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百花盛開之時,應邀參加漢濱區(qū)文化館組織的“探古跡·品鄉(xiāng)風·賞花?!毙⒘x新風調研采風活動,去張灘鎮(zhèn)深入探尋“孝義新風”吹開的那片新綠。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孝義文化一直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精髓所在。從敬養(yǎng)父母到生育后代,從推恩及人到忠孝兩全,我國的孝義文化構成了一個由個體到整體,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的多元文化體系?!墩撜Z·里仁》有云:“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可見,孝義不僅是對父母長輩的孝順與愛戴,更是是鄰里間乃至社會生活中應遵循的公序良俗和道德準則。作為有著深厚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家族祠堂,因其溯源有根,傳承有序,不僅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場所,也理應成為新時代探尋孝義文化脈絡的重要窗口。
緣于此,緊湊的采風行程中,我就特別關注位于汪嶺社區(qū)的汪氏宗祠。駐車眺望,桃李爭妍,春和景明,好一派安靜祥和的田園風光!沿著村道步行大約300米,就到達汪嶺小學,穿過汪嶺小學的操場和前廳,拾階而上,只見門樓高聳,氣勢雄壯,上書“汪氏宗祠”四個大字,整個宗祠坐北向南,保存完好,門旁有抱鼓石,高貴典雅,兩側對聯(lián)十分醒目:“唐封越國三千戶,祖籍江南第一家。”橫批:“光前裕后”。據(jù)史料記載,汪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晚期,距現(xiàn)在約有370余年歷史,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修建大殿。宗祠保持了傳統(tǒng)荊楚建筑風格,整體呈“凸”字形,雕梁畫棟、飛檐斗拱,祠堂正廳開闊,中有天井,正廳四根前檐柱粗大厚實,房檐斗拱設計精妙,鏤刻精細,曲梁與柱頭銜接處均有丁頭拱承托,拱眼如單幅云,盡顯王公祠堂之氣象。
汪氏宗祠正中,供奉有汪氏四十四世祖汪華公及其嫡子牌位,兩側壁上鐫刻有汪氏家訓和歷次修繕捐資記錄和整個修繕過程的存世資料,這不僅是對汪氏子孫的行為規(guī)范,更是對他們進行孝道教育的生動教材。據(jù)史料記載,汪氏先祖汪華原名汪世華,字國輔,號英發(fā)。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名華,今安徽績溪縣人。隋朝末年,朝綱不振,諸侯割據(jù),戰(zhàn)亂四起,群雄紛紛稱王稱帝。為保境安民,汪華公起兵統(tǒng)領了歙州、宣州、杭州、饒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吳國,擁為吳王,公積極推進仁政惠舉,促進了當?shù)馗髅褡逯g融合,使百姓安居樂業(yè),十年不見兵戈,一派平和景象,史稱“鎮(zhèn)靜地方,保境安民”。
武德元年,李淵廢隋建唐,盡顯強盛,且德政譽隆。汪華視唐帝為真命天子,為促華夏一統(tǒng),順應民意,于武德四年(621年)九月主動放棄王位,率土歸唐。唐高祖李淵下詔嘉獎其功,授予公歙州刺史之職,總管六州諸事務,封上柱國、越國公,食邑三千戶。貞觀二年,汪華公奉詔入京,授左衛(wèi)白渠府(今陜西)統(tǒng)軍事,參掌禁兵,居京師長安。貞觀十七年,改忠武將軍,行右積福府(今陜西)折沖都尉。太宗李世民征討遼東,特詔授九宮留守,執(zhí)掌禁軍、輔佐朝政。
汪氏先祖汪華不僅在政治上有所建樹,更是一位文韜武略、菩薩心腸的仁者。據(jù)記載,他不僅廣施仁政,更是為后世子孫樹立了孝義的榜樣。他雖身居高位,卻始終保持著對父母的孝敬之心,經常派人送去衣物、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并親自過問父母的生活起居。他的孝行不僅贏得了百姓的尊敬和愛戴,更為汪氏家族的孝道文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汪氏宗祠中,孝道文化不僅僅是一種口頭上的傳承,更是一種行動上的踐行。每當春秋二祀之期,汪氏子孫都會從四面八方趕來,齊聚祠堂,共同祭祀祖先。他們通過祭祀活動,表達對祖先的尊敬和緬懷之情,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了對孝道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受此影響,汪氏家族在歷史上涌現(xiàn)出了許多具有俠義精神的人物,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義”的深刻內涵。他們或是英勇善戰(zhàn)、保家衛(wèi)國的將領,或是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善人。在自然災害發(fā)生時,汪氏家族會組織族人捐款捐物,幫助受災百姓度過難關;在社會動蕩時期,汪氏家族會組織族人參與維護社會治安,保護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這些人物的義舉故事,在汪氏子孫中廣為流傳,激勵著他們不斷前行。
隨行的汪曉峰老師對我們說:汪氏宗祠見證了汪氏家族在戰(zhàn)亂中遷徙、在安康這片土地上的發(fā)展壯大,后人們通過祠堂,能夠追尋到先人的足跡,了解自己的血脈根源,從而增強對家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同時,宗祠和族譜中記錄的家訓、家規(guī)就是整個家族道德規(guī)范,其中蘊含著先輩們的智慧和對后代的期望。每年春節(jié)期間,汪氏家族成員會從各地趕回祠堂,參加祭祖儀式和團圓宴。大家歡聚一堂,交流情感,商議家族事務,家譜的修訂,還是祠堂的維修保護、家族產業(yè)的規(guī)劃,或是處理與其他宗族的糾紛,這些關乎家族整體利益的事務都需要在祠堂中匯聚全體族人的聲音,共同商議,達成共識,而且每年的祭祀活動,都會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者帶領大家重溫家訓家規(guī),將家族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道德準則傳遞給年輕人,激勵他們奮發(fā)向上?!?/p>
聽完汪老師的講述,我感慨良多。以前,我總覺得孝義只是個人意識層面的問題,從沒覺得載體的重要性,今天才深切體驗到:很多時候,孝義新風的形成和學校教育一樣,也需要適合的場所和平臺。如今,面對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家族形態(tài)和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但祠堂文化中所蘊含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依然對促進社會穩(wěn)定具有積極作用。一方面,祠堂作為村民身邊的活動中心,是傳承孝義文化最接地氣的平臺,其道德指引和精神支撐作用明顯,客觀上促進了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另一方面,經過修繕的祠堂也會吸引同族中人攜家?guī)Э谇皝韰⒂^,從而帶動當?shù)厝藲夂吐糜螛I(yè)的發(fā)展。這種將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旅游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讓更多人了解和認識了祠堂文化,也為當?shù)亟洕l(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這對當下在漢濱區(qū)推行的“孝義新風”建設和國家“鄉(xiāng)村振興”事業(yè),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孝義新風調研采風活動雖然短暫,但我看到了全社會,特別是文化部門對傳承和弘揚孝義文化的關注和重視,在我國人口逐漸走向老齡化的今天,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孝義文化,踐行孝行義舉,以微芒之光點亮大愛之塔,照亮孝義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