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19 日,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在社交平臺分享一段特殊實驗視頻:從工廠 6 層樓頂拋下涂有特殊涂層的西瓜,落地后表皮完整無破損。該實驗旨在展示小米 SU7 Ultra 車型電池包底部采用的防護技術。
據技術人員介紹,這種名為 "裝甲級防護涂層" 的材料,耐穿刺性能較傳統材料提升 13 倍,耐刮擦性能增強 10 倍,可抵御直徑 20mm 金屬物以 120km/h 速度沖擊。其靈感源于軍事裝備防護理念,通過納米級交聯結構形成彈性防護層。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這種防護涂層具備三種特性:能抵抗尖銳物體刺穿、防止表面開裂、以及承受長期摩擦損耗。在實際用車場景中,主要應對的是車輛托底時遇到的碎石沖擊、金屬部件剮蹭等情況。測試數據顯示,該涂層可承受約12噸的靜態壓力,相當于兩頭成年非洲象的重量。
目前新能源車的電池防護主要有兩種路線:一種是采用物理結構防護,比如比亞迪的蜂窩鋁板設計;另一種是材料涂層防護,類似小米這次展示的技術。行業專家指出,這兩種方案各有優劣,前者在抗壓能力上表現突出,后者在應對持續磨損時更具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高空墜落測試存在特定條件。西瓜本身的圓形結構具有天然緩沖優勢,且測試環境為平整硬化地面。真實道路情況更為復雜,可能包含不規則障礙物、多角度撞擊等情況。目前尚無公開數據說明該涂層在連續沖擊或極端溫度下的表現。
消費者在選購電動車時,建議重點關注三個電池安全指標:IP防護等級(防塵防水)、國標針刺測試結果、以及廠家提供的底盤檢測服務。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國內新能源車因底盤損傷導致的電池故障案例中,有78%發生在雨季涉水路段,19%由山區碎石路段引發。
針對這次引發熱議的"西瓜測試",部分業內人士認為這屬于營銷性質的極限演示,實際道路中最常見的電池損傷來自持續的小剮蹭而非高空墜落。也有觀點指出,這種可視化測試有助于提升公眾對電池安全的認知,目前已有三家車企表示將在今年開放電池防護的實景測試項目。
從技術發展來看,電池防護正在從"被動防御"向"主動預警"升級。部分新款車型已配備底盤影像系統和碰撞預警功能,當傳感器檢測到可能損傷電池的障礙物時,會通過抬升底盤或提醒繞行來規避風險。這類主動防護技術與材料防護的結合,可能是未來主流發展方向。
普通消費者在了解這類技術演示時,建議結合三個維度判斷:廠家公布的測試標準是否達到國家認證、第三方機構檢測報告、以及用戶真實反饋。就像手機防摔測試不能完全代表日常使用體驗,汽車防護技術同樣需要綜合考量多方因素。下次看到類似"西瓜摔不爛"的演示,不妨多問一句:這個西瓜在泥地里滾三圈還能保持完整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