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了,就歇歇;病了,別硬扛。
前兩天,浙江大學傳出了噩耗:48歲教授劉永鋒被曝突發腦溢血去世。
而伴隨這個消息,網上又有不少人開始討論“48歲是道坎”這個話題。
有人說,就連中國老話也說: 人到中年的48歲,要避禍。
大S逝于48歲,李玟逝于48歲,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學者程朋老師,逝于48歲。
3月10日的浙大訃告里,生于1977年、突發腦溢血離世的浙大教授劉永鋒,也逝于48歲。
我們為逝去的每個名人和凡人默哀, 但根本不必為“48歲現象”而過分恐慌。
中國這么多人,如果非要找“巧合”,一定能找得到——人口基數越大,重合概率越高。
因為這種話題,雖有我們中國人樸素信仰里本命年“乃兇星當值”的考驗。
但真相卻更值得我們警醒:的因果。
如果翻開劉永鋒生前的履歷,你會發現他的學術晉升之路,堪稱火箭式速度。
28歲浙大博士畢業,
30歲成為浙大副教授,
35歲晉升為教授,同年榮獲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對比中國高校教師平均40.8歲才能晉升教授,劉永鋒足足提前了6年。
學術方面,他同樣取得了耀眼的成就。
44歲斬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
發表論文230余篇,
手握48項發明專利。
但這份閃耀履歷的背后,是18年持續燃燒的生命代價。
劉永鋒去世后,妻子從他的工作電腦里復原了他過去一年的工作時間表。
用他妻子的話說:如此“觸目驚心、近乎瘋狂”的拼命狀態,他硬挺了整整18年。
過去一年,法定工作日183天,劉永鋒實際工作了319天。
一年內出差135天。非出差日中,有105天的下班時間晚于22點。
而像這樣高強度的工作狀態,劉永鋒持續了整整18年。
就連最后奪走他生命的腦溢血發生時,他也正在西安學術會議現場,一頭栽在地上。
他的悲劇也為很多人敲響了警鐘。
人生苦短,我們拼命抓住一切機會,積極上進,為未來的美好奮斗。于是,加班成為標配,熬夜成為職場殺伐決斷的籌碼。
努力不是壞事,但一個人一旦努力到失控,身體走下坡路是必然的結果。
用健康和命換來的成功,從來都不是真正的成功。
有個高贊評論讓我很受觸動:
是的,這世上,。
你每天拼命工作,夜以繼日地忙碌,以透支身體、犧牲健康為代價。你以為這是奮斗,其實這是一種消耗。
當你倒下了,失去了健康,再多的財富、權力和榮譽都將變得毫無意義。
《中國青年報》有篇報道指出,每年中國有近60萬人因過勞死而離世。
你過度消耗的身體,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
網上,有一位工程師分享了他的故事。
為了提前還房貸,他特別拼。有一回,他連續熬夜一周,在重度疲倦乏力下,暈倒在家。
事后,他說:那天早上,媳婦撕心裂肺的哭聲,我這輩子都忘不了。
后來妻子賣了那套剛還完貸的房,踏上漫漫求醫路,只求能把他留在身邊。
沒了你,。
為自己和愛的人拼搏,讓家人過得更好,一直是我們竭力向前奔跑的動力。可如果是用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去換,我想任何人的家人都一定不會同意這種做法。
“工作就像一個皮球,掉下去還會再彈回來。。”
有人能替你工作,但沒人能替你生病,更沒人能替你活著。
公司少了你,轉頭就能再招個人,但生命只有一次,沒有重啟的機會。
這個世界很殘酷,除了自己和家人,沒人會為你的健康和生命買單。
網上有一項調查:“當高薪和健康發生沖突,你會作何選擇?”調查結果顯示,71%的人愿意忽視健康,選擇高薪。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自己耐痛、能扛,不惜用健康,換來厚厚的錢包。
等到真正倒下的那一刻,才猛然醒悟:。
對人的一生而言,縱使金山銀山、功成名就,如果沒有了健康,一切不都去了意義?
所以贏在壽險想告訴每一位正在努力奔跑的人:不要忘記你努力奮斗的初衷,是為了讓自己和家人過得更好,而不是傷害健康、揮霍生命。
一樁樁悲劇也在時刻提醒我們:珍惜當下的每一天,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更要關注自己的生命健康。
當你感覺到疲憊時,那就是身體發出了求救的信號,你就應該立即停下來好好休息。如果一次次不顧身體的信號警告,積重難返,身體總有一天會承受不住……
《人民日報》曾發文長期疲勞,會帶來許多健康隱患。從疲勞到癌癥只需要四步:輕度疲勞→深度疲勞→重要臟器內部變異→誘發癌變。
說話有氣無力、食欲差、不容易入睡……這些都是身體對你發出的信號,在提醒你該停下來休息了。
對照下面這張圖片,請你自查身體的疲勞值。
《人民日報》總結的這份抗疲勞方法,請你務必收藏好,執行起來并不會很難。
曾經在朋友圈看到過這樣一幅對聯:
愛妻愛子愛家庭,不愛身體等于零;
有錢有權有成功,沒有健康一場空。
是啊!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好好體會吧……
真相:猝死離我們有多近?
世界衛生組織對猝死的定義是:平日里身體健康或看起來健康的人,在意想不到的短時間內,因突發自然疾病而死亡。
現代人猝死的發生,多與過度勞累、熬夜、抽煙、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因素有關。
猝死分為兩類:
心源性猝死是指因心血管疾病而發病,心源性猝死者占到了非事故突發性死亡者的80%以上。
非心源性猝死的因素有過度勞累、酗酒、服用藥物和劇烈運動等。猝死可能發生在人的大部分人生階段,30~63歲是猝死發生的高發年齡段。
近年來,中青年人因為生活作息不規律導致冠心病、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和腦血管方面等基礎性疾病的發病率不斷升高,不少人年紀輕輕的心腦血管可能就已經出現了問題,但自己不知道。
在這種狀態下如果依然加班熬夜、過度勞累、生活方式不健康,如同給本來已經虛弱的心臟施以重拳。這些高危人群往往是一些平時看似身體“健康”的中青年人,更容易忽視對健康的維護,因此比老年人更易被猝死“垂青”。
有數據表明,有超過50%的猝死發生與“太激動”、“太勞累”有直接關系。所以,青中年壓力較大的人群,需格外重視。
猝死往往有征兆?
許多猝死的發生是突然發作、休息睡眠中。
猝死的不典型的癥狀包括:如胃疼、背疼,牙痛、心悸、胸悶、頭痛、眩暈、嘔吐等。
不少人平時看來很健康,有的人感覺不舒服不愿意上醫院,想當然地認為只要休息休息就能緩過來,由此更易導致悲劇發生。
如何預防猝死?
1、早睡早起,少熬夜。
2、生活規律,準時用餐。
3、避免工作過度勞累,也要避免過度游樂。
4、自我調節情緒,學會釋放壓力和忘卻煩惱,減輕身心的疲勞。
5、定期體檢,及時發現隱患。
6、飲食注意營養搭配均衡,少吃方便速食食品。
7、適當適度健身。適度進行鍛煉,提高身體免疫力。
腦出血的5個癥狀:
1.突然一側肢體麻木、無力、行動不便,口角歪斜流口水,說話含糊不清或聽不懂別人的話。
2. 突然感到頭暈,站立不穩甚至暈倒。
3.突然頭痛,通常位于一側,可能伴有嘔吐。
4. 突然感到眼部不適、視野缺損、眼球活動障礙。
5. 突然出現精神萎靡不振、昏昏沉沉或意識喪失。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記住這7點:
1. 控制好“三高”,定期監測“血壓、血脂、血糖”水平;
2. 戒煙限酒,清淡飲食;
3. 避免情緒過于激動;
4. 注重勞逸結合,避免熬夜;
5. 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
6. 減少劇烈活動;
7. 春冬季節要注意保暖。
人生啊,還是要早一點看透,別讓自己活得太累了。
無論你有多忙,壓力多大,盡量保持愉悅、保持健康,永遠珍惜并活在當下吧!
《幸存者回憶錄》中有這么一句話,值得每個人深思:
“我們浪費自己的健康去贏得個人的財富,然后又浪費自己的財富去重建自身的健康。”
但拿健康換來的富貴,不過是空中樓閣而已。
從成家立業到養兒育女,從贍養父母到自己將來頤養天年,人生花錢的時間遠遠長于掙錢的時間,這個過程中,除了衣食住行外,我們還無時無刻面臨各種意想不到的人生風險,意外、疾病隨時都可能讓之前的所有努力都付諸東流。
更何況,先拿命換錢,等老了再用錢買命,絕不是明智之舉!
所以,無論你是哪個年齡群體的人,都應該做一個懂得未雨綢繆的的人,提前為自己和家人規劃好充足的保障,把人生的風險轉嫁出去,這樣才能減輕焦慮和壓力,放心去打拼,讓人生無后顧之憂,更幸福、更圓滿。
健康面前,無論你是誰,都只能是弱者,誰都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
生命何其重要,好好活著才是王道!希望我們都能夠早點領悟生命的真諦,往后余生,健康!平安!
[聲明]素材來源于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如涉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從本公眾號轉載文章至其他平臺所引發的一切糾紛與本平臺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