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目前全球超過10億人正在遭受精神障礙困擾,每40秒就有一人因抑郁癥自殺而失去生命。
我國抑郁癥患病率更是高達6.8%,約9500萬人患有抑郁癥。
你可能會覺得,我身邊的人都好好的呀。
但其實,成年人是不會直接喊“救命”的。
大多數患病的人,看起來和正常人無異,甚至比正常人看著還要樂觀、開心。
甚至有時候,他們自己也是不自知的。
說到這,該如何判斷或者識別自己或他人是否有抑郁的風險?
有一點很重要——
一個人內心的變化,會通過外貌展現出來。
就像精神科醫生說的那樣:
“強顏歡笑的偽裝,無力掙扎的順從,內心波濤洶涌,外表風平浪靜。”
心理的痛苦映射到身體上,就會導致外在狀態越來越差。
因此,當你發現自己或身邊的人出現以下5個非常明顯的外貌變化,就要警惕起來,尋求幫助了。
1、皮膚變差,面容憔悴
電影《霸王別姬》里,張國榮扮演的程蝶衣在風光無限時,眼神靈動,顧盼生輝。
后來因時代變遷而身不由己,進入迷茫的他,再沒了曾經的純粹執著。
常常是一副心事重重、憂郁寡歡的樣子。
整個人看起來面容憔悴,仿佛一下子老了好幾歲。
這讓我想起一句古語:
“心中有郁,面上必顯。”
對于抑郁癥患者來說,他們被困在了負面情緒的牢籠里,內心的痛苦積累到一定程度,一定會在身體上有所體現。
這是因為抑郁癥會導致皮質醇水平升高,這種“壓力激素”會破壞皮膚的屏障功能。
如果長期被抑郁癥的陰霾籠罩,就會導致皮膚變差、面容憔悴,甚至出現不明原因的痘痘和紅斑。
2、眼神空洞,失去光彩
古人云:
“觀其言,不如察其色;察其色,不如觀其眸。”
意思是,要了解一個人的真實狀態,聽他說的話,不如看他的臉色;觀察他的臉色,不如觀察他的眼睛。
因為眼睛,是心靈的鏡子,也最容易反映內心的真實情感。
就像電影《海邊的曼徹斯特》中,男主角李·錢德勒的眼神始終空洞而麻木,仿佛失去了對生活的所有期待。
這種眼神的變化,正是抑郁癥的典型表現之一。
內心抑郁的人,往往缺乏神采,甚至顯得呆滯。
空洞的眼神,仿佛靈魂被抽離,只剩下軀殼在世間游蕩。
3、體重波動,體型變化
有句話說:
“一個人的體重,就是一個人的人生態度。”
不無道理。
有的人因為情緒低落而暴飲暴食,試圖用食物填補內心的空虛;
有的人則因為心情不好而食欲不振,導致體重急劇下降。
可見,體重的失控,不僅是身體的變化,更是情緒的失衡。
一位抑郁癥患者曾在采訪中坦言:
“我明明很餓,但就是吃不下,仿佛身體和靈魂已經分離。”
如果不能從情緒中跳脫出來,而陷在壞情緒中難以自拔,就會影響大腦中的食欲調節中樞,導致飲食習慣的改變。
更重要的是,體重變化會進一步加劇患者的焦慮和自卑,形成惡性循環。
4、姿態
姿態,是身體語言的表達,也是內心狀態的折射。
自信樂觀的人,走路昂首挺胸,神采奕奕;
內心抑郁的人,往往無精打采,彎腰駝背。
正如網上的一句話說:
“當抑郁的陰霾籠罩時,身體的每一個細節都在訴說著無聲的悲傷。”
我曾經在地鐵上看到一位年輕的女孩,她低著頭,彎著腰,仿佛隨時都會倒下。
或許,她的內心正承受著難以言說的重負。
心理學家就說過——
抑郁癥不僅影響情緒,還會改變一個人的身體語言,導致姿態變得消極。
整個人看起來僵硬、遲緩,再也沒有了以往的活力和自信。
5、頭發
朋友小琳的抑郁癥復發,就是從發現枕頭上成把的落發開始的。
她形容那種感覺:
"像看著蒲公英在頭頂炸開,每一根發絲都帶著我的生命力飄散。"
中醫理論中的"發為血之余",在此刻有了殘酷的注解。
頭發,是生命力的象征,也是健康狀態的體現。
如果一個人精神壓力過大,就會加速頭發的衰老,讓它變得干枯、脆弱,甚至脫落。
曾是美麗與活力的象征,如今卻成為了痛苦的見證。
老話說:相由心生。
一個人的面相,正是他內心狀態的外在反映。
如果你發現身邊的人出現了這些變化,請不要忽視。
也許,你的一個擁抱、一句關心,就能成為他們走出黑暗的一束光。
正如心理學家榮格所說: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但我們可以用理解和愛,架起連接的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