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老照片,拍攝于1904年的曲阜,照片中的兩位,在晚清名聲不小。左邊一位,身穿清廷官服者,手握團扇,是 孔子七十六代 嫡孫,當時的衍圣公孔令貽,另一位西裝革履者,是位英國殖民官員,當時雖然名聲不響,但后來卻成了末代皇帝的老師,中文名為莊士敦。
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中文名莊士敦,字志道。1874 年 10 月 13 日出生于蘇格蘭愛丁堡。1894 年愛丁堡大學畢業,后進入牛津大學瑪格德林學院學習,1901 年自修獲得牛津大學歷史碩士學位。1898 年,他通過英國殖民部的考試,以殖民部東方見習生的身份來到香港工作。
1904 年,莊士敦被調到山東威海衛出任代理華務司,在威海衛任職期間,他研讀中國儒家經典和古典文學,與儒家文化結緣。1919 年,經李鴻章之子李經邁推薦,莊士敦成為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老師,教授溥儀英語、天文、地理、算學及歐洲法制史等知識,還向他介紹國內外的社會變革。1924 年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紫禁城,在莊士敦的幫助下逃往日本使館。1927 年,莊士敦重回威海衛擔任行政長官,負責交還威海衛的相關事宜,1930 年參加威海衛歸還儀式后卸任回國。
1931 年,莊士敦擔任倫敦大學漢學教授以及英國外交部顧問。1934 年,他出版了《紫禁城的黃昏》,并用這部書的版稅買下了蘇格蘭克雷格尼希湖中間的小島,晚年定居在這座名為愛倫島的小島上,1938 年在島上病逝,享年 64 歲。
孔令貽,字谷孫,號燕庭,孔子七十六代嫡孫。1877 年,五歲的孔令貽承襲衍圣公爵位。1888 年,他第二次奏請 “陛見” 獲得批準,被賜御書 “斯文在茲” 匾額及 “福”“壽” 二字等。1889 年,奉諭為翰林院侍講,正式主持府務。1915 年袁世凱圖謀復辟帝制,組織 “籌安會”,孔令貽為 “名譽理事”,袁稱帝后,加封孔令貽 “郡王” 銜。1917 年,張勛擁戴廢帝溥儀復辟,孔令貽發賀電,稱是 “日月重光”“普天同慶” 之舉。1919 年秋,孔令貽赴京為繼配陶氏之父陶式送殯,突發背疽,于 11 月 8 日在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病逝。
莊士敦率領送肖像畫的隊伍接近曲阜城。
1898年7月1日,英國與清政府簽訂了《訂租威海衛專條》,取得威海衛灣包括劉公島及威海衛沿海10英里寬的租借權,租期25年。莊士敦當時在威海衛任職。
1903年威海衛的行政長官駱克哈特到訪曲阜,孔令貽提出想請一幅英王愛德華七世的肖像。1904年莊士敦到訪曲阜的目的就是來送這幅肖像畫。
上圖中,莊士敦與當地官員站在放有英王愛德華七世肖像畫的轎子前,兩邊是列隊的隨從。
莊士敦與一名當地官員與英王愛德華七世肖像畫合影。
衍圣公孔令貽與愛德華七世畫像合影。
衍圣公孔令貽及其他官員與莊士敦合影。看起來,莊士敦應該是圓滿的完成了這次活動。
這位衍圣公不知什么原因,特別喜歡外國皇帝的畫像。在這次迎取 英王愛德華七世肖像畫之外,1908年,孔令貽與德國膠澳總督奧斯卡·馮·特魯伯會面,表達了自己想迎一幅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肖像的事,于是威廉二世的肖像又披紅掛彩迎進了孔府。
在正式活動之外, 莊士敦當然會例行參觀孔廟與孔林,并留下了一些照片,這里一并附于后,看下一百二十年前的圣地。
孔廟太和元氣坊。
孔廟內庭院。
孔廟內庭院。
先師手植檜。
孔廟內碑亭。
孔廟杏壇。
孔廟 奎文閣。
孔廟大成殿。
孔廟大成殿蟠龍柱。
孔子像前的青銅禮器。
至圣先師孔子像。
孔林洙水橋,雜草叢生,甚是荒涼。
通往享殿的甬路。
通往泗水侯墓,孔鯉之墓。
孔子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