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關稅政策大規模落地,全球市場迎來劇烈震蕩。隨著中美貿易戰爭的逐步升級,德國作為工業生產大國正努力在斗爭的“夾縫中”尋求生機,但同時內部政治混亂也為其未來發展增添了諸多難題。德國問題專家休恩 (Volker Heun)分析當前德國發展局勢,相關報道現部分編譯如下:
多年來,德國憑借價格低廉的俄羅斯天然氣,穩坐出口世界大國的寶座。然而,德國交通燈執政聯盟的出現卻讓德國經濟發展急轉直下。
實際上,德國的大部分難題都是作繭自縛造成的:稅負過重、官僚主義盛行,行政機關效率低下、能源成本過高。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德國竟然關閉了所有核電站,轉頭卻不得不從法國高價購買核電,同時還從美國進口昂貴的液化天然氣。
▲圖源:E.on-Ruhrgas/dpa/picture-alliance
這些政治錯誤早在交通燈聯盟之前便已開始。近年來,德國外交部在國際舞臺上接連砸碎了無數“外交瓷器”,俾斯麥畫像被倉促地撤下,“俾斯麥會議室”也被意識形態驅動的決策者改名,儼然將外交部變成了政治小圈子和意識形態狂熱者的游樂場。如今,德國外交亟需成熟且經驗豐富的外交官收拾這場爛攤子。
作為一個高度依賴出口的國家,德國正被中美兩個超級大國嚴密夾擊。美國固然重要,但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既損害了德國利益,也在反噬美國自身。其實,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更多是一種短期的“談判戰術”,他不過是想為美國謀取更多好處。一旦目的達成,這些看似咄咄逼人的關稅措施終究會被收回。畢竟,一場曠日持久的關稅戰爭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徹頭徹尾的災難。
▲圖源:IMAGO / Enters / Sandro Halank
同樣,中國對德國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伙伴,已然躍升為德國第二大貿易伙伴。但令人擔憂的是,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對華的頻頻指責,引發了中方的強烈不滿。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值得德國人認真學習:他們的戰略眼光往往以數十年甚至百年為單位,而德國只能按年來規劃,美國人則更為短視,只關注季度利潤。因此,臺灣遲早會回歸中國版圖,這只是個時間問題。美國真的關心臺灣嗎?或許他們更在意的是臺灣的芯片產業罷了。
▲圖源:Christian Charisius/dpa
當然,中國經濟目前也面臨內需疲軟等諸多問題。然而,我堅信中國最終會戰勝這些困難。我曾多次到訪中國,那里的人民勤奮努力、求知若渴,這種精神一直令我感到震撼。過去,中國或許更傾向于模仿,如今卻已形成強大的自主制造能力,在許多領域甚至已經遠遠超過德國。
此外,德國乃至整個歐洲都必須重新審視與俄羅斯的關系。毫無疑問,烏克蘭戰爭是一場悲劇,所有人都希望戰爭早日結束。但問題在于,沒人真正知道普京下一步會怎么做。因此,歐洲當前只能大規模擴充軍事裝備,做好自我保護的準備。
▲圖源:Imago / Steinach
然而,我仍然想提醒德國的政治精英們一句俾斯麥的名言:“只要德國與俄羅斯和平相處,歐洲就會繁榮穩定。”我強烈建議德國重新啟用那些被忽視的外交精英,務實地修復和維護國際關系。依靠那些過度意識形態化的政策,只能讓德國繼續在國際舞臺上碰壁,越來越失去尊重。
德國還必須繼續維持與美國、中國的緊密合作。不必過于恐懼特朗普,畢竟,貿易戰終會逐漸緩和,而中國經濟也終將走出低谷。德國也必須勇敢地開拓新的市場,尤其應當加強與印度、巴西、阿聯酋和印尼等新興金磚國家的合作。
▲圖源:Boris Zerwann
同時,德國內部的問題同樣刻不容緩。德國政府必須立即開展大規模的改革,例如立即減稅、降低能源成本、大幅精簡官僚體系,并對移民政策進行根本性改革。
幸運的是,德國至今仍擁有約1600家世界領先的“隱形冠軍”(Hidden Champions),其中半數企業甚至是各自領域的全球市場領導者——然而,這些企業的成功,并不是源自政府的明智政策,而是靠自身的堅韌不拔在逆境中默默前行。
(歐洲時報德國版曉夢編譯報道,轉載請注明公眾號GermanReport)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經”)秉持“以報道德國經典,成報道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主要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