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米粒媽 (公眾號 米粒媽頻道)
01
米粒媽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如果有人見義勇為救了人,對于這個施救者,給予什么樣的嘉獎比較合適呢?
一般來說,或者是獎金,或者是榮譽,對吧?
可你聽說過,用“婚姻”來作為獎賞的嗎?
這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就發生在了前段時間轟動全國的“營救王星”這件事的女主角——康嘉身上。
是的,很多人只知道她是星星女友,或叫她嘉嘉,其實她的名字叫做康嘉。
那場轟轟烈烈的營救行動還歷歷在目《》
當時王星為了一個工作機會,只身前往泰國務工,結果到了才知道,那個所謂的工作機會就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
對方邀請他去泰國拍戲,然后把泰國當成了中轉站,直接把人拉到了緬北。
其實一開始王星的女朋友康嘉就對他去泰國拍戲有疑慮,但是想到機會來之不易,她并沒有掃興,而是囑咐他時刻聯系。
于是,王星全程和嘉嘉分享定位。
當時他說自己還有5分鐘到達開機儀式現場,可過了10分鐘,嘉嘉連續打了3個電話都無果,于是她當機立斷,立刻報警。
米粒媽真的非常佩服她的果斷,很多人可能會猶豫、遲疑,甚至安慰自己可能有別的事。
但嘉嘉警惕性極強,沒有一點僥幸心理,立刻報了案。
更難得的是,她不僅僅在上海本地報案,更是直接飛到了泰國報案。
與此同時,她還用一條指向明確、條理清晰的求助微博,盡力擴大了影響范圍。
米粒媽毫不夸張地說,這一條求助貼,才是救出王星的關鍵。
首先,她用簡短的文字,描述清楚了時間、地點、失蹤者、求助緣由,讓人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
緊接著,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將所有關鍵信息放在了圖片當中,包括時間線、航班號、失蹤前的定位等等。
一邊尋求幫助,一邊提醒大家免于被騙。
如果只有這些內容,這篇博文可能不會引起很大的關注,但嘉嘉的智慧之處就在于,她附上了王星與很多流量明星合作時的照片。
這一下,就擴大了博文的傳播范圍,連明星也都紛紛出面轉發,讓這篇帖子短短一天之內轉發量就達到了38萬。
這一下,引發的可不僅僅是民眾的關注,更是輿論的觀察。
不僅咱們國家大使館了解到情況后迅速響應,就連亞洲其他國家的媒體都紛紛報道,掀起了巨大的輿情風暴。
也正因如此,泰國官方才高度重視,也才有了后來一系列的積極營救行動。
可以說,王星這一次能獲救,憑的不是運氣,而是他的女友嘉嘉的警惕、冷靜、理智、果決。
按理說王星平安歸來,本來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但漸漸地,輿論卻朝著一個詭異的方向偏離。
很多人在表達祝福的同時,竟然開始催起了婚。
在直播的彈幕里,在微博的評論區里,時不時的飄過一條條“啥時候結婚”“把嘉嘉給娶了吧”“不結婚很難收場”等等的留言內容。
這給米粒媽的感覺,就很像荒謬的童話故事,無論之前發生過什么離譜的事情,結局都是“從此公主和王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仿佛只是為了給讀者一個交代,但有人問過當事人的意見嗎?
更何況,康嘉并不是等王子救的公主,她才是那個勇敢出征的騎士。是不是女性所有高光時刻,最終都要收束進婚姻的相框里裝裱才算完整?
02
面對著這些離大譜的留言,康嘉覺得別扭極了。在采訪中,她十分無奈地苦笑著說:“首先這有人問過我嗎?”
“大家的敘事和觀感是不是還是在男方的角度上面,這件事情的happy ending就是她嫁給你。如果大家對于我所有的行動是一種褒獎和認可,那么我MVP的結算畫面難道就是原地結婚嗎?”
這番回擊,米粒媽只想起立鼓掌。
是啊,什么時候對女性的最高嘉獎就是原地結婚?
嘉嘉的跨國法律知識、危機談判能力、輿情引導策略,在“結婚大團圓”的腳本中被模糊成“愛情的力量”,仿佛女性的成就必須依附于情感關系才能成立。
況且,婚姻是需要兩個人經過深思熟慮做下的決定,絕非是用來報恩的籌碼,更不是一種對女性的獎賞。
“英雄救美”“以身相許”這套傳統話本子里的敘事邏輯,完全不適用在俠女康嘉身上。
在康嘉和張越的對談中,張越說出了身邊人眼中的嘉嘉:“她的一位長輩對我說,網友們把這次事件稱為愛情的勝利。其實不管失蹤的是男朋友、是朋友還是同事,以嘉嘉的性格,她都會去救。”
康嘉救人的一舉一動,完全是從“我本位”的角度出發的,她的行為,是基于她的俠肝義膽、正義使然,而并非只是因為星星是她的愛人,也不僅僅是拘泥于情情愛愛。
所以,贊美她,直接夸就好,夸她有勇有謀、行事果決,夸她膽大心細、機敏堅毅。
而非讓她成為男本位敘事下的配角,仿佛婚姻才是她最好的獎品。
要知道,女性的勛章從來不在無名指上。
我想起了亞洲首位UFC冠軍張偉麗,當她奪冠時,評論區里卻出現了這樣的言論:
“沒有女人味”,“格斗這種有激烈身體接觸的競技運動和女人完全不搭邊”。
她曬出腹肌照,評論區說“這能生孩子嗎?”
而這樣的論調,幾乎從張偉麗站上拳臺的那一刻起,就沒有停過,甚至有些人還白日做夢一般擔心起娶了她會被家暴。
無了大語。
用張偉麗自己的話說,“挨我的拳頭是要給錢的,你給錢了嗎你就想挨打。”
在東京奧運會上一舉拿下女子鉛球冠軍的鞏立姣,也遭遇過如此尷尬的一幕。
央視記者反復調侃她的身材強壯、力量大,拜托,比得是扔鉛球,力氣大不是應該的嗎?
可笑的是,就是有人看不見她背后的艱辛付出,也不在乎她贏得的奧運金牌,卻會因為她壯碩的身材、不符合大眾審美的容貌,調侃嘲諷她會“嫁不出去”,并試圖把她引到減肥、結婚、生子的路上來。
如果連央視對女性運動員的看法也只能停滯在“女漢子”,也只是把她們的人生價值落定在向男人示弱、結婚生孩子上,那我真的覺得脊背發涼。
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吊詭時刻,總在重復上演:女科學家領獎時被問如何平衡家庭,女機長完成迫降后收到"女司機"段子,女消防員火場救人視頻下飄滿"這么兇誰敢娶"。
想起92歲的葉叔華院士在紫金山天文臺調試望遠鏡時說的話:"他們總說我先生在天文臺工作,其實我先生是中文系教授。"
這位建立了北京時間系統、用星辰丈量大地的女性,花了半輩子才讓外界記住她的名字不是"某某太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