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歲的李嘉誠,迎來了終極靈魂拷問。
本月初,一則重磅消息震動商界與輿論場:李嘉誠家族控制的長和實業,以 228 億美元的天價,將旗下 43 個遍布全球的港口,出售給美國貝萊德集團 。
這一交易,瞬間將李超人推上風口浪尖。輿論沸騰,香港政界也坐不住了,兩任特首接連下場喊話:
3月17日,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首先在社交媒體痛批“商人無祖國”的錯誤認知,并指出現實警醒人們不能純粹“在商言商””。
3月18日,現任特首李家超則表態強調“交易須符合法律法規”“反對外國脅迫”,看似中立,可明眼人都能聽得出其中意。
在愛國與愛錢之間,耄耋之年的李嘉誠一如既往選擇愛錢,也讓大眾的目光再次聚焦于這位橫跨世紀的商業巨擘。
不同于商賈世家出身的李兆基,李嘉誠的人生,是一部從赤貧到巨富的傳奇。
1928 年,他出生于廣東潮州,李家雖是書香世家,然時逢亂世,家道清貧。
1938年,為避戰亂,李父帶全家逃難到香港。在李嘉誠14 歲那年,父親病逝,家庭的重擔壓在了稚嫩雙肩,他被迫輟學四處打工,在繁重的勞作與生活的重壓下艱難求生。
彼時李嘉誠的舅舅莊靜庵是香港的鐘表大王,開始母親本想讓李嘉誠去舅舅的鐘表店打工,但李嘉誠自尊心強,寧愿去茶樓跑堂。
2年之后,李嘉誠在茶樓練就了察言觀色的好本領,莊靜庵才開口讓李嘉誠到店里幫忙。
這個時候李嘉誠跟莊靜庵的女兒——自己的表妹莊月明已經暗生情愫。然而舅舅非常反對:自己的掌上明珠從小過著富裕生活,他怎么忍心女兒去李家受苦?
為了讓舅舅認可自己,李嘉誠決定自己做老板。1950 年,22 歲的李嘉誠拿著自己攢下的7000港幣,再加上向舅舅借來的50000港幣,創辦“長江塑膠廠”。然而創業初期,由于生產管理經驗不足,舉步維艱。
1957年,他發現歐美流行塑料假花裝飾,便孤注一擲,遠赴意大利偷師學藝。歸來后,他由于他生產的塑料花以假亂真,迅速風靡全球,短短三年,訂單如雪片般飛來,工廠工人三班倒仍供不應求。
1958 年,30 歲的李嘉誠成為名噪一時的 “塑膠花大王”,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
1963年,35歲的李嘉誠和32歲的莊月明仍然堅守著愛情承諾,舅舅無奈只能同樣了他們的婚事。
李嘉誠成為莊靜庵的女婿之后,在香港聲望跟地位大大上漲,一躍成為了香港塑料協會的會長。之后,他開始涉足地產生意。
1967 年香港暴動,房價暴跌 70%,眾人紛紛拋售房產、倉皇出逃,李嘉誠卻反其道而行之,大膽抄底,買下北角 12 層工業大廈。
事實證明他的眼光精準無比,1972 年長江實業上市,募資 3150 萬港元,市值一夜翻 20 倍。
不過當時,香港的頂級華人富豪是霍英東跟包玉剛等人,李嘉誠尚在其次。
直到1978 年,李嘉誠結識了包玉剛,在包玉剛的幫助下,他僅用3000萬美元,就以 “蛇吞象” 之勢,“分期付款”收購了市值60億的英姿巨頭和記黃埔。
之后,香港眾多黃金地段,如中環、金鐘地鐵上蓋,都成為他的囊中之物。李嘉誠終于躋身香港頂級富豪之列。
90年代初期,李嘉誠大舉投資內地。當時的中國百業待舉,亟待大規模引資。這一舉措不僅給他帶來巨額財富,還贏來“愛國企業家”的極大榮譽。
此時的李嘉誠,構建起了龐大的商業帝國:除了房地產,還涉足港口領域。巔峰時期,他掌控全球 10% 海運命脈,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英國費利克斯托港、深圳鹽田港等,都是他的重要據點;
歐洲基建方面,英國 30% 天然氣、25% 電力、40% 電信市場被他收入麾下;
零售行業,屈臣氏在全球擁有 1.5 萬家門店,成為他商業版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2007年,香港回歸十年,央視推出了一部以李嘉誠為原型,全景式反映香港回歸十年歷程的史詩性電視劇《榮歸》。
此時,無論在商界還是政界,李嘉誠三個字更是成為了一種符號。不僅是財富的象征,更是愛國商人的代表。
然而,這位被稱為 “李超人” 的商業巨鱷,近年來卻深陷爭議漩渦。
首先是2013年,李嘉誠在享受了內地市場多年的發展紅利后,他竟突然大規模拋售內地資產。
據不完全統計,那幾年間李嘉誠通過拋售內地資產竟套現了驚人的2500億元。而后,轉身就將資金投資了英國。
雖然李嘉誠這一番折騰財富又番了幾番,但他的行為卻受到了國人的詬病,人們紛紛質疑其是“白眼狼”。
此時在回過頭來看,他當初投資內地,被賦予無限光環的行為,不過是在商言商的一個戰略布局而已。
因為當初內地開始發展經濟時,其實他并非首當其沖的愛國者,當時眾多香港企業家霍英東、胡應湘、鄭裕彤、李兆基等人首先積極在內地布局投資。
而李嘉誠一直持觀望態度,直到看到內地經濟飛騰之勢已不可阻擋,他才坐不住了。
只是,這些細節,都被他“超人”、“首富”的光環遮蓋了去。人們在短暫的質疑后。,他依然是那個閃亮的“愛國企業家”。
某種意義上來說,他的確為祖國騰飛做出過貢獻,但更是祖國成就了他:
1997年,李嘉誠繼1978年后二度登上天安門城樓。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一次登樓意義非凡,在整個華人界影響巨大。回到香港之后的李嘉誠,身份地位更加不可同日而語。
1999年,李嘉誠第一次登上中國首富的寶座,這一年李嘉誠已經72歲了,在這之后李嘉誠才是真正迎來了人生巔峰,連續15年蟬聯中國首富的寶座。
然而,他對祖國的回饋,卻以一句“在商言商”寫下了一串省略號……
其次,港珠澳大橋事件,李嘉誠為個人利益,百般阻撓。
港珠澳大橋的構想始于1983年,由愛國商人胡應湘提出,旨在打通珠江口交通瓶頸,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
然而,這一計劃遭到李嘉誠的強烈反對——其掌控的和記黃埔壟斷香港港口業務,大橋通車將直接削弱香港轉運港口的優勢,威脅其商業帝國根基。
面對阻力,胡應湘聯合李兆基、鄭裕彤、何鴻燊等組成“反李聯盟”,以資本合力對抗既得利益集團。
李嘉誠的反對聲浪雖一度延緩進程,卻未能阻擋歷史車輪。
最終,港珠澳大橋于2018年通車,成為全球最長跨海大橋,年均通行車輛超千萬次,直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
如果說之前拋售內地資產事件還有人為李嘉誠辯白是“在商言商,那么,港珠澳大橋事件,李嘉誠唯利是圖的商人嘴臉已經暴露無疑。
此次港口出售事件,李嘉誠更是已上升至“賣國”行為。
228 億美元的高價套現,的確讓長和獲得超 190 億美元現金回籠,為其向新興領域轉型提供了充足資金。
然而,從國家利益和地緣政治角度,此次交易引發諸多質疑。巴拿馬運河是全球貿易的咽喉要道,承載全球 6% 的海運貿易,中國 22.7% 的貨物依賴此航道,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用戶。
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多次威脅 “武力奪回運河控制權”,李嘉誠此時將港口售予與特朗普關系密切的貝萊德財團,難免被質疑為 “遞刀” 美國,助長其遏制中國航運的能力。
一旦美國控制這些港口,中國船只可能面臨加征費用、限流甚至禁運等風險,直接威脅中國與拉美 60% 以上的貿易往來。
對于此事,北京方面的態度則更為明確,國務院港澳辦則轉發《大公報》的評論,文章把交易定性為“非普通商業行為”,并質問李嘉誠“在大是大非面前如何取舍”?
李嘉誠自稱 “純粹商人”,在商言商,追逐利益最大化本是商人的天性。但在全球化退潮、地緣政治沖突加劇的當下,商業行為已難以與政治完全割裂。超級富豪的跨國資本運作,必然會對國家戰略、經濟安全產生深遠影響。
我們固然也不能忽視李嘉誠在慈善領域的貢獻,但當商業利益與國家利益沖突時,企業家究竟該如何抉擇?
這是李嘉誠面臨的拷問,也是所有商界人士需要思考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