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潮汕,什么叫才子?二十個字——‘詩詞歌賦文,琴棋書畫拳,山醫命卜訟,××酒茶煙’。前十個字是道統,后十個字是‘盜’統。”
?作者 | 桃子醬
?攝影 |Ratty
這兩年,潮汕文化持續“出圈”。據報道,今年春節期間,汕頭、潮州、揭陽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其中,汕頭迎來超600萬游客。品味潮汕美食、看英歌舞、體驗功夫茶及各種非遺文化項目,成為人們來此打卡的必備內容。
不可否認,美食和英歌舞是潮汕文化近年來最出圈的名片,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元素。然而,潮汕不僅僅是游客的潮汕,潮汕文化也遠遠不是二者所能概括的。7年前,身兼歷史學者、作家、藝術家身份的馬陳兵先生首創在道統與“盜統”之間觀察潮汕的提法。這一提法,為研究潮汕文化提供了獨樹一幟的視角。
馬陳兵后來著有《潮汕往事·潮汕浪話》,被稱為“不像潮汕人的潮汕人”。日前,在楠楓書院舉辦的嶺南文化新講第二十九講“在道統與‘盜’統之間:另類而生猛的潮汕往事”活動中,馬陳兵成為主講嘉賓,對談嘉賓是曾在汕頭大學任教的資深媒體人、《新周刊》前執行總編周可。
本場講座的開場也別具一格——馬陳兵用潮汕方言吟誦南唐后主李煜的詞。由此,兩位嘉賓展開了一場溯源潮汕文化基因的對話。
活動現場,兩位嘉賓進行對談。
道統與“盜”統
“潮之州,大海在其南,群山擁其北”,這句話所說的,就是廣東的潮汕地區(以下簡稱“潮汕”)——古稱潮州,包括汕頭、潮州、揭陽三市和汕尾部分地區。從陸地文化而言,潮汕偏居粵東一隅,被稱為“省尾國角”;而從海洋文化而言,這里向大海敞開,潮汕人向有以海為田、在波濤里闖蕩謀生的傳統。
長期潛心于潮汕歷史文化研究的學者黃挺曾出版《潮汕史(上冊)》。此后,在和海內外史學與地方文化學術前沿的頻繁交流中,他逐漸意識到,不應該忽視潮汕特殊的地理因素,忽視潮汕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與大陸文明、海洋文化的互動。于是,黃挺另起爐灶,通過《中國與重洋:潮汕簡史》一書呈現“中國與世界地理視野中的潮汕”。
《中國與重洋:潮汕簡史》
黃挺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9
馬陳兵是黃挺先生的受業弟子。延續黃挺的“中國/世界”視角,馬陳兵在為該書撰寫的書評文章《從“盜統”到道統》中寫道:“在‘大陸文明中心論’或者說偏狹的國家觀中,‘中國’總是被自覺不自覺地置換成為儒家正統觀念和專制王朝的立場、視角,即所謂‘道’或‘道統’,而海洋相應地成為外在于國家的異質、異己、陌生乃至敵對的存在,根于海洋的社會活力和文化元素,也隨之被輕易賦義為‘盜’為‘賊’。而潮汕又恰好是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一個小區域,一塊長期處于‘中國’與‘重洋’拉鋸與互動之間的‘省尾國角’。如此一來,‘道’‘盜’之爭,‘道統’對‘盜統’的貶抑否定,與‘盜統’在實質上的生猛鮮活連綿不絕,乃至‘道統’與‘盜統’之間的互置、轉換、滲透、結合,就成為貫穿于潮汕歷史發展與社會意識的一條隱形的主線。”
馬陳兵在文末坦承,以前他總愛帶著自嘲與批判的語氣,說潮汕文化的一個特點是“有盜統,無道統”——“勇于行動,悶聲發財而弱于記述總結,當時轟轟烈烈,過后無跡可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認邊緣,習慣并擅長于在法律、制度的邊緣討生活,游走于‘道’與‘盜’間而缺乏自信,不得自解。”
后來,他意識到,在任何一個大國形成的歷史中,除去最核心的中心地帶,幾乎所有區域原來都曾是“化外”“敵國”,都在不同時期經歷一個被“化”的過程。原來被當作“盜統”的東西,經過“化”的過程匯并到“道統”中,如此,一種文化才能保有足夠的多元、鮮活和厚重。
馬陳兵在現場分享他對道統與“盜”統的理解。
在講座現場,馬陳兵進一步闡發對“道統”的理解。他特意在講座一開始用潮汕方言吟誦李煜的詞,因為潮汕方言保留了中原古音,這其實是另一個“道統”。潮汕人先祖從中原南遷,自兩晉的“衣冠南渡”至南宋,一路遷移,從福建進入潮汕地區。這里三面靠山,一面向海,經歷元、明、清的王朝變更,再之后戰亂紛起,但戰火波及時,天下基本已經定了,所以潮汕所經受的大規模破壞就很少,由此保留了中古以前的中原文化。
在馬陳兵看來,“這種中古以前的中原文化像一窖老酒,一直沒有打開“。中古文化于今世也屬異質,既屬道統,也為”盜“統。它是另一種當代性。
馬陳兵作品《收尾》。
“我物故我在”
按照馬陳兵的理解,潮汕文化的“盜”統來自兩個方面:空間上,它是海洋文化和大陸文化的一種碰撞;時間上,它保留了中古以前的文化。一層是外來的,一層是古代的,二者結合,“就不是一般的厲害”。
說到道統與“盜”統的結合,馬陳兵認為,潮汕方言中的“物”是一個典型代表。現代漢語里,“物”是名詞,指代事物;潮汕方言里,物”是動詞——搞你一下就是“物”,“物生物死”“物一杯”“物來物去”“物有物無”,等等,萬物皆可“物”。
“物”作為動詞,可以追溯到莊子那句“物物而不為物所物”。對潮汕人來說,“物”至今仍然是萬能動詞。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哲學家趙汀陽說“我做故我在”,換成潮汕人的說法,就是“我物故我在”。
馬陳兵作品《敬亭獨坐》。
比如,有個來自潮汕的快餐品牌叫“物只鹵鵝”,外地人不理解其涵義,其實就是“搞只鹵鵝”。“正是因為在道統和‘盜’統之間有‘物的哲學’和‘物的行為方法論’,所以形成了潮汕這個地方以‘物’為中心的一種生活方式。”周可這樣表示。
馬陳兵還提及,有些例子,說法可能是八卦的,但亦可視為文化的一種消息。比如,騰訊QQ的小企鵝上線,提示音是“叩叩”,潮汕人會聯想到被人請喝茶時,手指弓起在桌面上敲擊的聲音——騰訊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是潮陽人,其父跟馬陳兵一樣,是“陳”字輩的。再比如,傳說DeepSeek這個名字是其創始人梁文鋒的潮州籍太太想出來的——在潮汕人聽起來,它和“得失”高度相似。潮汕人的哲學就是,做事總是有得有失,不要總是計較得失,干就是了。
馬陳兵作品《梅華拳》。
潮汕作為“省尾國角”,反而保證了文化傳承,使道統與“盜統”得以保留。比如英歌舞,馬陳兵說,有了這樣的傳承,在潮汕,“英歌舞才能幾十個村寨、幾十個隊伍那樣拉出來”。
馬陳兵表示,其實自己小時候對英歌舞毫無好感——“我對一切儀式活動都沒有好感。”他記得那時是叫“扣英歌”,而不是“英歌舞”。“扣”,指一種舞蹈動作,表演者扣擊手上的雙槌;“英”,確切應該是哪個字,他說不清,但他懷疑并不是英雄的“英”;至于“歌”,跟竹竿的“竿”同音,指表演者手上的雙槌。
后來,“扣英歌”成了“英歌舞”,“歌”(竿)變成了歌舞的“歌”,再加上“舞”,就完全是兩碼事,已經變味了。在馬陳兵看來,扣英歌有著濃厚的宗族文化色彩。過去,村寨有宗族長老,以扣英歌的形式召集青壯年,對內就是道統,而對外就是械斗。它其實是一種偽裝,里子就是村寨的不安全感。
上了2025蛇年春晚的英歌舞。
“遠活者”的精神回歸
馬陳兵謙稱自己是“潮汕文化的產品”,稱不上“潮汕文化的研究者”。在他心目中,最有資格談論潮汕文化的人物,首先是前述的黃挺先生,其次是編纂《新潮汕字典》的張曉山先生、以東北人身份觀察潮汕文化的隗芾教授。
他被稱為“最不像潮汕人的潮汕人”,一來是因為他在三十多歲時脫離體制,之后遠離潮汕;二來是因為他像隗芾教授那樣,帶著一種有距離的眼光來看潮汕文化,“一定要跳出潮汕再來看潮汕,才能看出東西”。
回顧《潮汕往事·潮汕浪話》一書的創作歷程,馬陳兵稱,其實他還在家鄉時就動筆寫了——“當時看到韓少功的《馬橋詞典》,覺得我們潮汕的東西比它更豐富,他可以說是詞典,我們怎么不行呢?”但寫了一部分,覺得沒有什么靈感,他就擱下了。直到后來離開家鄉,輾轉于北京、武漢、重慶之時,在重慶嘉陵江邊李子壩的一間單身公寓,他才拾筆續寫。“我覺得任何一個寫作者對家鄉必須有一個交代。我走出去,很多時候也是為了證明潮汕這個地方有與眾不同的東西,所以我要交代。”
《潮汕往事·潮汕浪話》
馬陳兵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2-1
周可對潮汕人的認知是,他們一方面很愛家鄉,另一方面又勇于往外闖,有“在家是條蟲,出門過江龍”這種既自豪又自嘲的表達。馬陳兵的回應是,一個地方既然是“省尾國角”,是邊地或曰飛地,就意味著這里的人必須走出去,出去才有出路。
他說,隗芾教授經常打一個比方:北方文化或曰大陸文化中,北方省份的人,這一年被大水沖了、淹了,離鄉背井,第二年回來看到兩座石獅子,也就是自己的村的所在,就從這個地方重新開始,重新搭房子、種地;而潮汕這里是海洋文化,出海捕魚,這一網撒下去可能一條魚都沒有,那一網撒下去可能滿滿都是魚。這就是潮汕文化的特點,區別于大陸文化。
像饒宗頤先生,就是潮汕出來的大學者,典型的才子。“在我們潮汕,什么叫才子?二十個字——‘詩詞歌賦文,琴棋書畫拳,山醫命卜訟,××酒茶煙’,前十個字是道統,后十個字是‘盜’統。”
饒宗頤先生。
對于這十幾年的游歷,馬陳兵用“遠活”一詞來概括。他寫道:“十年來我遠遠活/越活越遠/去年一年就活出老遠//我現在已經遠得看不到我/有時想起找一爿瓦片大的我/也要走出很遠/實在折騰不起”。
前年,馬陳兵從景德鎮搬家到上海,雇了一輛卡車,裝上自己的家當。那次搬家,一個朋友說他“真的遠活了一把”,他才知道,原來貨車司機就把跑長途車叫作“遠活”。正如周可所說,走得越遠,回望故鄉,其實觸達得更深刻。
講座尾聲,馬陳兵抽出自己作品的復制件送給幸運觀眾。
嶺南文化新講第二十九講
在道統與盜統之間:另類而生猛的潮汕往事
南方傳媒
《隨筆》雜志、刀鋒時間、楠楓書院
媒體支持
廣東廣播電視臺現代教育頻道
主講嘉賓
馬陳兵,史學家、作家、藝術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對談嘉賓
周可,資深媒體人、《新周刊》前執行總編
· END ·
作者丨桃子醬
攝影丨Ratty
校對 | 遇見
左右滑動, 點擊海報 了解過往活動詳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