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我國2.9億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西京學院商學院惠艷玲老師帶領團隊以“代際互助”為紐帶,用八年時光書寫了一份溫暖的養老答卷。自2016年起,“小候鳥管家”志愿服務項目通過大學生與銀發族的深度聯結,不僅為社區老人送去青春溫度,更走出一條“學生助老、老人育生”的雙向成長之路。
八年堅守:從"課堂作業”到"生命關懷”
故事始于一次社區調研。2016年,惠艷玲老師發現社區老人面臨“數字鴻溝”“就醫無人陪”等困境,而大學生群體正渴望社會實踐平臺。師生團隊走訪10余個社區,通過入戶調研百余位老人后,決定以“需求對接”為核心,開啟這場跨越代際的溫暖實驗。經過需求分析與方案論證,團隊整合資源,構建起“需求收集-服務匹配-質量監控"的閉環機制。
從此,服務從生活細節切入:每周上門幫老人采購藥品、整理家務,手把手教學微信支付、視頻電話;建立微信公眾號,定期向在外工作的子女發送老人生活照片;推出四大基礎服務模塊——陪聊、代購、助醫、智能機教學,學生按需“接單”。八年間,服務清單隨老人需求迭代升級,新增陪診就醫、智能設備教學等特色項目,累計服務了50余位老人。
雙向奔赴:當銀發智慧遇見青春創意
在服務中,老人與青年共同書寫著“雙向奔赴”的溫暖篇章。75歲的張奶奶在大學生指導下學會網購鮮花,在她的巧妙裝飾下,小屋溫馨而芬芳;行動不便的李爺爺每周最期待“理療日”,與志愿者一路說說笑笑成了他的幸福時光。而對學子而言,這更是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助老行動的生動課堂。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小魏說,“幫王阿姨開網店銷售手工鞋墊,這次實踐讓我把O2O商業模式真正落到了實處?!?/p>
八年間,200余名參與者全部完成志愿服務認證,超半數學生將項目經驗寫入求職簡歷,為職業生涯添上溫暖注腳。項目負責人指出,“這種‘以老育新’的模式實現了代際互動的雙贏——老人們獲得智能化時代的溫情守護,學生們在真實場景里錘煉本領。當銀發智慧遇見青春創意,養老實踐就既有傳統溫度又具時代感?!边@種打破代際隔閡的服務模式,正在構建出產教融合的獨特育人場景。
科技賦能:打造“指尖上的互助社區”
如今,“小候鳥管家”正插上數字翅膀。團隊開發微信小程序,實現服務“點單式”預約:家屬可在線選擇陪診、代購等服務,實時查看服務軌跡。更令人期待的是“老幼互助站”——項目組計劃在社區打造共享空間,老人教學生剪紙、書法,青年教老人用智能設備,讓代際互動突破傳統服務范疇。
八載春秋,西京學院的“小候鳥”們用3000余次上門服務、5000小時陪伴,編織出代際互助的溫情網絡?!梆B老不應是孤立的生命課題,而是兩代人共同成長的契機,”惠艷玲老師表示,當青年在助老中理解生命厚度,當老人在互動中觸摸時代脈搏,這種雙向賦能的養老模式,正為社會文明播撒新的種子。(尚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