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7日,《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因病逝世的消息登上了全世界幾乎所有主流媒體。世界失去了一位文學大師,時任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表示:“哥倫比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辭世,留下千年的孤獨悲傷。”
央視新聞選用的這張照片拍攝于2007年,加西亞·馬爾克斯與妻子梅塞德斯回到祖國哥倫比亞,坐著車經過圣瑪爾塔的大街,受到人群的熱烈歡迎。照片里這本與《百年孤獨》一起被遞給加西亞·馬爾克斯簽名的書,正是他最獨具一格的作品——《向坐著的人指控愛情》。2025年,這本書首次被譯為中文。
在接受揚子晚報記者沈昭采訪時,本書譯者侯健從主題、人物等角度評價了《向坐著的人指控愛情》,認為它短小精悍、一針見血,“對婚姻和愛情的態度更直接、更干脆、更絕望,不留一絲余地”。
以下是侯健老師的解讀。
Q1
《向坐著的人指控愛情》和《霍亂時期的愛情》屬于同時期的作品,您覺得這兩部作品中加西亞·馬爾克斯呈現出的對婚姻愛情的觀念是一致的嗎?還是說兩者并不相同?
侯健老師:
我覺得這兩部作品既在主題方面有相似之處,也有較大的差異。《霍亂時期的愛情》呈現出了愛情的復雜性,既有費爾明娜和烏爾比諾的婚姻關系,也有前者與阿里薩的復雜情感糾葛,還有阿里薩的622段故事,而男女主人公在小說最后結尾處的選擇似乎給在這部小說里飽受“指控”的愛情增添了一些希望,或者說救贖的可能。
《向坐著的人指控愛情》的火力則更加集中,它指控愛情,也指控婚姻,是情感的痛快宣泄,它對婚姻和愛情的態度更直接、更干脆、更絕望,不留一絲余地。
這種差異與兩部作品在文體和篇幅長短方面的差別有關,也與創作靈感源泉等因素有直接關系,熟悉加西亞·馬爾克斯本人及其父母的愛情經歷的讀者一定能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看到這些經歷的影子;《向坐著的人指控愛情》的創作靈感則來自作家的一次偶然經歷:他經過一對陌生夫婦窗前時,觀察到了一場持續六個小時的妻子對丈夫的控訴。
相似也好,不同也罷,作家通過作品展現出的對婚姻和愛情的觀念同樣無法和作家本人的婚姻愛情觀劃等號,希望或絕望,都是愛情與婚姻的必然形態,幸福和不幸的人都有可能代入進去,這正是優秀作家的職責所在,他們需要把這些都寫下來、表現出來。
Q2
您覺得他這唯一一部戲劇作品在寫作的文法、風格上和小說等作品有所不同嗎?
侯健老師:
我想到了另一件事情,或許可以用來回答這個問題。很多讀者朋友知道,我本人是2010年諾獎得主巴爾加斯·略薩作品的愛好者,但我也有朋友很不喜歡他,在我看來,他的作品深刻而犀利,而我的那些不喜歡他的朋友們則覺得他咄咄逼人、攻擊性強。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我發現我在評價巴爾加斯·略薩時,更多是從他的小說和文學評論之類的作品出發的,而我的那些不喜歡他的朋友們,許多都是針對他的報刊文章、政論文章做出的評價。如今報刊文章對于版面的要求十分苛刻,連巴爾加斯·略薩這樣的大作家也必須在有限的篇幅里把想要表達的思想展現出來,所以他的文論文章往往不會拐彎抹角,而是直擊要害、不留情面,這就給長時間閱讀這些作品的讀者留下了上面那種印象。
回到我們的問題上來,《向坐著的人指控愛情》作為一部戲劇作品,無論寫法上還是創作要求上,都自然和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小說作品有很大不同,而且這還是一部獨白劇,情節的推動全靠格拉西耶拉一個人的講述來完成,這在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創作生涯中還是絕無僅有的,結合控訴愛情的主題,這部劇的語言爆發力也就更強,節奏也更快??偠灾汀段覀儼嗽乱姟芬粯?,這部劇對于我們完整理解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創作生涯全過程來說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Q3
加西亞·馬爾克斯塑造了非常多很有個性的女性形象,您如何解讀本書唯一的女主角格拉西耶拉的人物形象?
侯健老師:
除了記錄加西亞·馬爾克斯和巴爾加斯·略薩對談的《兩種孤獨》之外,我翻譯的前者的作品只有《我們八月見》和《向坐著的人指控愛情》,有趣的是,這兩本書也是加西亞·馬爾克斯創作生涯中僅有的兩部以女性為無可爭議的主人公的作品。《向坐著的人指控愛情》出版于1987年,與加西亞·馬爾克斯作品中的其他女性形象相比,我覺得格拉西耶拉有兩個特點更加突出。
首先,她更加接地氣,更能體現出“人”的一面。加西亞·馬爾克斯中早期作品中也有許多經典的女性形象,例如《百年孤獨》里以烏爾蘇拉為代表的一眾女性角色,其他作品中諸如格蘭德大媽、埃倫蒂拉、埃倫蒂拉的祖母等女性人物,都非常有特點,讓人印象深刻,但仔細想來,這些女性身上“非人”的特點似乎更明顯:有的眼睛瞎了也能感受到周圍的一切事物,有的吃了巨量的老鼠藥也死不了,有的可以睜著眼睛睡覺……這當然也與加西亞·馬爾克斯在中早期作品中慣用的魔幻現實的寫法也有關聯。
其次,自八十年代開始,“覺醒”成了加西亞·馬爾克斯筆下的許多女性角色的特征之一。這種“覺醒”或緩慢或迅捷,或溫和或強烈,但《向坐著的人指控愛情》的文體決定了它在呈現這個主題方面無法拖泥帶水,它直接把“覺醒”的結果拋給我們,從格拉西耶拉說出第一句話,氣氛就被調動了起來,也就把這個女性人物的形象立住了,雖然篇幅不長,但通過她的獨白,我們會發現這個人物既聰明又糊涂,既無畏又怯懦,既純真又世故,她看似真正自己決定了人生走向、把貴重珠寶沖進下水道,但我們發現她丟棄的不是將要留給別的女人的東西,而是仍將屬于她的東西,于是我們這些讀者又能感受到加西亞·馬爾克斯一貫的黑色幽默和對微妙命運的刻畫,這一點也反過來讓格拉西耶拉的形象更復雜豐富了。
Q4
您個人是什么時候第一次閱讀這部作品的原文的?閱讀感受如何?
侯健老師:
說來有趣,我第一次閱讀這部作品是在接下了此書的翻譯任務之后,因為在那之前我根本不知道加西亞·馬爾克斯還寫過戲劇。這可能是因為我們(國內閱讀界和學術界)更多關注的還是他的小說類作品。
近期我跟蔣方舟老師都錄制了關于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播客,談自己喜愛的作品。方舟老師挑選的作品中包括《一個海難幸存者的故事》,她說原因是國內對于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非虛構類作品關注還不夠,我在《不止魔幻:拉美文學第一課》一書里也表達過類似觀點。這些年我們對非虛構寫作的關注度有所提升,但是對戲劇類作品似乎還是不太關注,尤其是以文字形式呈現的戲劇作品。
其實現在很多讀者對這本書的評價和我在翻譯之前閱讀這部作品時的感受很相似,認為它很順暢、痛快、好讀。我們由衷感嘆,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將近40年前已經對于愛情、婚姻乃至女性地位問題看得如此透徹了。
Q5
有讀者評價說這部劇作有“繁漪發瘋”的風格,您如何看?您覺得格拉西耶拉的覺醒抗爭與繁漪的反叛有相通之處嗎?
侯健老師:
我的學生在選擇畢業論文主題時,我經常會告訴他們中西比較類的論文并不好寫,因為很容易寫成單純的相似點和不同點的羅列,這樣的文章往往意義不大,除非能挖掘出這種異同背后所隱含的更深層次的東西出來。不過如果只是短評之類的評價的話,這樣比較也無不可,它可以幫助讀者更快速地了解一個人物或一本書,從這個層面上來看,說這部劇作是“繁漪發瘋”也有其合理且可愛的地方。
格拉西耶拉的覺醒抗爭與繁漪的反叛當然也既有相通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二者都是婚姻壓迫下的女性,也都選擇以各自的方式進行了反抗,而且反抗的結局都帶有悲劇色彩,但繁漪的反抗方式或許更加極端,是“覺醒”意識的扭曲表現,而格拉西耶拉則相對更理智一些,她的反抗還處在控訴和出走階段。這種不同當然也和兩部作品的立意主旨的差異相關,通過《雷雨》,曹禺更傾向于以家庭悲劇反映社會問題,表現對封建家庭倫理的批判,而加西亞·馬爾克斯想要通過《向坐著的人指控愛情》描寫愛情與婚姻的主題,同時以婚姻為表征探討抽象的權力關系?!断蜃娜酥缚貝矍椤冯m然短小,卻也精悍,值得更多的關注、閱讀和品讀、研究。
活動資訊
本周六(3月22日),《向坐著的人指控愛情》的譯者侯健老師會在西安方所書店分享更多關于這部作品的故事。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可查閱“西安方所”公眾號報名參加!
嘉賓簡介
侯健,文學博士,西安外國語大學歐洲學院西班牙語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豆瓣年度譯者,譯有《我們八月見》《兩種孤獨》《略薩談馬爾克斯:弒神者的歷史》《從馬爾克斯到略薩:回溯文學爆炸》等作品近20部,著有《不止魔幻:拉美文學第一課》等作品2部。
光宇(蝸牛老師),戲劇教育導師,前央視新聞頻道策劃人,深耕兒童戲劇領域多年。擁有塔卡藝術治療三年制系統培訓及GALI戲劇治療認證,擅長融合心理戲劇、圍裙劇、故事創作等多元形式。曾執導西安音樂廳《老鼠嫁女》、暑期戲劇營《貓屋》等作品,開發小種子幼兒園3-6歲戲劇課程及小學生《我和我的一切》系列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