定。
圖片來源:《經濟半小時》
原來,圣農的育種成果被人民日報報道,被上游的育種公司發現了。
得到消息的傅光明,點燃一支煙,給自主育種計劃總負責人郭懷順打了通電話,反復確認兩個問題:
“現在不(從國外)引,有沒有問題?”
“10年、20年后,不(從國外)引,有沒有問題?”
當得到肯定的答復后,傅光明立刻讓下屬警告來客:10分鐘之內,離開圣農!
6
從 “養雞個體戶” 到 “中國雞王”
2019年5月,由圣農自主研發的白羽肉雞新品種“圣澤901”問世。
“圣澤901”白羽肉雞不僅在生長速度、成活率、產能率、料肉比等4項關鍵性能指標上,不亞于國外進口品種,還擁有25項自主創新成果。
圣農白羽肉雞
截至目前,圣農的白羽肉雞,不僅為國內養殖企業提供種雞,還走出國門,遠銷坦桑尼亞、津巴布韋等國家。
同年12月,由圣農自主培育的品種全面替換進口的種雞。2020年,雖然圣農從國外引種下滑兩成,但仍然逆勢出欄了5億只雞,帶來20億的利潤。
至此,被歐美白羽肉雞種源卡脖子40年后,圣農終于將自主發展的權利牢牢攥在了中國人的手里,中國的肉雞養殖企業們也不用再看別人臉色。
如今,年過七十的傅光明早已退休,將圣農交給自己的女兒傅芬芳打理。
傅光明和女兒傅芬芳
他希望女兒能幫他完成他未完成的理想:利用基因工程,繼續白羽肉雞的育種探索,將圣農做成一個百年企業。
“百年養殖一只雞”,這是他留給女兒,乃至孫子的期盼。
當人們都在贊嘆傅光明是“中國雞王”時,他自己卻說:“我不認為自己是什么‘雞王’,我認為自己就是個標標準準的養雞個體戶。”
或許,真正的成功不在屈居一人之下的萬人之上,而在于矢志不渝、打破封鎖,用“養雞個體戶”的初心,成就一整個民族的“吃雞自由”。
參考資料:
[1] 經濟觀察報丨撕開一條千億肉雞生意的偉大裂縫
[2] 南方人物周刊丨傅光明:我不是中國雞王
[3] 果殼丨白羽肉雞原種“中國芯”研究團隊:白羽雞的中國芯
[4] 經濟半小時丨種源為“芯”
歡迎大家分享并推薦我們的文章。
親愛的讀者朋友,微信改了推送規則,不星標就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星標《Foodaily每日食品》公眾號,及時接收每日新鮮的推文,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每日相見!
作者:沉煙;來源:最華人(ID:wcweekly),轉載已獲得授權。
封面圖來源:攝圖網;
轉載授權及媒體商務合作:Amy 微信(13701559246);
更多行業前沿資訊和優質供需資源對接,掃碼添加「食品創新官」Cherry即可進群。
相關內容推薦
2025 Foodaily創新大會完整議程出爐,152位重磅嘉賓共話產業增長新生態!
深扒日本食飲巨頭12大爆品,我們看到這6個創新趨勢
4000+全球新品案例,200萬個創新組合,來這里走進尋找新商機的游戲!
三連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