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將同時發布六大平臺
凡發表于大河文學的作品,將自動同步發布于騰訊新聞、騰訊快報、網易新聞、360圖書館、一點資訊、頂端新聞等六大媒體平臺,被多渠道傳播。閱讀量較高的文章還將發布于人氣火爆的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新聞、簡書等大河文學融媒體矩陣平臺。需轉載原創文章的可申請授權(編輯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學投稿郵箱:dahewenxue@126.com
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沁水縣鄭村鎮湘峪村,地處沁水、澤州、陽城三縣交界處,是一座明代城堡。久聞此地建筑優美,歷史厚重,故而于2024年2月17日,駕車一赴,以窺真容。
順高速而行,高山峻嶺,峽谷隧道,一一穿越,至一山腳下,見一座俊美的城堡赫然映入眼簾,我已知到達目的地了。停好車后購票,遠遠望去,城堡的墻上有一排排的洞,眾多的洞讓人整體看來確實如蜂窩一般,來之前曾了解到湘峪古堡也叫“蜂窩城”,今天看來此言不虛。
城堡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建筑依次升高。資料記載,此堡東西長度280米,南北寬150米,我們在此座城堡面前就顯得很渺小了。購票后開始向正門進發,此堡面前是一條護城河,據載此河寬度40米,河上一座拱橋,我們需要通過拱橋方可進入正門。到達正門腳下,抬頭望去,拱形門上面是一塊青石匾額嵌入在墻內,上書“熏宸”二字,宸在過去指為北極星,常借指帝王所居之地。至于出現在這里,我看有資料解釋,說是皇帝到過并且居住過的地方,所以也可用宸。再向上看,高處兩側各掛兩排燈籠,燈籠再向外是對聯,上書“喜迎四海貴賓客,相遇古堡過大年”,節日氣氛濃郁。再向上望去,過紅色綢帶,一個雙重檐歇山式建筑立于此城門上方,十分氣派。
穿過城門便進入甕城,此甕城空間不大,我目測不過20平方米,如果有部分敵人突破城門,進入狹小的甕城,將面臨四面弓箭手的攻擊,難以存活。常言甕中捉鱉,甕城恐怕就是對“甕”的深意最大擴展了吧!甕城西側有一偏門,拾階而上,便到達城墻上面,這是一片開闊的地帶,在城墻旁向遠望去,視線開闊里了很多。城墻上面有鐵質人形塑像,明代士兵模樣,有鐵質火炮兩門,火炮上面書寫“大明崇禎七年造”。
然后我們便開始進入湘峪古堡著名的“兵洞連城”區域。從東側一門進入,沿著木質樓梯向下,至一磚砌洞口,開始進入,發覺一條長長的通道,穿越一個個的拱形門,門的高度大概2米左右,一直往西走,才知道,這其實是一個個房間,連了起來,每個房間南面也有個拱形門,站在門旁,居高臨下,對外面的情況看得也很清楚。這一個一個的門,就是我們剛來時,從外面看到的洞,其實是士兵做觀察與防御用的兵房窗口,不過是隱藏于城墻中部而已。可以遙想一下,當年這一個個洞口怕是站滿了弓箭手,隨時準備應敵,很是威武。在整個通道行走中,會發現,這條通道里面,有放火把的地方,有用磚頭壘砌的床,也有水井,雖然已經被封住了,還有鐵鈴,加上剛才下樓梯時旁邊的平臺那里放著的刀槍劍戟,可謂是裝備齊全,可見這個防御體系是比較完備的。
行至西端,便有青石臺階漸次上升,我們順著臺階一步步向上,行走中,發現每隔約兩米左右有一圓形洞口,我想這應該是用作瞭望觀察敵情的。后來我回看照片之時,發覺這個圓形的洞口,從城堡外面來看,這個洞口是六邊形的,可以想見當時修建這個城墻的人也是下了功夫的,同一洞口,內外花型不一,也是別出心裁了。
繼續向上走,便到達西端的角樓了,站在角樓上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如果有敵人從西攻擊,西角樓便會很快發現隨時傳遞信息。出西角樓繼續北行便是西城墻,臺階漸次升高,在城墻上向東望去,可看清楚處于城堡中的許多宅子,防御齊備的城墻四面合圍,很好地保護了堡內的百姓。在城墻上面,我發現每隔一段距離便會有一個排水槽,用來排水,可見人家建設時對排水方面考慮的還是很周到的。另外,每隔一段距離,在墻上會鐵環,均是上下兩個,成一條直線,我想這恐怕就是用來插旗的地方了吧,以前看電視劇對城墻上面插的眾多旗幟,我一直疑惑,這是采取什么方式固定旗幟呢?今天看了后方得其意。
然后下樓,便開始走馬觀花地依次參觀堡內的眾多民宅。各個民宅內陳列的東西各有不同,只是對一些印象較深的事物留下點記憶。在其中一個名為邀月樓的門前,我看到門兩旁的對聯感覺寫得挺好:“書藏應滿三千卷,人品當居第一流。”觀看對聯,可看出這家人對讀書與做人的態度,值得我輩學習。
眾多的宅子中,最令我驚訝的便是古人的床,那床造得雕工巧妙,圖案精美,其設計構造之巧,用工之細,令人贊嘆。現在我們的床款型眾多,但是與古人相比,還是不在一個檔次上。除了床以外,其余的是一些家具及陳設,有書桌、博古架、椅子、墻上掛的木質版畫,還有古琴等,看得出來這是文人雅士的居所,陳設擺放一如現代家裝,只是所用物件不同了而已。
所覽民居眾多,能記住的大概就是一些比較典型的物件了。當見到一個圣旨盒的物件的時候,還是令我比較吃驚的。習慣中的圣旨都是來源于影視,只是知道,那個圣旨的模樣都是有卷軸的綢緞所做的那種,但是當我見到這個盒子的時候方才明白,人家的圣旨沒有那么簡單,是準備有裝圣旨的方盒子的。我目測此盒子的長度約50厘米,高度約40厘米,寬度約25厘米,正面雕刻雙龍戲珠圖樣,不過是珠子換成了“圣旨盒”三個字,龍頭突出盒身,算是高浮雕的加強版了,只能說皇家的東西都是有講究的。
繼續游覽中,見到了戒尺,這是教育用具,大家都曉得,但是古人的戒尺實物究竟是什么樣的,我是第一次見。目測展柜里面的戒尺長度約有1.5米左右,寬度有4厘米。戒尺作為教育懲戒工具,已經兩千多年了,原在我的直覺中,認為戒尺的大小應該也就三、五十厘米而已,今天見到如此大的戒尺,讓我在想,古堡中的教育是不是非常嚴厲?如此長度的戒尺在實際懲戒中,處罰的力度應該不小。在當今社會,戒尺退出歷史舞臺,教育者只憑說教,對學生喪失懲戒權,恐怕對部分頑劣學生的教育無法達到一定的效果。畢竟戒尺使用了兩千多年,說明歷代的教育者,知道教育工作需要一定的懲戒權。
另外一個工具是威武棒,這個東西影視劇里常見,縣太爺審理案件中兩旁的衙役手持一根木棍,就是威武棒,不過今天見的這個威武棒是通體黑色的,只是作為儀仗用,打人的那種和這還不是一種,不過到底是見到相關的實物了。曾讀過《封神演義》,書中常講紂王處罰人,經常使用金瓜擊頂,受刑者被擊頂后,腦漿開裂,十分殘忍。一時不知金瓜為何物,后經過查閱,方知道其實際是一種瓜形銅錘,實物是沒有見過的。不過巧得很,在一處宅子的展覽臺里,我便見到了實物——金瓜,觀其長度約有1.5米左右,一根圓形木棍頂部有一瓜形物件套在其上,不過下面介紹說是儀仗用,如果是執行用的金瓜,恐怕就是銅鐵之類打造的。
在古代科舉制度作為選拔人才的方式,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那么當時的學生的試卷是什么樣的,一直是我心中疑惑,今天也有幸見到。在一個展覽臺里,便擺放著一份保存完好的試卷,我看了這份試卷,長度約1.3米左右,寬度約在0.5米,中部約0.35米是答題區,上下兩條紅線用來約束字體范圍。古人答題嘛,其實主要是考你的文章寫作能力,這份試卷仔細觀看,令人驚嘆!不說內容,單說人家的字,是用楷書,寫得是工工整整,上下垂直,左右平行,如同印刷體一般。再說內容,人家洋洋灑灑寫了如此多的字,可見讀書是下了大功夫,不然早就語盡詞窮了,觀其右側上方寫著第二甲第二十八名,殿試舉人臣李熙文。這讓我們想想人家這還是二甲二十八名,就已經這么高的水平了,那一甲的學生答出的試卷,該是有多高才行。古人讀書治學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讀書考試求取功名是古代讀書人改變人生命運的一種方式,不過這讀書要想讀出成績來,那頭懸梁錐刺股,挑燈夜戰等努力恐怕是少不了的,古人也是數十年如一日,方能在最后通過層層選拔后脫穎而出。不過名額畢竟是有限的,名落孫山者,也大有人在。于是乎,科場夾帶、徇私舞弊之事,古來不絕。在一處展柜里,便放著兩個夾帶,由于字體過小,這兩個夾帶上面均放了一個放大鏡,我觀其中一個夾帶,不過就是2寸照片大小,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字,而且是一本小冊子,可以翻看,可見應試者為求取功名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其實還有一個疑問,也一直讓我疑惑,古人是如何閱卷的,畢竟功名的誘惑太大,如何防止作弊也是考驗著歷代教育主管部門。通過其中一處對古代閱卷制度的介紹我才明白,原來古人的考試流程是這樣的:鎖院——彌封——謄錄——校對——閱卷——填榜。也好理解,參加考試的考生進到考場后,就會把考場鎖上,直到考試結束,交卷后把試卷封起來,然后有個謄錄,意思是謄寫,不過為什么這樣做,讓人疑惑。看了旁邊的一處介紹,方才明白,原來考生的答題卷都是用毛筆作答,這稱之為墨卷。這就會產生一個問題,每個人的書寫習慣不同,寫出來的字體也是不一樣的,萬一哪個考生和考官認識,考官一看書法,萬一是這位考生的,豈不是有作弊的機會。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就會有人專門負責將考生的試卷再抄寫一遍,就是謄錄,每個考生的都會被謄錄,然后閱卷老師看到的就是謄錄的試卷,就杜絕了作弊的可能行。而謄錄的試卷用紅色的筆進行謄寫,就叫做朱卷。下一步就是校對,然后閱卷,最后發榜,一系列的流程。從謄錄試卷這點來看,古人也是發揮了自己的智慧,為考試公平做了貢獻。
還有一處展臺里面,我看到旁邊介紹寫著懿旨,我一時來了興趣。因為懿旨的數量是少于圣旨的,懿旨在過去指皇太后或者皇后的詔令或指令。在影視里見的最多的恐怕就是慈禧太后的懿旨了,那比皇帝的圣旨都管用。我仔細看來,觀之約有50厘米寬,60厘米長,內容分為兩部分,一個約占20厘米,另一個約占40厘米,分別都有各自的花邊,所不同的是20厘米寬的那個內容花邊是兩邊龍紋,天為珠子,地為大海,整體還是一個雙龍戲珠。觀其內容上有:“光緒三十三年八月*十二日,上諭朕欽奉慈禧端佑……皇太后懿旨宣布憲政……速定期限之遠近朝廷*懷憲政……旨先設資政院以立議院基礎……早日成立憲政可期實行有厚望焉欽此”,原來是當時光緒年間準備設立憲政之事,這個懿旨實物說明當時清政府在形勢所逼之下,確實開始有改革的想法了。而另一側的內容其實是個文憑內容,上面寫著:“發給文憑事案……學科,憲法綱要,法學通用,現行法制大意,咨議章程……”下面有著各個學科的分數,其實就是畢業證書,一部分是懿旨內容,一部分是學生的情況及學習成績,算是中國學生早期畢業證書的雛形。
除了那些實物外,還有個典型的建筑就是雙插花院,又稱探花院。中間是三層樓高,兩邊是四層,如同一個“凹”字,據資料介紹說是迄今所見具有濃郁西式建筑風格的明代建筑。說實話,這個還真的不一樣,觀遍古堡所有的建筑,此種建筑風格,只此一家。古代的探花所戴的帽子兩側就是插有花狀飾品,的確很像。
看資料介紹湘峪古堡是明代后期戶部尚書孫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孫鼎相兄弟的故里。古堡建于明萬歷42年(公元1614年),竣工于1634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總占地3.25公頃。如此規模龐大的建筑群,耗時20年才建成,可以說耗費了巨大的心血。其家族多有走向仕途之人,當時孫居相、孫可相、孫鼎相兄弟三人同朝為官,實屬罕見。其中一段資料介紹其家族從五世到十二世,共考取進士3人,舉人10人,秀才59人,共72人,一門之中,乃載多賢。可見這個家族家風很好,出了不少人才。那么他們家族興亡發達的秘密是什么?伴著疑惑我來到一處宅院,這個院子被改造成了家風館。我在家族誡語一欄看到這樣一句話:不妒人有,不欺人無,與人為善,遇事無爭。多好的家風,不攀比,不爭風,不欺負人,與鄰居友好相處,這是值得后人學習的,有這樣的家族信條,怎么能不興旺呢?而且孫氏家族家法甚嚴,在堡內有一處秘密的地方,便是水牢,據說如有子孫不好好讀書,或者犯了錯誤,嚴重的就會罰去蹲水牢。可見家風嚴謹,才有了后輩子孫才俊輩出。
在湘峪古堡西側有東岳廟,東岳廟的建筑年代比湘峪古堡早了100多年。廟宇一般都是供奉神靈的地方,這倒沒什么稀奇,唯獨見到其中一個叫高禖殿的廟宇時,比較令我驚訝,第一次見到,因為這個名字和中國民間傳統祭祀的殿宇名字不同,仔細看了介紹方知,此殿祭祀周文王及其夫人,因為在其他地方的廟宇內供奉周文王的常會叫廣生殿。我后查閱資料,高禖也叫郊禖,因供奉于郊外而有此稱謂,禖同媒字,古人多記載高禖神叫做句芒,東方之神,曾幫助夏禹征服四方,使得民不饑餓,國家充實,屬于掌管婚姻與生育的神。
我又看了西門,如同南門一樣,西門上方墻內鑲嵌一青石匾額,名為“來奕”,奕有美麗、高大之意,我想可能是希望美麗來到之意。至東門上方匾額是“迎暉”,這個倒能理解,日從東方而出,光芒首先出現,東門自然是迎接光輝的地方。三個城門的匾額就可看出來,堡內多有文人雅士,書香門第。而對于湘峪村來講,聽聞原來是叫做相谷,因前面有水,后面有山,古人改名為湘峪,有一定的道理。
經過一天的游覽,所得頗多,我常在想古人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有一定道理的,書本上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許多東西,但是它無法包羅萬象,有些知識,還是需要我們到實地進行查看,才能真正見識或者了解到。人生有限,知識無邊,愿用這有限的生命去認識這大千世界,來豐富我們的生命。
作者簡介
張天宇,濟源市作家協會會員,愛好旅游、讀書,閑暇之時喜歡寫作,曾有作品發表于《濟源晨報》《濟源文學》《大河文學》《精神文明報》《中國有色金屬報》等 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