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條生命,拯救一個家庭”,是我們內鏡醫生的座右銘。每當發現一例早癌,心情也是極為喜悅的,而發現中晚期癌總是讓人心痛和惋惜的。
然而,在臨床工作中,早癌卻少得很,90%的都是中晚期癌,究其原因就是咱們中國人不愿意做胃腸鏡檢查,只有到了不做不行的時候才來,所以大多數都耽誤了最好的治療時機。
而今年的第一例腫瘤,竟然就是一例早期胃癌,還是比較令人欣慰的。
今天分享給大家,希望能警醒一部分人,也是功德無量的事。
這一天,并沒有發現令人沮喪的病例,反倒有一例值得慶幸的病例。
病人是一位37歲的男子,我們普外一科劉醫生的親戚,是深圳某公司的部門經理。因為急著回深圳,算是開后門加塞兒做的胃鏡,就這樣,輪到他的時候,已經是下午2點多了。
然而,當胃鏡進入,就感覺不是很好,全胃幾乎都有小毛病,多處充血、糜爛。
進鏡觀察胃體時候,一大片約1x1.5cm大小異常的區域映入眼簾,局部粗糙,稍顯凹凸不平,但與正常的胃黏膜周圍顏色差別不大。
憑經驗,心里感覺不是太好,但感覺應該是比較早的,于是謹慎取檢3塊。靜待病理吧。
三天后,病理結果出來: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原位癌),不排除黏膜內癌。
這個已經不是極早期的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原位癌),考慮已是粘膜內癌,不過依舊是我們內鏡剝離ESD很好的適應癥,可以免去開刀之苦。
這中間有個小插曲,當病理結果未出來時候,他的親戚外科的劉醫生問情況,我告訴他可能是黏膜內癌。
劉醫生當時脫口而出,那就擇期切胃吧!
在外科醫生看來,只要是癌,還是外科干凈、徹底、利落。切掉,一了百了。
我和同事們經過充分評估,還是符合內鏡下剝離術ESD的指征的;病人是外科醫生的親戚,交給外科的話,估計全胃切除,有點兒虧。
綜合考慮,做一個內鏡下診斷性剝離更合適。
劉醫生經過考慮也同意了我們的方案。
病人的心情估計也像坐過山車一樣。
最終結論:
胃分化型粘膜內癌變,讓科室人員通知病人家屬,擇期行內鏡下黏膜剝離術(ESD)。
追問病史,他的生活習慣值得我們反思
雖然這個病例算是慶幸的,但是其實已經不算是極早期的癌了。
像他這種情況在一年前做一次胃鏡的話,應該就能夠發現,雖然我們確定內鏡下手術,但萬一切緣陽性,還需要外科切除。如果提前幾個月的話,可以100%內鏡下根治。
他是一個多媒體公司的廣告經理,平時工作非常忙,三餐也不定時,往往都是盒飯匆匆了事。
還往往熬夜,喝酒。
據他說,平時沒有疼過(他認為胃癌都是要疼的),只是吃飯不香,吃也行,不吃也不餓,就經常燒心,腹脹,打嗝,反正不舒服。
患者3年前體檢時幽門螺桿菌陽性;
如果不是疫情,他根本沒打算做胃鏡檢查,一來沒時間,二來他認為自己離胃癌遠著呢。
如果不是親戚劉醫生勸他,這次胃鏡也不會做。
他說:“想想都后怕,萬一這次不做胃鏡,結果會怎么樣?”
我笑著回答道:“如果耽誤到下半年,就100%要全切胃,也不能保證你能活夠5年!”
我明顯感覺到他后怕的樣子,他聽完我的話,猛地打了一個哆嗦!
最后奉勸朋友們幾句話:
1、胃癌早期可以沒有癥狀,或者沒有典型癥狀,也許就和“消化不良”很相似;一旦有不舒服,還是早點做個胃鏡檢查;
2、幽門螺桿菌是胃癌的元兇,成年人都建議檢查并根除;
3、不良生活習慣會增加胃癌的風險:比如本文主人公,熬夜、飲酒、工作壓力大、三餐不規律、長期盒飯,抽煙等等;此外,腌漬類、燒烤類、加工肉類,也盡量少吃;
4、胃腸鏡是發現胃腸道早癌的金標準,是無可替代的,如果你年過30,在常規體檢項目中,請增加上這一項,它真的能救命!
再次呼吁:
遠離消化道癌癥,從胃腸鏡做起。
任何檢查手段都無法替代胃腸鏡!
感謝關注胃腸病:科學 嚴謹 專業 通俗
病例:楊喜洋 副主任醫師 編輯:老杜 聯絡:laodu-shaz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