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讀者朋友給我留言:“我中標了,今年45歲,堅持運動,排便規律,飲酒有些肥胖。今年第一次腸胃鏡,結腸癌切除了。無癥狀并不代表沒問題,有癥狀就說是形成了。早發現是最重要的?!?/p>
我也有一位朋友趙先生,今年也是45歲,是一家公司的技術人員,一項工作穩定,堅持每天鍛煉身體,大便一天一次,沒有任何異常,也沒有腫瘤家族史,是一家公司的技術人員,一項工作穩定,堅持每天鍛煉身體,大便一天一次,沒有任何異常,也沒有腫瘤家族史。
今年10月份的一次健康體檢中,偶然發現直腸有兩個約2cm大小的息肉,病理回報: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局灶粘膜內癌。
這著實讓趙先生很吃驚也很后怕,醫生說,目前已經癌變,如果再晚幾年發現,可能就已經是進展期了,預后非常不好,即便能夠手術切除,可能也保不住肛門了!而且動輒十幾萬、幾十萬的手術費用和化療費用,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但現在發現還不算晚,還可以在腸鏡下切除,費用只有兩三千元。
但趙先生很是迷惑不解:
不是說癌癥上身會有一些征兆嗎?我怎么一點感覺都沒有?
為什么腸癌悄無聲息?
95%的大腸癌是腺瘤性腸息肉演變而來的,一般來說大于2cm的息肉癌變幾率更大。
腸癌形成的時間有可能是5年,也可能是幾十年,高發年齡段是50歲以后。
1、早期和癌前階段:
在癌變之前的息肉狀態,和早期癌階段,由于體積較小,一般也不會造成出血,也不會阻擋糞便通過,所以大便形態、顏色都不會發生變化;也不會有影響不良、貧血等情況;
2、進展期階段
隨著瘤體不斷增大,會消耗更多的營養,可能會阻擋糞便通過,這時候可能會有出血,和大便的性狀改變;
由于腫瘤生長的刺激,患者可在短時間內出現無明顯誘因的大便次數增多,或者交替出現便秘和腹瀉的情況。部分患者以腹瀉為首發和主要癥狀,這類腹瀉一般會帶有粘液。還有人會有肛門重墜,排便不盡的感覺,尤其是青年患者。
有的還會引發大便形狀發生改變。比如,大便變細或者突然像水一樣。
隨著病情的繼續嚴重,腫瘤可能會與網膜、周圍組織浸潤黏結,形成腹部的包塊;
部分患者以定位不確切的持續隱痛為首發或突出癥狀,部分病人僅腹部不適或腹脹感。還有一些患者表現為典型的不完全性腸梗阻性腹痛,疼痛為陣發性絞痛,持續數分鐘,自覺有氣體竄過,接著有排氣,然后疼痛突然消失。
3、晚期階段
當結直腸癌腫瘤進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除了上述癥狀群會出現(不一定全部出現),還會有一下情況:
隨著腫塊的增大腸腔就會越來越狹窄。隨著進一步的發展腫瘤就有可能完全地堵塞腸腔,造成腸腔完全的阻塞,食物以及糞便等無法在腸道中正常的通過,造成腫瘤性的腸梗阻。
由于流體增大,消耗很多營養,流體破潰出血,會造成消瘦、貧血;
如果發生了轉移,常見的是肝轉移,會出現臨近臟器的癥狀。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呢不難明白,為何腸癌已經上身,還沒有任何癥狀了。
至于網上所傳的腸癌來臨時候的信號之類,不可信;
因為那大多數是進展期甚至中晚期的癥狀。
這時候再去亡羊補牢,往往回天乏術,勞而無功。
所以我們強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最好的預防就是在40歲以前做個腸鏡
盡管改善生活習慣可以預防腸息肉的產生,但任何預防手段都不是100%的。最好的預防手段就是在癌變之前做一次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是一個帶有高清攝像頭的柔軟管子,進入腸道后,可以非常直觀地觀察整個大腸,由于先進的放大和染色技術的運用,幾乎可以發現96%以上的微小息肉(直徑小于2mm),早期癌更是不在話下;
為什么非得是40歲以前呢?
因為50歲以后是高發年齡段,大多數腸癌在此時出現典型癥狀,也叫是進展期之后了;
我們能在40歲前,很可能還是一個息肉,最多屬于早癌,就像趙先生的這樣,可以完全根治,還不用開刀,內鏡下就能完成,甚至連住院都不需要。
潛心科普,不媚俗流
作者:胃與腸科普 圖片:視覺中國
編輯:老 杜 聯系:laodu-shaz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