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3月17日,英偉達AI盛會GTC 2025在大洋彼岸拉開帷幕。
在展臺上,AR眼鏡VITURE Pro搭配RTX 5090顯卡一同出現。戴上眼鏡,打開任意游戲,就能看到3D版的游戲界面,掉進身臨其境的奇幻世界。
作為本次GTC唯一受邀的AR眼鏡品牌,VITURE成立于2021年8月,之后便屢屢打破行業各項紀錄:全球最大眾籌平臺Kickstarter眾籌超300萬美元,打破Oculus創造的240萬美金行業記錄;2022年度《時代》雜志年度最佳發明,是當年全球消費級ARVR唯一獲獎的品牌;2024年第二代產品VITURE Pro上市后,在北美市場幾度脫銷,截止2024年Q4已占據北美AR市場超50%市場份額,同時席卷全球12國亞馬遜Best Seller,同年成為全球第一個進駐BestBuy的AR品牌。
VITURE創始人姜公略相信眼鏡會成為下一代的人機交互的中心,他認為:“歷史上的人機交互設備有一個規律,即沉浸感和可移動性呈反比,從TV到PC,PC到手機,手機到手表,都呈現了這個規律。”因為不同設備擅長不同的場景,所以呈現了目前的設備生態。而VITURE選擇了“可移動的沉浸感”這個點精準切入,“電視、顯示器的價值是沉浸感,但不可移動;手機的價值是移動性但不具備沉浸感。眼鏡是唯一打破這種反比關系的設備,會是人機交互的最佳、且終極的形態。”
而VITURE創立伊始,就在打造XR硬件設備的同時,創造了一系列的全新軟件體驗。從頸環+主機串流游戲,到雙人Switch,再到今天在英偉達GTC上展示的利用本地大模型實現系統級的實時2D轉3D能力,無一例外的創造性的解決了XR的場景問題,將XR體驗帶入新的維度。
超硬核的應用體驗,突破XR眼鏡定義
實現3D效果的,正是VITURE推出的最新功能— 超沉浸3D(Immersive 3D),就像在電影院中看3D電影一樣,但不需要單獨3D拍攝或渲染。VITURE通過AI大模型提取圖像空間信息,將一張圖像處理成兩張視角差異的圖像,實現視頻、照片、游戲的實時3D轉換。VITURE團隊對模型持續迭代優化,實現了處理每幀高清圖像僅20ms,達到60幀/秒的視覺效果。
兩個月前,這項功能在VITURE開發的應用SpaceWalker上線,支持iOS、Windows和Mac OS三大平臺的本地模型部署和3D化。上線后,超沉浸3D受到了市場的強烈反響。
其中,讓姜公略印象深刻的,是來自一個海外的用戶反饋,提到父親剛去世時他在收拾遺物時發現了一個硬盤,里面存放著父親生前整理的老照片和視頻。他使用超沉浸 3D功能觀看這些照片和視頻時,不禁潸然淚下,因為這項技術讓父親就仿佛在眼前一樣栩栩如生。對于用戶來說,VITURE首創的這項XR技術近乎實現人與人之間跨越時空的交流,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
看到這樣的用戶反饋,姜公略很觸動:“利用XR技術實現無限接近真實的體驗是我們的不斷追求,真正的顛覆不局限于技術參數,而在于重塑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要讓超沉浸 3D功能的體驗得以展現,是要建立在眼鏡本身強大的光學顯示技術基礎之上。VITURE的光學顯示技術,在AR眼鏡行業處于領先地位。這背后是姜公略對用戶體驗的參透:“如果AR眼鏡顯示效果不能超越現有的顯示設備,用戶就沒有購買的理由。”
在VITURE內部,他和團隊設置了17項光學指標,核心指標包含入眼亮度、清晰度、Eyebox、色域、色準、屏閃等,將每一個指標嚴格管理,突破行業的天花板,做到了光學體驗超越主流高清激光電視的視覺效果。VITURE還首創了電致變色技術應用在AR眼鏡,此前這項技術只應用在汽車防眩后視鏡、飛機舷窗上。
“只有人無我有的體驗,才能獲得這個市場上最大的聲量和先機,”姜公略在創業之初就深諳突破消費級XR眼鏡的銷量密碼。
VITURE從創立之初就拿下過多個智能眼鏡的第一和唯一:全球ARVR眾籌冠軍(美國Kickstarter 300萬美金,日本Makuake 1.86億日元);《時代》雜志年度最佳發明獎;設計界四大滿貫(紅點獎、IF獎、IDEA獎、GMARK);成為首個也是目前唯一進駐BestBuy的AR眼鏡品牌。
去年,VITURE Pro在2024年5月北美開售,幾度脫銷,銷量一直穩居美國亞馬遜“Best Seller”榜單首位,更在“黑五”期間屠榜12國亞馬遜,引爆歐美市場。
IDC2024年第四季度美國AR/VR市場報告顯示,VITURE在美國AR領域以52%的市場份額占據行業第一的位置。
“從用戶出發”的第一性原理
不同于專研技術的創業者,姜公略對公司發展把控有著極強的戰略感。
這得益于他對第一性原理的理解。姜公略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從小培養了理性思維。他曾在哈佛學習人機交互專業,是該專業招收的第一個大陸學生,畢業后進入Google總部工作。這些經歷,都讓姜公略養成了思維習慣——不斷探尋第一性原理,追求事物的本質。
在創立VITURE這件事,他認定的第一性原理是:與用戶零距離。
早在Kickstarter眾籌時期,姜公略就在踐行與用戶零距離的戰略方向。在Kickstarter項目評論區會聚集著大量極客,提出技術、產品、設計等各種專業問題。姜公略都會自己挨個回復評論區的問題,通過專業的回答和對產品本質的拆解,不僅吸引了支持者,還吸納了部分支持者加入VITURE,成為VITURE的海外員工。
對于廠商來說,從用戶出發的角度也是平衡用戶和技術的難點,比如VITURE的近視調節功能。盡管姜公略說:“近視調節本身技術非常有挑戰,尤其是在兼顧最高光學指標的同時,而且會增加更多的工藝和工序,對良率是很大挑戰,從而增加產品成本。”但這個功能對用戶體驗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姜公略在客觀評估后還是選擇增加。
姜公略的第一性原理還體現在創業時間點和方向的選擇上。從哈佛畢業后,姜公略參與了包括Google Glass在內等多個眼鏡項目的研究探索之中。選擇XR這個賽道,用姜公略的話說是“因為熱愛和擅長,同時二者能夠形成正循環積累”。
經過行業將近10年的歷練,2021年,姜公略終于嗅到了消費級AR眼鏡爆發前夜的機會。
第一,在那個時間點,上游核心元器件Micro OLED實現國產化,單片成本從120美金降到不到30美金,成本側具備了走向消費級產品的基礎。
第二,產業鏈成熟,整機廠已經有多年的AR和VR眼鏡的經驗。大規模、低成本的AR眼鏡量產成為了可能(VITURE從創始和富士康合作至今)。
最后,姜公略巧妙的定義了AR眼鏡最大的賣點 - 隨時隨地玩沉浸式主機游戲。
從業多年的他認為行業一直以來最大的痛點不在于技術,而是用戶場景定義不清晰。偉大的產品從來不是模仿,而是洞察用戶需求和革命性技術的結合點,切出足夠精準的市場。
從以上的思考中不難看出,姜公略創業之初并不是從一個idea或某種技術突破出發,用他的話說“不能先造錘子再找釘子”,而是全面思考到商業邏輯,落地場景,同時確保技術、產品、體驗、供應鏈來到臨界點。
“從硬件產品演進規律來看,一定是先從點到線,再到面。PC和大哥大早期都是垂直人群產品。而以新智能硬件在早期階段的規模,至少達到50%的毛利,才能形成正向商業模式。”姜公略說,“在行業的長跑中,可持續增長是基座。”姜公略對行業和商業有著長遠和系統性的思考。
功能破圈,進入發展快速通道
在智能硬件領域,“先狂奔跑馬圈地再思考未來”的賭徒式創業故事屢見不鮮。
但姜公略則秉承著“先勝而后戰”的邏輯打造產品,他認為:“VITURE永遠尋求時間軸上的最佳實用主義。”在過去的三年里,VITURE憑借一二代產品在海外市場出色的表現,尤其是在兵家必爭的歐美市場,已經驗證了其PMF的成立。
基于多年行業觀察,他判斷:AR眼鏡行業是持久戰,VITURE需要持續迭代好的產品作為銷量的最大背書,產生自然傳播。
在未來產品規劃上,姜公略計劃:要在體驗上在不斷拉升AR行業的極限;產品在游戲人群之外,還會不斷破圈,讓AR眼鏡被更多人接受。
如今推出的最新功能超沉浸 3D,可以輻射到游戲人群之外的觀影、觀賽人群。
這項功能作為破圈動作,也正帶動VITURE進入快速發展通道。
相關數據也證實姜公略觀察到的客觀規律:AR眼鏡行業正以勻速發展,以3-4年為維度來作為一個行業爆發。基于對行業技術和破圈速度的判斷,他在創業伊始就給VITURE定下的發展目標:一年三倍增長,兩年一個數量級。回望過去的三年,VITURE在精準踐行著這個判斷。
姜公略看好眼鏡作為全新一代智能設備的前景,他認為:“眼鏡是經歷上百年來被人所接受的形態,用戶的接受度很高,已經有很多人佩戴眼鏡。我們看好AR眼鏡的潛力,第一是因為其形態更輕更小更便攜,第二是因為AR本身是可透視的,看到外面世界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相比于VST)。”
對于近日備受關注的AI眼鏡,姜公略也有自己的思考。
經過對AI眼鏡賽道拆解和邏輯分析,他認為AI眼鏡和AR眼鏡在用戶邏輯上有著本質上的區別,而在核心技術、供應鏈和渠道上有很大的繼承性。AI眼鏡作為全天候產品,需要一直穿戴,意味著不同的用戶在功能需求之外,還會有極致的重量和外觀需求。對于AI眼鏡的未來布局,姜公略有兩點考慮:一是AI眼鏡會成為全天候的剛需型產品;二是AI眼鏡與AR眼鏡可能會在比較遠期的未來會交匯,這非常符合VITURE的愿景。
VITURE的愿景是,讓眼鏡成為下一代的人機交互中心。姜公略說:“我們最大的目標就是讓這一天更早、更好地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