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連麥,有網友問博主大冰:普通人怎么賺到第一桶金?
大冰一聽,眉頭一緊,說了句很扎心的話:第一桶金,輪不到普通人賺。
隨后,他談起自己的經歷。
他90年代初參加工作,比同齡人都早,因為家里太窮,他再不賺錢就得喝西北風。
他從賣盒飯干起,后來去電視臺打雜,搬道具,幫攝影大哥抬設備。
凈干些別人挑剩下的臟活累活。
等慢慢有了些經驗,他就做起了主持人、制片人,算是端上了電視臺的鐵飯碗。
但就在生活穩定下來后,他又決定辭職,寫書、開店,在各種賽道上不斷摸索,到如今總算是出人頭地了。
大冰說,普通人出頭,就記住一個九字箴言——走暗道,進窄門,耕瘦田。
01
走暗道
看過一個帖子,發帖人@元子的經歷,令我感同身受。
和很多人一樣,她從老家去往大城市求學謀發展。
她本以為完成了地域遷徙,人生會上個臺階。
可臨近畢業時才發現,這世界的規則沒那么簡單。
當時,同宿舍的人,有的在父母幫襯下進了國企、拿到了編制;有人利用家里的資源,下海創業;還有人從大一開始就規劃好了保研或是出國的路子。
只有她,誰也靠不上,只能按部就班地投簡歷找工作。
然而,就業市場不容樂觀,她找了大半年也只競聘上了一份普通工作。
天底下沒那么多康莊大道讓普通人去走。
那些平坦的、光明的、能迅速成功的路,不但擁擠,還有門檻。就算擠破腦袋,一般人也拿不到通行證。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先找條暗道走走看。
先上路,在前行中調整姿勢,尋找機會。
我曾讀到過美國心靈導師露易絲的人生經歷。
從小,她的家里一貧如洗,高中沒畢業就輟學打工去了。
她做過售貨員、培訓機構的前臺,但兩份工作都只夠維持生計,沒什么前途可言。
偶然的一個機會,她接觸到了心理咨詢這個行業。
四五十年前,這個行業剛剛誕生,甚至稱不上一份正經工作。
但露易絲卻一頭扎進去,無數個深夜,她一本本啃著專業書,幾乎看遍了所有心理類的著述;白天有空就跑市場、做調研,推廣自己的心理治療理念。
在這個完全看不到未來的賽道上,一個人孤獨地走著,沒有伙伴,沒有老師。
但最終,她走通了這條暗道。
不僅考取了博士學位,還成為了美國最負盛名的心靈導師,將心靈療愈的事業推廣壯大。
露易絲的經歷,堪稱我們普通人逆天改命的模板。
當人生無路可走,我們不如試著自己踩出一條新路。
最開始,你的處境或許暗無天日,毫無希望,但只要不放棄,你就能走到柳暗花明處。
02
進窄門
前段時間,看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金一南的演講,非常觸動。
他說自己現在看上去很成功,但實際上并非天生好命。
一切的一切,都是他憑借“做難事”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
14歲他被分配到工廠當學徒,創下了連續干36小時的記錄;
20歲踏入軍營,當別人休息時,他就硬撐著精神學習考文憑;
32歲退伍后,他做了圖書管理員,同事們都混天熬日子,他卻一頭扎進書海博覽群書。
就這樣默默努力了11年,他最終抓住機會讓領導看見了自己的學識與能力。
46歲那年,他走出圖書館,登上講臺做教員。
之后上課、出書、演講,人生在蟄伏數十年后加速起飛。
有人問他:“干困難事就是自找苦吃,為什么要干困難事?”
金教授回答:
“為了克服平淡,平淡是磨滅理想的鈍刀,最殺滅人的志向。 像我們沒有起跑線優勢的,想有所作為,必須著力克服平淡,敢于把自己逼上墻角。”
正所謂,做難事必有所得,人生終究是沒有白吃的苦。
余華做客《我在島嶼讀書》時,也說過類似的話:
“人的一生要有所選擇,別人都搶的東西你不要去搶,你要認真地選一下,就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東西,人要懂得進窄門。”
命運的走向,就藏在這“寬窄”之中。
你選“寬門”,不愿為難自己,日子也過得輕松,卻慢慢泯然于眾;
你選“窄門”,逼自己去啃硬骨頭,等熬過最苦的日子就能嶄露頭角。
《令人心動的offer》中,女律師劉思遠,令我十分欽佩。
劉思遠是典型的小鎮做題家,靠著讀書一路拼殺進清華。
畢業后,為了在律所早日立足,她專挑難打的官司,難纏的客戶來應對。
風險較高的工作,別人避之不及,她卻當仁不讓地搶過來。
她不給自己留退路,倒逼自己去成長,憑本事解決一個個難題。
當熬走那些吃不了苦,扛不住壓力的人,劉思遠便在行業內站穩了腳跟。
所以說,咱們普通人要出頭,還得吃得苦中苦。
《百家講壇》上,王立群教授就曾提醒過大家:人在社會上打拼,有個起點問題。
起點高,生活會比較順,人也能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獲得別人沒有的成功。
但大部分人,是起點比較低的,就很有可能一輩子被埋沒。
而不想被埋沒,人就得在艱苦的磨礪中,拔高人生的起點。
去自討苦吃,去迎接風雨,去干別人害怕的、扛不住的事。
03
耕瘦田
商業教練古典說過這么一句話:“高手一旦找到目標,就專注耕耘,咬定青山不放松。”
哪怕是一塊貧瘠的瘦田,只要舍得出力氣,照樣能種出莊稼。
尤其是咱們普通人,做起事來就不要挑三揀四,這山看著那山高了。
要像麥苗一樣,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穩穩扎根,狠狠生長,搶不到肥田沃土的人,要學會耕瘦田。
遲早有一天,我們也能迎來人生的五谷豐登。
職場劇《沒有工作的一年》中,何雨和歐莎同是一家理財公司的銷售員。
何雨人脈廣,資源多,一出手就是幾十萬的大單。
而歐莎恰恰相反,是個無背景無資歷也無人提攜的職場小透明。
很長一段時間,歐莎只能在工作上“撿漏”,去對接一些散戶,或是何雨挑剩下的客戶。
有人嘲笑她是“業務上的拾荒者”,但歐莎卻并不在意,仍勤勤懇懇地服務著她的那群“小客戶”。
為他們每天推送理財信息,耐心解答各種問題。
哪怕客戶的本金很少,歐莎都會給出好幾種理財方案;就算客戶不簽單,歐莎照樣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
漸漸地,她手里有了一批很穩定的中小型客戶。
后來,投資行業整體下行,很多同事被裁,反而是歐莎成了業務骨干。
為什么呢?
因為習慣了種“肥田”的人,根本耕不了瘦田,他們吃不了那種苦。
歐莎那些被裁的同事,要么嫌小客戶麻煩,要么看不上小客戶的那點績效,反而一天天盼有大客戶光臨。
然而,大客戶們已經自身難保,怎么可能理會他們。
這種情況下,踏實肯干的歐莎自然就脫穎而出了。
大冰在勸大伙“耕瘦田”的時候,分析得很透徹:
他說,這天底下,沒那么多肥田留給普通人。
誰不喜歡輕輕松松就過上好日子,可這不現實;現實是,要想成事,你就得一步一步苦出來。
在別人眼不上的領域,在他們不屑一顧的賽道上,尋找機會,積累經驗。
靠自己的雙手,變貧瘠的瘦田為人生的沃土。
豆瓣上就有個熱門提問:普通人出頭,要付出什么?
有個回答很犀利:你必須豁出命去從底層殺出來。
走暗道,另辟蹊徑,熬過無人問津,熬過無助絕望;
進窄門,別再貪圖安逸,去迎接人生高難度的挑戰;
耕瘦田,在荒涼貧瘠的地方,用汗水澆灌出生活的果實。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認清事實,全力以赴,才是普通人的活路。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