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海化隆縣2名家長因拒送孩子上學,被法院司法拘留15天。消息一出,網友拍手稱快:“這種不負責任的家長就該蹲局子!”(源自光明日報等媒體)
但另一件事卻讓網友感到憋屈,不少孩子被同學霸凌,霸凌者的家長袒護,甚至拒不賠償。如邯鄲一起霸凌案中,施暴者家長不僅拒絕賠償,還拉黑受害者家屬電話。
網友吵翻了天,同樣是家長不負責任,不送孩子上學被拘,霸凌拒賠的家長卻逍遙法外,學生霸凌不亮劍怎么治?處罰老師和學校管用嗎?
其實,義務教育法里有規定,家長如果不送詩齡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會受到懲處。但是,家庭教育促進法卻沒有家長失職失責的懲處措施。
2021年,人民網有一篇報道,提到《家庭教育促進法》一審稿中,確實有對不負責家長有罰款拘留等懲罰措施,但后續審議中被刪除,主要考慮是避免公權力對家庭的過度干預,本意是好的,結果讓該法沒有“長牙齒”,讓人唏噓不已。
直到今年3月,張大冬代表提出“霸凌者家長必須賠錢,不賠錢就進征信”建議,再次引發不少網友點贊,反映了網友對失職失責家長追責的強烈愿望。
盡管如此,當時也有網友不贊成,同樣是擔心公權力介入家庭。
事實上,就算霸凌者家長拒絕賠償,現有的法律體系一樣可以追責,這就是民法典的侵權賠償。孩子被同學霸凌,家長可以提出侵權賠償訴求,法律一樣可以追責。
現實中,為什么孩子被霸凌,家長追責這么難?
一是多數被霸凌學生家長不知道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追責,二是現有的追責體系,泛化學校的責任,導致家長誤認為校外發生的霸凌,也是學校的責任。而學校為了避免被追責,對校園霸凌披露和處理的態度不積極,甚至捂蓋子,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只要教育主管部門秉持客觀態度,分清主次,不將校外霸凌一概歸因到學校和老師身上,學校才有底氣放手處理學生霸凌事件,甚至支持被霸凌者家長,積極追責霸凌者家長,別的學校可能做不到,派出校方律師代理被霸凌家長追責,校方還是可以做到的。
教育從來不是單方面的責任,而是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編織的守護網。法律或許無法直接介入每個家庭的瑣碎,但社會輿論的監督、學校態度的轉變、以及家長自身責任意識的覺醒,都能成為修補這張網的針線。唯有當責任不再被推諉,當學校不被泛化追責,霸凌才不會被縱容,孩子們才能在陽光下自由生長。
懲戒與追責并非目的,而是喚醒責任的警鐘。無論是拒送孩子上學的家長被拘留,還是霸凌者家長被呼吁納入征信,這些聲音背后,是對“為人父母”這一身份最樸素的期待——守護孩子的成長,教會他們尊重與擔當。若家長能以身作則,學校不被泛化追責,能主動作為,社會能形成零容忍的共識,霸凌的土壤自會消弭于無形。
我們期待的那一天,或許并不遙遠。當每一個孩子被霸凌時,家長無需在維權路上踽踽獨行;當每一所學校面對霸凌時,都能挺直脊梁說“不”;當法律與道德的天平不再因“家庭隱私”而搖擺,霸凌者的家長終將明白:縱容惡行,就是親手在孩子心中埋下暴力的種子。而守護正義,才是對下一代最深沉的愛。
最后問一句:如果你家孩子被霸凌,對方家長耍賴,你敢告到他傾家蕩產嗎?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