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王麗杰 制作、剪輯:李佳為、張之涵)
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在今年全國兩會明確的目標下,民航業正以“智慧”為引擎、以“開放”為航道、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奮力譜寫加快交通強國建設民航篇章。
運輸總周轉量同比增長超17%,國際客運航班增至每周6400班,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劍指萬億元……一系列亮眼數據背后,是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技術深度融入民航全鏈條的革新實踐,也是“空中絲路”與“低空走廊”交織的開放新格局。從“刷臉通行”的智慧機場到72小時鮮品直達的“松茸航線”,從“空中快遞員”上崗到低空經濟“下鄉”,民航業正以創新之力撬動經濟新動能,以安全之基護航新興產業崛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提振消費
人流、物流、信息流注入發展動力
政府工作報告:
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全國民航工作會議:
服務提消費擴內需,推動運輸生產穩健平衡增長
2024年,我國經濟發展“穩”的態勢鞏固延續,“進”的步伐堅實有力。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34.9萬億元,同比增長5%。作為經濟發展“晴雨表”的民航業同步躍升,全年完成運輸總周轉量1485.2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達7.3億人次,貨郵運輸量突破898.2萬噸,3項指標同比增幅均超17%。
民航高質量發展與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相伴前行。伴隨2025年國內生產總值5%的增長目標,民航預計完成運輸總周轉量1610億噸公里、旅客運輸量7.8億人次、貨郵運輸量950萬噸,同比增長將均超過5%。
如此增速,是旅客航空出行需求的不斷增長,是航空物流從“港到港”到“門到門”的升級,更是新技術、新業態、新場景賦能提消費、擴內需的結果。
在廈門啟用空管領域新技術——點融合飛行程序創新飛機進場“排隊”模式,減少了“空中堵車”;成都雙流機場1號航站樓新一代智能安檢線利用身份證與人臉識別技術,將旅客通行時間從傳統的45秒縮短至10秒;坐在國產大飛機C919上,連Wi-Fi打游戲、看電影、聽音樂,旅客的空中消費場景持續拓展……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在智慧民航建設中,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各項技術正滲透進旅客出行的各個環節,讓更多旅客愿意為每一次安全、便捷的乘機出行“買單”。
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中,航空貨運的高效性和時效性對于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至關重要。威海大水泊機場7×24小時通關保障與特殊貨物“一企一檔”聯動,保障跨境電商貨品當天發運、當天到達;“松茸航線”通過全貨機直航與多式聯運,實現72小時云貴高原至東亞餐桌的鮮品直達;舟山漁場創新“無人機+冷鏈”模式,將深海大黃魚運輸時間壓縮至15分鐘。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通過空空中轉、前置貨站等,民航正推動貨運保障模式創新,提升貨運保障效率。
隨著智慧民航建設深入推進,數據正與人、物一起高效流動,驅動民航業質效雙升。西南空管局網絡公司依托自研的數字底座、數據平臺,結合民航典型應用場景,打造出空管航班運行動態、空管航班畫像兩款數據產品;BIM(建筑信息模型)協同管理平臺上1500萬平方米的“數字孿生”虛擬機場整合了西安機場三期工程建設的各類信息,在優化總體工期的同時,為機場運營留下了寶貴的數據資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民航局已構建起以“1+3+4+N”為總體框架的智慧民航建設數據管理政策標準體系,不僅帶動了數據在民航的高效共享與流動,也為民航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對外開放
航空樞紐暢通“雙循環”關鍵節點
政府工作報告: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全國民航工作會議:
建設空中絲路,服務對外開放
同26個國家實現全面免簽,先后對38個國家單方面免簽,對54個國家實行過境免簽……國家移民管理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國家移民管理局累計簽發口岸簽證147.6萬證次,同比增長87.3%,為7.2萬人次提供就近辦理簽證延期換發補發便利,過境免簽政策適用人數同比上升113.5%。
免簽國家范圍的不斷擴大、入境政策的持續優化,有效破除了國際旅客流動的壁壘,為民航業帶來了新的市場機遇。2024年,免簽入境的外國人達2011.5萬人次,同比上升112.3%。面對這一利好,民航業積極打造國際中轉市場,吸引更多國際旅客在我國航空樞紐中轉,不僅增加了航空客運量,還促進了旅游、餐飲、購物等產業發展,進一步提升了我國航空運輸業的國際影響力和綜合效益。
智慧化升級成為政策落地的關鍵支撐。在北京大興機場,“One ID”全流程刷臉通行系統從值機、安檢到登機全程無須出示證件,過境免簽旅客僅憑人臉識別就能通關;在上海浦東機場,“無感過境”系統整合了海關、邊檢、安檢數據,過境免簽旅客預申報行程后可走專用通道快速通行;廣州白云機場的“智慧中轉大腦”平臺實時監控國際中轉客流量、預測高峰時段并動態調整邊檢窗口和地勤人員,最大限度保障旅客無憂中轉……
北京、上海、廣州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門戶。2024年,北京首都機場、上海浦東機場、廣州白云機場國際客運定期航班通航點分別達到88個、90個和72個,正建成通達全國、輻射“一圈”、連通洲際、連接國內航空運輸網絡與國際航空運輸通道的核心鏈接節點。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航空樞紐越來越成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節點,戰略價值凸顯。
目前,民航正系統謀劃提升“3+7+N”國際航空樞紐體系綜合保障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民航局聯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關于推進國際航空樞紐建設的指導意見》,從功能定位、規劃建設、協同運行、運輸服務等方面細化樞紐功能定位,在提升民航業發展品質的同時,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
2024年,我國國際客運航班增至每周6400班,國際貨郵運輸量同比增長29.3%,新增“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航點19個。2025年,民航將重點推進空中絲綢之路建設,科學布局國際航線網絡,加快“一圈六廊五通道”建設等,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共建“一帶一路”添磚加瓦。
科技創新
產業融合發展推動數智化轉型
政府工作報告: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全國民航工作會議:
加快推進數智化綠色化轉型,塑造行業未來競爭新優勢
“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人工智能+”行動連續兩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一年來,人工智能(AI)熱度居高不下,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全球“出圈”成為“國產之光”,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在春晚扭秧歌、轉手絹“舞”出中國科技新高度。
隨著人工智能多場景應用在各行各業加速落地,民航業也在“人工智能+”的路上進階升級。
當旅客在機場通過虹膜識別10秒通關,當飛行器依靠人工智能預測避開湍流,當低空無人機物流網絡覆蓋偏遠山區——在這些場景中,人工智能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推動民航業加快推進數智化轉型的戰略支點,帶動全產業鏈向“智能體”生態演進。
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迭代,正全面賦能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機場、智慧監管。在新技術的助力下,民航服務的個性化、運營的高效化、管理的智能化和監管的精準化正不斷提高旅客滿意度和行業整體效益。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在智慧民航建設過程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正融合發展。以5G AeroMACS(航空5G機場場面寬帶移動通信系統)為例,其將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應用于AeroMACS民航專用網絡,飛機駕駛艙、塔臺、場面車輛及航空公司、機場運行控制部門均可以準確、及時、快速地共享機場高精度數字地圖,停機位占用情況,車輛實時位置等信息,實現“機—車—場道—設施”協同運行。
為實現“出行一張臉、物流一張單、通關一次檢、運行一張網、監管一平臺”的目標,民航正努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朝著數字感知、數據決策、精益管理、精心服務的方向邁進。
推動民航綠色化轉型,也是塑造行業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方向。通過啟動可持續航空燃料應用試點、持續推進機場運行電動化,2024年,運輸機隊噸公里碳排放約0.854公斤,同比下降7.1%。
從“被拋棄”到“香餑餑”,可持續航空燃料的潛力正在應用試點中被逐步挖掘;從“耗電大戶”到“節能大戶”,防眩光分布式電站為機場光伏產業帶來了新的選擇……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2025年,民航將立足可持續航空燃料、航空碳市場、運行效率提高等戰略性脫碳工作,持續向綠而行。
低空經濟
遵循規律推進低空經濟安全有序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推動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全國民航工作會議:
立足自身職責,大力推進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發展
2024年,新增通航企業145家、通用機場26個,頒發無人駕駛航空器型號合格證6個、新增實名登記無人機110.3萬架,無人機運營單位總數超過2萬家,累計完成無人機飛行2666萬小時。數據穩步增長背后,是“安全”“健康”為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發展奠定的基調。
在低空經濟發展熱潮下,各地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技術創新不斷涌現,市場需求不斷增加。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全國30個省(區、市)、近220個地(市、州)將低空經濟相關內容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在浙江,低空經濟“下鄉”戰略率先布局,《浙江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提出將在2025年底建成200個鄉村無人機起降樞紐,開通30條農資運輸專用航線,農業植保無人機保有量突破1.2萬臺;在吉林,“紫東長空”低空大模型將多模態感知、智能預測、實時決策等能力應用于低空經濟的核心場景,以數據建設為“土壤”,構建低空高質量數據集;在山東,“空中快遞員”上崗僅用10分鐘便實現了18公里航程的陸島物資雙向運輸,無人機物流助力海島低空物流邁向商業化規模運營。
作為橫跨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綜合性經濟形態,低空經濟發展在提供新動能、新機遇的同時,更是一項復雜且艱巨的系統任務。現有的管理理念、法規體系、服務保障體系、監管技術手段等與低空經濟發展需求特別是安全發展的要求還不適應,存在著頂層設計不足、要素投入不夠、創新能力不強、治理水平不高、市場活力有待激發等問題。
空域協同、生產制造、科技創新、基礎設施、應用場景、綜合服務、保障措施……低空經濟發展涉及環節眾多,如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釋放低空經濟發展潛力?全國民航工作會議給出了答案。
今后,民航將發揮專業優勢,聚焦低空經濟典型應用場景,在推動傳統通用航空轉型升級的同時創新發展新興無人機產業,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釋放低空經濟發展的潛力。在這一過程中,民航局將構建多方協同管理機制,推進全流程監管,優化通航安全監管體系;推進空天地一體化監視網絡建設,完善基礎設施標準。
據預測,到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元。未來,“高空航班+低空穿梭”的繁忙景象將為新時代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中國民航報 記者張人尹)
(本文刊載于中國民航報2025年3月19日5版)
《智慧民航》導刊每周三
與廣大讀者見面
讓我們一起
聚焦智慧民航建設熱點
擘畫全新未來
期待您的來稿!
投稿郵箱:icanews@163.com
編輯|李季威
校對|張 彤
審核|程 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