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春意漸濃的嵩山少林寺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會。白俄羅斯國家文聯駐中國首席代表劉瀚鍇先生、西安交通大學博士、西安石油大學雍剛教授、河南大學楊志教授等一行到訪禪宗祖庭,與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師展開深度文化交流。這場跨越國界的對話,以藝術為媒,以武禪為橋,在千年古剎中書寫了文明互鑒的新篇章。
筆墨丹青繪禪意:瑞雪兆豐蘊東方哲思
作為西安石油大學藝術領域的資深教授,雍剛博士向釋永信方丈贈送了其精心創作的雪景圖《瑞雪兆豐年》。畫卷中,蒼松覆雪、群山素裹,墨色濃淡間勾勒出天地澄明的意境。
釋永信方丈細細端詳雪景圖后默默感慨:“雪落無聲,卻孕育生機,恰如少林禪武文化——外顯剛勁,內藏慈悲。”這幅作品不僅展現了中國傳統水墨藝術的精髓,更以“瑞雪兆豐”的寓意,隱喻文化交流對未來的滋養。
雍剛教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到,雪景的留白藝術與禪宗的“空性”智慧不謀而合,而畫中若隱若現的春意,則象征著文明對話帶來的希望。這場藝術與禪理的碰撞,令在場學者驚嘆:原來少林寺的晨鐘暮鼓與水墨丹青,皆是中華文化“道法自然”的生動注解。
武僧繪畫連絲路:小和尚見證文化共鳴
白俄羅斯國家文聯駐中國首席代表劉瀚鍇先生,帶來了優秀青年畫家袁夢老師的繪畫作品《武僧小和尚》,成為中外藝術融合的典范。
作品刻畫的小沙彌在讀經書,衣袂翩躚似舞似武,既蘊含少林童子功的靈動神韻,紅色的僧袍,格外顯示出少林小沙彌的威武英姿,非常惹人喜愛。
劉瀚鍇先生表示:“少林功夫是讀懂中國文化的鑰匙。這個小武僧繪畫,是我們用白俄羅斯藝術語言書寫的‘中國故事’。”釋永信方丈則表示非常感謝,并提議以此為契機,推動少林文化與國際藝術界的創新對話。
文明對話啟新程:從嵩山到世界的文化自覺
在此次交流中,河南大學楊志教授從學術視角剖析了文化交流的深層意義。他指出,雍剛教授的雪景圖與劉瀚鍇代表贈送的繪畫作品,以水墨意象實現了傳統文化精神的當代表達,這種創造性轉化正是文明互鑒的核心所在。
特別是少林寺珍藏的明代《混元三教九流圖》,圖中儒釋道三教始祖共繪太極,彰顯中華文化兼容并蓄的智慧。“這與今日中外文明對話一脈相承。”楊志教授提出建立跨國文化研究課題。
禪院鐘聲里的時代回響
這場特殊的文化藝術交流盛宴,在午后陽光的見證下,徐徐落下帷幕。學者們駐足山門前合影,鏡頭定格下這樣的畫面:身著袈裟的僧人、手持畫卷的藝術家、文化使者,在千年古柏的見證下,構成文明交融的生動圖景。
此次會晤不僅讓雪景圖與武僧小和尚與少林寺結緣,更開辟了“藝術與禪武”的國際傳播路徑。正如釋永信方丈所言:“文化對話不是誰走向誰,而是共同走向人類精神的高地。”當少林的禪武智慧遇見當代藝術表達,當東方哲思碰撞歐陸文明,這場發生在嵩山腳下的交流,正悄然播撒著文明互鑒的種子——它們將沿著“一帶一路”,生長為參天大樹。愿少林寺的明天更加美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