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將同時發布六大平臺
凡發表于大河文學的作品,將自動同步發布于騰訊新聞、騰訊快報、網易新聞、360圖書館、一點資訊、頂端新聞等六大媒體平臺,被多渠道傳播。閱讀量較高的文章還將發布于人氣火爆的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新聞、簡書等大河文學融媒體矩陣平臺。需轉載原創文章的可申請授權(編輯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學投稿郵箱:dahewenxue@126.com
第三回 老子騎牛參玄牝,尹喜函關截紫氣
在那仿若太古之初、時間長河緩緩流淌的華夏歲月里,王屋山宛如一位自鴻蒙混沌中拔地而起的不朽巨人,又似一條蟄伏于大地的雄偉巨龍,以其磅礴且連綿不絕的山勢,橫亙天地,直插浩渺云霄。它周身縈繞著如夢似幻、如煙如縷的神秘氣息,仿佛是天地初創時遺落的神秘符文,等待著被世人解讀 。
山風恰似靈動俏皮的樂師,輕盈拂過,剎那間,漫山遍野的蒼松翠柏便奏響雄渾激昂的生命樂章。那陣陣松濤,宛如歷史老人低沉的呢喃,又似歲月長河奔騰的回響,裹挾著數千年的厚重底蘊,悠悠訴說著往昔的滄桑變遷與古老得近乎神話的傳說,將這片土地上曾經發生的風云變幻,一一道來。
這一日,一位道骨仙風的老者騎著一頭健壯的青牛,沿著王屋山那羊腸般九曲十八彎的山路,緩緩朝著天壇峰前行。這位老者便是李耳,后世尊稱為老子。他面容清癯消瘦,歲月的刻刀在他臉上鐫刻下深深淺淺、縱橫交錯的皺紋,這些皺紋恰似山川的脈絡紋理,又仿若古老樹皮的褶皺,記錄著悠悠時光的痕跡。顴骨微微隆起,好似山巔突兀聳立的嶙峋巨石,彰顯著歷經無數風雨洗禮的堅毅與滄桑 。下巴上一綹銀白如雪的胡須,在山風溫柔的輕撫下肆意舞動,每一根都像是一段塵封往事的忠實記錄者,默默訴說著他漫長人生旅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
他的雙眼深邃寧靜,仿若一泓深不見底的幽潭,眼皮微微下垂,藏在眼眸深處的目光,卻好似能夠穿透重重迷霧的銳利鷹眼,又像可以勘破一切虛妄的智慧之劍,一眼便能看穿世間萬物的表象,直抵其本質核心。一襲洗得有些發白、近乎素凈的長袍,在山風的輕拂下微微飄動,衣角獵獵作響,恰似一面飄揚在歷史長河中的古老旗幟,又仿佛要掙脫塵世的束縛,與這廣袤無垠的天地自然融為一體,不分彼此。寬大的袖口隨著手臂的擺動輕輕晃動,露出他青筋微微凸起卻骨節分明的手腕,恰似飽經歲月滄桑、歷經風雨洗禮的古樹根系,雖滿是歲月的斑駁痕跡,卻依舊堅韌有力、充滿生機。
老子騎著青牛,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徐徐而上。山路崎嶇坎坷,腳下的石塊或尖銳如鋒芒畢露的刀刃,或圓滑似精心打磨的珍珠,青牛的蹄子踏在上面,發出沉悶而富有節奏的“噠噠”聲,仿佛是大地深處傳來的古老心跳,又像是在為老子的問道之旅敲響深沉的戰鼓,助威前行。
兩旁怪石嶙峋,形態各異,有的狀如張牙舞爪、威風凜凜的猛獸,仿佛下一秒便要從沉睡中蘇醒,擇人而噬;有的形似衣袂飄飄、仙風道骨的仙人,好似正準備腳踏祥云,飛升而去,令人心生向往。石縫間,無數奇花異草肆意綻放,它們是大地饋贈的精靈。花瓣色彩斑斕,或呈夢幻般的淡紫,恰似天邊被夕陽暈染的絢麗云霞;或現熱烈似火的嫣紅,猶如熊熊燃燒、永不熄滅的青春火焰,每一片都鮮嫩欲滴,仿佛是用清晨最純凈的露珠和陽光最熾熱的精華精心孕育而成。它們散發著陣陣馥郁迷人的清香,這香氣宛如無形卻堅韌的絲線,牽引著五彩斑斕的蝴蝶在花叢間翩翩起舞,它們是花與風的使者。偶爾有一兩只大膽的蝴蝶,輕輕落在老子的肩頭,短暫停留后又振翅飛去,像是在與老子私語著山林間最隱秘的故事,分享著自然的秘密與美好。
老子一路行來,時而勒住韁繩,駐足凝視遠方連綿起伏、層巒疊嶂的山巒,他的眉頭微微皺起,仿佛山間聚攏的團團云霧,目光中透露出深深思索的神情,仿佛是一位造詣高深的畫家,在山川的走勢中尋找最美的構圖;又似一位睿智的哲學家,在自然的紋理中探尋宇宙的奧秘。時而微微頷首,像是在與天地自然促膝長談,傾心交流,又似在心中默默感悟著什么,臉上浮現出一絲若有若無、神秘而又滿足的笑意,那是領悟到道之真諦后的欣然與自得,恰似春日暖陽溫柔灑在平靜湖面,泛起層層金色的喜悅漣漪。
行至天壇峰巔,極目遠眺,眼前之景仿若夢幻綺麗的仙境畫卷。腳下云海翻騰洶涌,如無邊無際、波濤滾滾的白色海洋,峰巒在云霧中若隱若現,有的只露出一個尖尖的山頂,宛如大海中孤獨矗立、遺世獨立的孤島,承載著歲月的滄桑;有的半截身子被云霧籠罩,恰似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嬌羞佳人,周身散發著神秘迷人、引人探尋的魅力。
老子下得牛背,尋了一處平坦之地,緩緩席地而坐,開始了他對天地至理的參悟。他雙腿盤起,膝蓋處的衣褶層層堆疊,好似山間錯落有致的梯田,又像歲月累積的厚重史書。雙手自然地放在膝蓋上,手指微微彎曲,仿若在輕輕撥弄著空氣中流動的神秘琴弦,彈奏著與天地共鳴的無聲樂章。他閉目沉思,周圍的一切仿若虛幻泡影般漸漸消散,唯有那無盡的虛空與他的思緒緊緊纏繞、相互交融,他的靈魂仿佛在這無垠的虛空中自由翱翔,探索著宇宙的邊界與人生的真諦。山風依舊在耳邊呼嘯,如激昂奮進的號角,又似深沉雄渾的鐘鼓,吹起他的白發和胡須,可他卻似渾然不覺,沉浸在自己那深邃而浩瀚的精神世界里,面部肌肉放松,神色安詳平和,仿佛與這天地化為了不可分割的和諧一體,達到了一種超凡脫俗、物我兩忘的至高境界。
不知過了多久,老子緩緩睜開雙眼,眼中閃過一絲奇異的光芒,仿若劃破漆黑夜空的璀璨流星,又似點亮混沌世界的智慧曙光,那光芒中,似是勘破了宇宙的終極奧秘,洞悉了萬物運行的根本法則。此時,他的面前出現了一汪丹池,池水平靜如鏡,倒映著藍天白云和老子那超凡脫俗的身影,宛如一幅天然生成、鬼斧神工的絕美水墨畫。
忽然,池中泛起一圈圈細微的漣漪,如靈動跳躍的音符,又似書寫神秘符文的筆觸,由中心向四周擴散開來。緊接著,兩條魚兒若隱若現,一白一黑,一白如霜雪般純凈無暇,仿若冬日里最圣潔、最靈動的精靈;一黑似夜空般深邃神秘,好似藏著無盡的宇宙奧秘與世間秘密。它們相互追逐嬉戲,魚鰭輕輕擺動,魚尾劃出優美的弧線,在水中攪起一道道銀色的水花,這些水花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細碎的光芒,宛如一串串散落的珍珠,又似夜空中閃爍的繁星,如夢似幻,美不勝收。
老子凝視著丹池中的陰陽魚,原本平靜的面容上浮現出一抹驚喜與了然,他的嘴唇微微張開,似是想要說些什么,卻又沉浸在這奇妙的感悟之中,無法自拔。只是眼中的光芒愈發明亮,閃爍著智慧的耀眼火花,那火花仿佛能夠驅散世間所有的愚昧與黑暗,照亮人們前行的道路,引領著世人走向對道的深刻理解與領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口中喃喃自語,聲音低沉而醇厚,仿若古老編鐘奏響的悠揚旋律,在這空曠的峰巔久久回蕩,余音繞梁,不絕于耳。他深知,這一偉大的發現,將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永恒的光芒,對后世產生深遠而不可磨滅的影響。他決定將自己的感悟記錄下來,于是在王屋山的山洞中,開始了他的著述之旅。
山洞中,光線昏暗,仿若被歲月遺忘的角落,只有洞口透進來的一絲微光,在洞壁上投下斑駁陸離的光影,這些光影猶如神秘的象形文字,訴說著山洞的古老與神秘。老子坐在一塊平整的石頭上,面前擺放著幾卷竹簡和一支毛筆。他的神情專注而虔誠,眉頭緊鎖,仿佛凝聚著世間所有的智慧與思索,眼睛緊緊盯著竹簡,手中的毛筆在竹簡上緩緩游走,發出“沙沙”的聲響,那聲音宛如春蠶咀嚼桑葉,又似細雨輕撫大地,是知識與思想在竹簡上留下的獨特印記。
每寫下一個字,他都會停頓片刻,輕輕轉動手中的毛筆,似乎在斟酌字句,力求用最簡潔而深邃的文字,闡述著自己對宇宙、人生、社會的深刻思考。他的手指因為長時間握筆,指腹處微微泛紅,指甲修剪得整整齊齊,透著一股文人的儒雅之氣 ,又像是歲月磨礪出的沉穩與內斂。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老子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它們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共同構成了這個豐富多彩、變幻無窮的世界。他一邊書寫,一邊微微搖頭晃腦,口中念念有詞,似乎在將這些文字的韻律和內涵反復咀嚼,讓其更加完美地呈現于竹簡之上,使其成為能夠流傳千古、啟迪后人的智慧箴言。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以水為喻,教導人們要像水一樣,具有柔和、包容、利他的品質,不與他人爭名奪利,才能接近道的境界。此時,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溫潤如水的光芒,仿佛眼前真的流淌著一條清澈的溪流,正用無聲的姿態詮釋著道的真諦,那光芒柔和而明亮,能夠潤澤人們的心靈,驅散內心的浮躁與紛擾。
“治大國,若烹小鮮。”在治國理政方面,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思想,認為統治者應該順應自然規律,不過多干涉百姓的生活,讓社會自然和諧地發展。說到此處,他輕輕放下毛筆,抬起頭,目光望向山洞外的遠方,臉上露出一種超脫的淡然,仿佛已經看到了一個順應自然、和諧安寧的理想社會,那是他心中的道在人間的完美呈現,充滿了寧靜與祥和。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辛勤努力,老子終于完成了一部震古爍今的巨著——《道德經》。這部僅有五千言的經典,卻蘊含著無盡的智慧寶藏,它猶如一座光芒萬丈的燈塔,又似一把能開啟宇宙奧秘之門的鑰匙,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基石,為后世子孫照亮前行的道路,指引著人們在人生的旅途中尋找內心的寧靜與智慧的源泉。
完成《道德經》后,老子決定離開王屋山,繼續西行。他騎著青牛,沿著古老的道路緩緩前行。一路上,風景如畫,山川河流在他的眼中都蘊含著道的真諦。他坐在牛背上,身姿挺拔,仿若一棵蒼松,傲然屹立于天地之間,偶爾伸出手輕輕撫摸青牛的脖頸,青牛似乎也能感受到主人的情緒,邁著穩健的步伐,不緊不慢地向前走著,仿佛它們一同穿越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之中,追尋著道的蹤跡。
然而,老子的西行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函谷關,他遇到了一位名叫尹喜的關令。尹喜是一位學識淵博、心懷大志的人,他久聞老子的大名,對老子的思想極為欽佩。他就像一位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行者,而老子的思想,便是他心中那盞最明亮的燈塔,引領著他不斷探索人生的真諦。
當尹喜得知老子即將西行出關時,心中十分不舍。他深知老子的智慧和學問對世人的重要性,于是決定設法留住老子。他的內心就像波濤洶涌的大海,急切地渴望著能從老子那里汲取更多的智慧養分,讓這智慧的種子在世間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尹喜早早地來到函谷關的城樓上,城樓高大雄偉,磚石斑駁,透著歲月的痕跡,仿若一位飽經滄桑的歷史見證者。他手扶著城垛,極目遠眺。忽然,他看到東方有一團紫氣緩緩飄來,那紫氣如同一朵巨大的祥瑞之云,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五彩的光芒,由遠及近,越來越清晰。尹喜的眼睛瞬間瞪大,仿若夜空中閃爍的星辰,眼中滿是驚喜與激動,他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難以抑制的笑容,雙手不自覺地抓緊了城垛,喃喃自語道:“終于來了。”那一刻,他的心中充滿了期待,仿佛即將迎來一場改變命運的神圣會晤。
不久,老子騎著青牛出現在函谷關前。青牛的步伐穩健而緩慢,老子端坐在牛背上,神態悠然,仿若一位超脫塵世的仙人。尹喜急忙下得城樓,快步來到老子面前,恭敬地行禮道:“先生大名,如雷貫耳。今日得見先生,實乃尹喜之榮幸。還望先生能在函谷關小住幾日,讓尹喜有機會聆聽先生的教誨。”尹喜說話時,身體微微前傾,雙手抱拳,胳膊肘向外微微彎曲,姿態十分謙卑,他的眼神中滿是崇敬與期待,緊緊地盯著老子,生怕錯過老子的任何一個表情,那眼神就像干涸的土地渴望甘霖,充滿了對知識的極度渴望。
老子微微一笑,說道:“關令盛情,李耳感激不盡。然我志在西行,尋求更高的道,恐怕難以停留。”老子的聲音平和而堅定,如春風拂面,卻又透著不可動搖的決心,他說話時,嘴角微微上揚,露出溫和的笑容,眼神中帶著一絲歉意,看著尹喜,仿佛在向尹喜訴說著他對道的執著追求。
尹喜見老子執意要走,心中十分焦急。他靈機一動,說道:“先生若執意要走,尹喜不敢強求。但先生乃大智慧之人,此次西行,不知何時才能歸來。還望先生能留下一些文字,以啟迪后人。”尹喜一邊說著,一邊向前邁了一小步,臉上露出懇切的神情,眼中滿是期盼,雙手不自覺地比劃著,似乎想用這種方式說服老子,他的動作和表情充滿了真誠,讓人無法拒絕。
老子聽了尹喜的話,心中暗暗贊許。他覺得尹喜所言極是,自己的思想若能流傳后世,對世人也算是一種貢獻。于是,他答應了尹喜的請求,在函谷關停留了下來。
老子在函谷關的一處幽靜的居所里,將自己的《道德經》再次整理修訂。居所內陳設簡單,一張木桌,幾把竹椅,桌上擺放著筆墨竹簡。老子坐在桌前,手中拿著竹簡,仔細地端詳著,他的眼睛瞇成一條縫,目光在竹簡上一行行掃過,時而微微皺眉,用手指輕輕摩挲著竹簡上的字跡,似乎在感受文字背后的力量,那皺眉的神情就像在思考著宇宙的難題;時而輕輕點頭,臉上露出滿意的神色,遇到不滿意的地方,便拿起毛筆,蘸著墨汁,認真地修改起來。他修改時,手腕靈活地轉動,毛筆在竹簡上輕盈地跳躍,每一筆都寫得剛勁有力,又不失飄逸灑脫,仿佛在竹簡上書寫著歷史的篇章。
尹喜則在一旁靜靜地候著,不敢發出一絲聲響,生怕打擾到老子。他坐在角落里的竹椅上,身體微微前傾,雙手放在膝蓋上,眼睛一刻也不離開老子,看著老子專注的神情,心中對老子的敬佩之情又增添了幾分,他的眼神中滿是崇敬與好奇,仿佛在看著一位正在創造奇跡的神明,那眼神中充滿了對老子智慧的無限敬仰。
經過幾天的精心修訂,老子終于將《道德經》整理完畢。他將竹簡遞給尹喜,尹喜雙手接過,如獲至寶,他雙手捧著竹簡,微微顫抖,眼中滿是敬畏和感激之情。竹簡散發著淡淡的墨香,每一個字都仿佛蘊含著無盡的智慧,那墨香就像知識的芬芳,彌漫在空氣中,讓人陶醉。尹喜低下頭,輕輕嗅著竹簡上的墨香,臉上露出陶醉的神情,口中喃喃道:“先生此經,乃天下之瑰寶。尹喜定當悉心珍藏,將其傳播于世,讓更多的人受益于先生的智慧。”尹喜說話時,聲音中帶著一絲顫抖,那是激動與崇敬交織的情緒,他的話語充滿了對老子和《道德經》的深深敬意。
老子微微點頭,說道:“希望此經能為世人指引方向,讓天下蒼生都能過上安寧和諧的生活。”老子的話語中充滿了對世人的關愛與期許,如同一束溫暖的陽光,照亮了尹喜的心田。他說這話時,眼神望向遠方,臉上帶著一種慈悲的神情,仿佛已經看到了后世之人因這部經典而獲得安寧與幸福,那眼神和神情中充滿了對人類命運的關懷。
在函谷關停留的日子里,老子與尹喜朝夕相處,暢談天地之道、人生之理。尹喜如饑似渴地聆聽著老子的教誨,每一句話都讓他受益匪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闡述著宇宙萬物的生成過程,他的聲音平和而有力,仿佛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將尹喜帶入了一個神秘而宏大的世界。尹喜聽得入神,眼睛睜得大大的,嘴巴微微張開,臉上露出驚訝與震撼的神情,時而微微頷首,時而目光中透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他的雙手不自覺地比劃著,似乎想要將老子描述的世界具象化,他就像一個好奇的孩子,在老子的智慧世界里盡情探索。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的不爭思想,讓尹喜明白了在紛繁復雜的世間,保持一顆平和的心,不與他人爭強斗勝,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尹喜若有所思,眉頭微微皺起,手指輕輕敲打著膝蓋,心中反復品味著這句話的深意,臉上露出一種若有所悟的神情,仿佛在這一刻,他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那神情就像迷霧漸漸散去,露出了真理的曙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的話語擲地有聲,仿若洪鐘鳴響,在這小小的居所內回蕩。尹喜聽著,內心如被重錘敲響,整個人為之一振。他坐直了身子,眼中光芒閃爍,那是被智慧點燃的光亮,好似黑暗中摸索許久終尋到了光明。
他不禁回想起過往種種爭強好勝、與人攀比的時刻,那些因追逐名利而產生的焦慮與疲憊瞬間涌上心頭,此刻在老子的教誨下,竟如冰雪遇暖陽,漸漸消融。尹喜輕輕嘆了口氣,像是要把過去的執迷與浮躁都一并吐出,他的眼神愈發堅定,望著老子,心中滿是對這份智慧的感恩。
時光在這一場場靈魂的對話中悄然流逝,轉眼間,老子在函谷關已經停留了多日。一日清晨,老子起身,望向窗外那漸漸泛白的天空,他知道,是時候繼續西行之路了。他緩緩走出居所,尹喜像是心有靈犀般,也隨后趕來。
此時,朝陽初升,金色的光輝灑在函谷關上,給古老的關隘披上了一層神圣的薄紗。尹喜眼中滿是不舍之情,眼眶微微泛紅,他的嘴唇微微顫抖,說道:“先生此去,路途遙遠,還望多多保重。尹喜定會牢記先生的教誨,將先生的思想傳播下去。”說著,他向前走了兩步,緊緊地握住老子的手,那雙手溫暖而有力,仿佛傳遞著無盡的力量與不舍。
老子微笑著看著尹喜,那笑容如春日暖陽,又如山間清泉,溫和而又澄澈 ,說道:“關令不必掛念。你我今日之緣,乃是天意。希望你能將《道德經》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造福一方百姓。”說罷,他輕輕拍了拍尹喜的手背,眼神中充滿了鼓勵與期許,這一拍、這一眼,飽含著對尹喜的信任與祝愿。
老子轉身,邁著沉穩的步伐走向青牛,他翻身上牛背,動作流暢自然,仿佛與這青牛早已心意相通。青牛似也知曉要遠行,甩了甩尾巴,發出一聲低沉的哞叫。老子輕輕一勒韁繩,青牛緩緩朝著函谷關的西方走去。
尹喜站在關前,目光緊緊追隨著老子的背影,那背影在朝陽的映照下,愈發顯得高大而又神秘。青牛的蹄聲“噠噠”作響,起初還清晰可聞,漸漸地,聲音越來越小,直至消失在遠方的道路盡頭。但尹喜依舊佇立在原地,久久不愿離去,他望著老子離去的方向,心中默默念著老子的教誨,仿佛老子的智慧已經深深扎根在他的心底,成為他今后人生道路上的指引。
老子騎著青牛,漸行漸遠,身影逐漸融入那片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恰似一滴水融入了大海,看似消失不見,實則無處不在。他與青牛的輪廓在天地的映襯下,仿若一幅永恒的剪影,成為了歷史長河中永不褪色的傳奇。而他所留下的《道德經》,則如同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寶庫,又似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永遠散發著迷人的光輝,滋養著中華民族的心靈,為后世子孫提供著無盡的精神財富。
在之后的歲月里,尹喜謹遵老子的囑托,悉心鉆研《道德經》,并將其中的智慧向世人傳播。他的講學之處,常常圍滿了求知若渴的人們,大家沉浸在老子思想的海洋中,如饑似渴地汲取著養分。而老子的故事,也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不斷地演繹和豐富,從黃河之畔到長江之濱,從繁華都市到偏遠鄉村,他的思想如同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不僅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開枝結果,還跨越千山萬水,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
每一次翻開《道德經》,那些古老而又充滿智慧的文字仿佛都化作了老子那深邃的眼神和智慧的光芒,穿越時空,與讀者對視。人們仿若能感受到他對世間萬物的關愛,對人類命運的深沉思考,以及對宇宙真理的不懈追求。
如今,當我們漫步在王屋山的天壇峰,或是站在函谷關的城樓上,依然能感受到老子當年的氣息。那古老的傳說,那蘊含著無盡智慧的《道德經》,如同永不熄滅的燈塔,永遠激勵著我們去探索宇宙的奧秘,追求人生的真諦,讓我們在這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心靈歸宿,沿著老子的智慧足跡,不斷前行,不斷領悟,不斷成長 。
第四回 葛洪煉丹識正神,華存誦黃庭啟上清
晉太康年間,華夏大地山川壯美,靈氣氤氳,正是修仙問道的黃金時代。南方的羅浮山拔地擎天,峰巒連綿,云霧仿若輕紗漫舞,宛如人間仙境;北方的陽洛山被云海簇擁,靜謐又神秘,透著超凡脫俗的氣質。在這南北兩地,抱樸子葛洪與魏夫人華存,正各自沿著獨特的修行之路,探尋道家的無上奧秘,他們的故事,猶如兩顆奪目星辰,在道家歷史長河中交相輝映。
葛洪煉丹識正神 星象讖語與丹道玄機
夜幕如墨,沉甸甸地籠罩著羅浮山,唯有南庵的一處草廬,透出一絲微弱的光亮。葛洪身著一襲洗得有些發白的素袍,袍角與發絲在夜風中肆意舞動。他面龐清瘦,顴骨微微突起,輪廓在月光勾勒下堅毅又執著。兩道濃眉下,雙目深邃有神,滿含對天地奧秘的探索欲望。
腳下山路崎嶇,碎石與枯枝在他沉穩有力的步伐下嘎吱作響。葛洪抬手撥開眼前橫生的藤蔓,動作嫻熟,每一步都踏得堅定,仿佛早已將這山路的每一處起伏刻入心底。登上羅浮山的峰頂,他長舒一口氣,極目遠眺,連綿山巒在月色下若隱若現,恰似一幅徐徐鋪展的水墨長卷。遠處,瀑布飛瀉而下,在山壁撞出層層水花,轟鳴聲震耳欲聾,那磅礴氣勢,仿佛在訴說天地的雄渾。再看頭頂,浩瀚夜空仿若一塊巨大的黑色綢緞,繁星閃爍,宛如鑲嵌其上的寶石,神秘而深邃。
葛洪靜靜地佇立在峰頂,身姿筆挺,雙手背后,目光緊緊鎖定夜空的北斗七星。忽然,七星之間隱隱浮現一縷紫氣,那紫氣如同一縷若有若無的輕煙,緩緩升騰、繚繞,逐漸變得濃郁起來。緊接著,斗柄竟緩緩轉動,直直指向他平日煉丹的方位。剎那間,空中光芒驟現,五個散發著金色光輝的篆體大字——“正神在其中”,仿若從天際而來,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威嚴。
葛洪看到這一幕,身形猛地一震,臉上滿是震驚與疑惑,隨即陷入沉思。他的眉頭緊緊皺起,腦海中瞬間浮現出師承鄭隱的諄諄教誨:“丹道非術,乃性命雙修。”他的目光緊緊盯著那五個字,嘴唇微微開合,似在默念著什么。許久,他緩緩閉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氣,感受著山風從臉頰旁呼嘯而過,內心卻逐漸平靜下來,像是領悟到了一種不可言說的奧秘。他深知,這神秘的讖語是一種啟示,意味著煉丹之道絕非僅僅是對金石藥物的簡單煉制,更重要的是以純凈的心性為根本,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神靈的護佑,真正觸及丹道的核心。
丹爐異象顯真法
懷著對丹道全新的領悟,葛洪回到了南庵的丹房。丹房不大,四壁被煙火熏得有些發黑,彌漫著一股濃郁的藥香,那是各種珍貴藥材混合在一起的獨特氣息。正中央,一尊古樸的丹爐靜靜佇立,爐身刻滿了神秘的符文,在搖曳的燭光下,閃爍著奇異的光芒。
葛洪深吸一口氣,平復了一下激動的心情,他的雙手微微顫抖,帶著幾分期待與緊張,小心翼翼地打開一個精致的木盒,從中取出鮮紅似血的朱砂和橙黃如金的雄黃。他將朱砂和雄黃置于掌心,細細端詳,眼中滿是珍視。朱砂,在道家煉丹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受熱分解為汞時,那奇妙的變化被稱為“姹女隱玄”,仿佛是一場生命的神秘蛻變。而雄黃,同樣散發著獨特的氣息,與朱砂相互配合,在五行相生之法的催動下,蘊含著煉制神奇丹藥的無限可能。
他將朱砂和雄黃緩緩放入丹爐,動作輕柔而專注,仿佛在進行一場神圣的儀式。接著,按照五行相生的原理,他開始精心調配火候。風箱在他有力的拉動下,發出“呼呼”的聲響,火焰在爐中熊熊燃燒,舔舐著丹爐的內壁,將爐內的溫度逐漸升高。葛洪的雙眼緊緊盯著丹爐,一刻也不敢松懈,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在火光映照下閃爍著微光。
隨著時間的推移,丹爐內的礦物開始發生反應。先是傳來一陣輕微的“滋滋”聲,緊接著,爐內彌漫出一股淡淡的煙霧,煙霧呈現出五彩斑斕的顏色,在燭光的映照下,如夢如幻。
經過漫長的等待,終于,丹成之際來臨。只聽“轟”的一聲巨響,丹爐中猛地竄出赤龍盤旋的幻影,那赤龍周身火焰繚繞,鱗片閃爍著金色的光芒,每一次擺尾都仿佛要沖破天際。與此同時,青鸞振翅的身姿也在爐中若隱若現,青鸞的羽毛如翡翠般碧綠,每一次扇動翅膀,都帶出一陣清風,與赤龍的火焰相互交融,形成一幅奇妙的畫面。緊接著,一縷耀眼的金光從丹爐中沖天而起,那金光如同一把利劍,直破云霄,照亮了整個夜空,甚至讓遠處的山巒都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
葛洪看到這一幕,激動得眼眶泛紅,雙膝跪地,雙手合十,恭敬地稽首,對著丹爐說道:“外煉金石,內養正神,此丹非藥,乃道心所化!”他深知,這一爐丹藥不僅僅是金石的煉化,更是他內心對道的領悟和修行的體現。
正神啟示與道術融合
就在葛洪沉浸在丹成的喜悅中時,那縷金光中突然出現了一位老者的虛影。老者白發蒼蒼,發絲在虛幻的光影中微微飄動,面容慈祥,眼角的皺紋里藏著歲月的故事,目光深邃如同夜空中的星辰,周身散發著柔和的光芒,仿佛蘊含著無盡的智慧。
老者緩緩開口,聲音如同洪鐘般在丹房中回蕩:“吾乃太清守一真君,見汝一心向道,今日特來傳授你‘三一訣’。”
葛洪連忙跪地叩拜,額頭緊貼地面,雙手伏地,身體微微顫抖,心中充滿了感激和期待。
太清守一真君繼續說道:“守神于泥丸,煉氣于丹田,合德于天地。此乃‘三一訣’之要旨。”
葛洪默默銘記在心,仔細領悟著其中的奧秘。泥丸,即人的腦部,被道家視為元神所在之處。守神于泥丸,意味著要保持心神的寧靜和專注,使元神能夠得到滋養和升華。丹田,則是人體的能量中心,煉氣于丹田,就是要通過呼吸和意念的引導,將天地之精氣匯聚于丹田,培養自身的元氣。而合德于天地,則強調了修行者要順應自然規律,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使自身的德行與天地相契合。
葛洪受此啟示,心中豁然開朗。他意識到,道家的修行不僅僅是追求個人的超脫,更要關注社會的和諧與發展。于是,他開始將儒門的忠孝綱常融入到丹訣之中。他認為,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不僅要在修煉上有所成就,還要在品德上成為世人的楷模。
為了警示后世修行者,葛洪決定撰寫《神仙傳》。他坐在簡陋的書桌前,手持毛筆,微微泛黃的紙張在案上鋪開。他的眼神專注而堅定,時而陷入沉思,時而奮筆疾書,筆鋒在紙上劃過,留下蒼勁有力的字跡。在這部著作中,他詳細記載了許多神仙的故事和他們的修行方法,同時也強調了德行的重要性。他寫道:“德行不修,雖得金丹,終墮魔障。”他希望通過這本書,讓更多的人了解道家的修行理念,明白修行不僅僅是追求個人的利益,更是要為社會做出貢獻。
在撰寫《神仙傳》的過程中,葛洪時常回憶起自己的修行經歷,以及與師父鄭隱的點點滴滴。他仿佛又看到師父那和藹的面容,聽到師父的諄諄教導,心中滿是感恩。他深知,自己能夠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師父的教導和指引。同時,他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后世修行者的指南,幫助他們在修行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華存誦黃庭啟上清 陽洛山結廬悟道
北方的陽洛山,云霧常年繚繞,山峰在云霧中若隱若現,宛如仙境一般。魏夫人華存的草廬,就靜靜地坐落在這云海之間,周圍是茂密的山林,樹木郁郁蔥蔥,遮天蔽日。一條清澈的溪流從草廬旁潺潺流過,溪水在石頭上濺起晶瑩的水花,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仿佛在演奏著一首自然的樂章。
每至子夜,萬籟俱寂,月光如水般灑在草廬上,為其披上了一層銀紗。華存身著一襲白色道袍,衣袂飄飄,宛如仙子下凡。她面容白皙如玉,五官精致如畫,一雙眼眸清澈明亮,透著一股堅定和專注。她手持《黃庭經》,邁著輕盈的步伐,緩緩走出草廬。
站在草廬前,她對著明月,微微仰頭,深吸一口山間清新的空氣,然后高聲誦讀《黃庭經》。她的聲音清脆悅耳,如黃鶯出谷,在山谷間回蕩,與周圍的自然之聲融為一體,仿佛是與天地對話。誦讀時,她的嘴角微微上揚,帶著一絲沉醉,隨著經文的吐出,她的身體仿佛也在微微律動,與天地的節奏相合。
華存以“存思”之法觀想臟腑諸神,這是一種獨特的修行方法。她閉上雙眼,長長的睫毛在月光下投下淡淡的陰影,臉上神情寧靜祥和。集中意念,想象著自己體內的臟腑化為仙境,諸神在其中各司其職,和諧共處。在她的想象中,心臟化作一座紅色的宮殿,宮殿中住著一位身著紅衣的神靈,正悠然自得地端坐著;肝臟則化為一片翠綠的森林,森林中鳥兒歡唱,一位綠衣神靈在其中漫步。通過這種觀想,她不僅能夠調養身心,還能讓自己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家的思想。
某日子夜,華存如往常一樣誦讀《黃庭經》。突然,她看到東方紫氣如練,緩緩飄來。那紫氣如同一條巨大的絲帶,在空中蜿蜒飄動,散發著柔和的光芒。華存的眼中閃過一絲驚喜,隨即轉為莊重的敬畏。在紫氣之中,二十四真人的虛影若隱若現。這些真人面容各異,有的面容慈祥,有的目光威嚴,但都散發著祥和的氣息。他們口授華存《上清大洞真經》三十九章,華存連忙用心銘記,她微微頷首,嘴唇輕輕蠕動,默默重復著經文,心中充滿了敬畏和喜悅,仿佛得到了上天的眷顧。
黃庭內景化玄門
華存依照《上清大洞真經》中“泥丸九真房,中有赤子形”之語,開始創立“存思三丹田”之術。這一術法是她對道家修行的獨特貢獻,開上清派“內視養神”之先河。
她緩緩坐下,雙腿盤起,雙手自然地放在膝蓋上,調整呼吸,讓自己的身心逐漸平靜下來。上丹田,位于人的腦部,被華存視為腦神精根所在之處。在存思時,她眉頭微蹙,眼神專注而深邃,仿佛透過額頭看向了腦部深處。她觀想腦神精根化作赤城玉室,玉室內光芒閃爍,墻壁上刻滿了神秘的符文,仿佛在訴說著宇宙的奧秘。玉室中央,一位赤子正安然沉睡,那赤子面容紅潤,周身散發著柔和的光芒,仿佛蘊含著無盡的生機。
中丹田,主要涉及心肺之氣。華存通過存思,調和心肺之氣,使其凝聚成朱雀玄光。她的胸脯微微起伏,呼吸逐漸變得悠長而平穩,臉上浮現出淡淡的紅暈,那是氣血調和的跡象。她想象著朱雀在中丹田中振翅飛翔,朱雀的羽毛如火焰般鮮紅,每一次扇動翅膀,都帶出一股熾熱的氣流,將心肺之氣調和得更加順暢。隨著朱雀的飛舞,中丹田中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仿佛一片燃燒的火海。
下丹田,則是溫養先天真炁的地方。華存的雙手輕輕捂住下腹部,微微閉上眼睛,臉上露出一絲專注與沉醉。她想象著下丹田中結成金丹雛形,金丹散發著柔和的光芒,如同夜空中的星辰。她能清晰地感受到金丹在緩緩旋轉,每一次旋轉都帶動著周圍的真炁流動,形成一個強大的能量場。在這個能量場中,先天真炁不斷匯聚、凝練,滋養著她的身體和靈魂。
在修行“存思三丹田”之術時,華存還注重自身經絡氣感的體驗。她通過意念的引導,感受著體內經絡中真氣的流動。當她將意念集中在下丹田時,能感覺到一股熱流從下丹田緩緩升起,沿著經絡向上流動,所到之處,身體仿佛被一股暖流包裹,充滿了舒適和愉悅的感覺。她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滿足的微笑,隨著真氣的流動,她仿佛能聽到體內傳來的細微的“嗡嗡”聲,那是經絡在被真氣滋養時發出的聲音。
隨著修行的深入,華存逐漸領悟到“存思三丹田”之術的精妙之處。她發現,通過這種修行方法,不僅能夠調養身心,還能激發自身的潛能,達到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于是,她將自己的修行心得記錄下來,傳給有緣人,后世稱之為“魏夫人存思訣”。
神女降世啟宗脈
某夜,華存正在草廬中誦經。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奇異的光芒,那光芒如同一顆流星劃過夜空,照亮了整個山谷。華存猛地抬起頭,眼中滿是驚訝與好奇。緊接著,一只青鳥從光芒中飛來,青鳥的羽毛如翡翠般碧綠,眼睛閃爍著靈動的光芒,它的嘴里還銜著一根翠綠的樹枝。青鳥在草廬前盤旋了幾圈后,輕輕落在了地上。
隨后,西王母駕著五彩祥云降臨。西王母身著華麗的服飾,頭戴鳳冠,鳳冠上的寶石閃爍著璀璨的光芒,映照著她端莊秀麗的面容。她的周身散發著神秘的氣息,身后跟著一群仙女,仙女們個個身姿輕盈,面容姣好,手中捧著各種珍貴的寶物。
西王母看著華存,微笑著說道:“汝以女子之身通玄,當為女修之祖。”說完,她賜下一個玉匣,里面藏著《上清寶經》。西王母命華存將這部真經傳給楊羲、許謐,讓他們發揚光大上清派的教義。
華存接過玉匣,雙手微微顫抖,眼中滿是敬畏和感激。她雙手捧著玉匣,緩緩跪地叩拜,額頭緊貼地面,身體微微顫抖,心中滿是對西王母的崇敬以及對這份使命的擔當。她深知,這是西王母對她的信任和期望,也是她肩負的重大責任。
從此,陽洛山成為了上清派的祖庭,吸引了眾多修行者前來朝拜和修行。華存的故事也在世間流傳開來,成為了后世女修的楷模。在傳承上清派教義的過程中,華存始終秉持著道家的思想理念,注重身心的修煉和德行的培養。她教導弟子們要以慈悲為懷,關愛眾生,積極為社會做出貢獻。在她的影響下,上清派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了道家的重要流派之一。
王屋山問道
在各自修行有所精進后,葛洪與魏華存聽聞王屋山乃道教圣地,常有仙人出沒,山中靈氣匯聚,蘊含著無盡的道家玄機。懷著對道更深層次的探索渴望,兩人不約而同地踏上了前往王屋山的路途。
葛洪身著那件洗得發白卻整潔的道袍,背負著簡單的行囊,手持一根竹杖,步伐堅定地穿梭在山林間。他一路上觀察著周圍的山川地貌、草木生靈,心中不斷思索著自然與道的聯系。當他看到一棵古老的紅豆杉,雖歷經風雨,樹干扭曲卻依然頑強生長,他不禁駐足良久,喃喃自語:“此樹堅韌不拔,順應自然生長之勢,其中必有道的體現。”
魏華存則一襲素凈的道服,發絲整齊地束起,僅用一根木簪固定。她身姿輕盈,行走間仿若與自然融為一體。途中,她遇到一條清澈的紫薇錫,溪水潺潺流淌,繞過石頭,蜿蜒向前。她蹲下身,輕輕觸摸著溪水,感受著水流的溫度和力量,心中若有所悟:“水之柔弱,卻能穿石,這便是道的力量,以柔克剛,順勢而為。”
兩人在王屋山的山腳下相遇,彼此眼中都閃過一絲驚喜與認同。他們一同沿著蜿蜒的天壇神路向上攀登,山路崎嶇陡峭,兩側的懸崖深不見底,但他們的眼神中只有對山頂的向往和對道的執著。
當他們終于登上山頂,眼前的景象讓他們震撼不已。山頂云霧繚繞,仿若仙境,遠處的山巒連綿起伏,在云霧中若隱若現。山頂有一座古老的道觀,道觀的墻壁上刻滿了神秘的符文和道家的典故。
葛洪和魏華存走進道觀,里面空無一人,但卻彌漫著一股寧靜祥和的氣息。他們在道觀的庭院中相對而坐,開始交流彼此的修行感悟。
葛洪率先開口:“我于羅浮山煉丹,得星象啟示,知曉丹道需性命雙修,內養正神,外煉金石,方能領悟道的真諦。”他邊說邊比劃著煉丹的動作,眼神中透露出對丹道的熱愛和專注。
魏華存微微點頭,回應道:“我在陽洛山誦黃庭經,以存思之法觀想臟腑諸神,創立存思三丹田之術,深感身心與天地的交融,這或許也是道的一種體現。”她的聲音輕柔卻堅定,臉上洋溢著對修行的滿足和喜悅。
他們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分享著自己的修行經歷和對道的理解,不知不覺中,天色漸暗。此時,夜空中繁星閃爍,月光灑在他們身上,仿若為他們披上了一層神圣的光輝。
突然,一道神秘的光芒從道觀后方靈山的山洞中射出,如同一把利劍劃破夜空。葛洪和魏華存對視一眼,眼中滿是好奇與期待,毫不猶豫地起身,朝著光芒的源頭走去。
山洞洞口被歲月侵蝕,巖石表面布滿了青苔。走進山洞,一股潮濕且帶著淡淡清香的氣息撲面而來。洞內彌漫著朦朧的霧氣,使得那道光芒愈發顯得神秘莫測。兩人小心翼翼地前行,腳下的碎石不時發出輕微的聲響。
隨著深入,他們發現光芒來自一塊巨大的天然水晶。水晶通體透明,內部卻有奇異的光影流動,時而如山川河流,時而似日月星辰,令人稱奇。葛洪忍不住伸手觸摸水晶,就在指尖觸碰到的瞬間,一股強大而柔和的力量涌入他的體內,他的腦海中瞬間浮現出諸多道家符文和神秘圖案,這些符文和圖案相互交織、變幻,仿佛在訴說著古老而神秘的道之真諦。
魏華存見狀,也輕輕將手放在水晶上。剎那間,她感覺自己的意識仿佛脫離了身體,飄向了宇宙深處。她看到了無數星辰的誕生與隕落,感受到了天地間萬物的生長與凋零,一切都在一種無形的秩序下有條不紊地運行著。這種體驗讓她深刻領悟到,道家所追求的“道”,正是這宇宙萬物運行的根本規律,它無處不在,卻又難以捉摸。
在與水晶的接觸中,葛洪想到自己之前煉丹時所遵循的五行相生相克之法,其實正是對自然規律的一種運用。而現在他感受到的這股力量,讓他更加明白,煉丹不僅僅是物質的轉化,更是對道的一種踐行。他在心中默默思索,將自己過往對丹道的理解與此刻的感悟相融合,頓覺豁然開朗,對丹道的領悟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魏華存則聯想到自己所創的存思三丹田之術。她意識到,人體本身就是一個小宇宙,通過存思觀想,與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相呼應,便能達到身心的和諧與升華。此刻的感悟讓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修行之路,也對上清派的教義有了更深層次的詮釋。
當他們從與水晶的奇妙感應中回過神來,光芒已經漸漸消失,但兩人的眼神中卻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明亮與透徹。他們知道,這次王屋山之行,讓他們在對道的探索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走出山洞,山風輕輕拂過,吹散了他們心頭的最后一絲迷茫。葛洪看著遠方的山巒,感慨道:“此次王屋山悟道,收獲頗豐。往后當以今日感悟為基,繼續探尋丹道與自然之道的融合。”
魏華存微微頷首,輕聲說道:“是啊,道無盡頭,修行亦無盡頭。愿你我都能在這求道之路上,不斷前行,為道家傳承貢獻心力。”
兩人在王屋山上結庵一起修行,禪悟道教精髓。雖然方向不同,但他們心中都懷揣著在王屋山的珍貴感悟,以及對道的更深層次的追求。這些感悟,也如同一顆顆種子,在他們的修行歷程中生根發芽,為后世道家的發展,埋下了更為深厚的根基。
作者簡介
劉棟軍,河南省青少年自學成才十大標兵、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綠色園丁;中國教育報注冊通訊員、教育時報記者,濟源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優秀教師。先后出版詩集《王屋山的歌吟》《盛世歌》《濟源交響曲》、散文集《情寄王屋山》、長篇小說《蛻皮》,在人民文學、詩刊、中國文化報、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河南日報、教育時報等報刊雜志發表文藝作品、新聞報道近2000篇,參與或主編教育理論專著《打開心靈的窗戶》《綠色教育初論》《現代教育的實踐和思考》《春華秋實》等專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