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發布的年度十大醫學進展榜單上,一項來自中國的研究成果引發全球關注 —— 華西醫院團隊采用新型基因療法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癥(SMA),12 名接受治療的患兒運動功能恢復率達到 83%,這是亞洲地區首次在該疾病治療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改寫命運的基因密碼
脊髓性肌萎縮癥被稱為 "嬰幼兒頭號遺傳病殺手",全球每萬名新生兒中就有 1 例患者。由于 SMN1 基因缺失,患兒肌肉會進行性退化,嚴重者甚至無法完成呼吸和吞咽動作。華西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商慧芳教授團隊研發的 AAV9-SMN1 基因替代療法,通過精準遞送功能基因至運動神經元,成功修復了患兒的神經傳導通路。
據 NEJM 披露的臨床數據(2025;392:1053-1062),治療組患兒在接受單次靜脈注射后,84% 的病例實現獨立坐立能力提升,76% 的病例獲得爬行能力,部分患兒甚至達到站立行走的里程碑。這一成果不僅遠超傳統藥物諾西那生鈉的療效(國際多中心研究顯示其運動功能改善率約 60%),更將治療窗口期從出生后 6 個月延長至 2 周歲。
從實驗室到病床的奇跡
在成都華西醫院兒科病房,3 歲的樂樂(化名)正在康復師的指導下練習扶站。這個出生時被判定 "活不過兩歲" 的孩子,如今已能自主完成抓握玩具、翻身等基礎動作。"治療后的第 9 個月,孩子突然伸手抓住了我的衣角,那一刻我哭得說不出話。" 樂樂母親在采訪中回憶道。
該療法的核心突破在于病毒載體的優化設計。研究團隊通過人工智能篩選出穿透血腦屏障效率最高的 AAV9 病毒亞型,配合自主開發的靶向遞送系統,將治療基因準確送達脊髓運動神經元。這種技術路徑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專家評價為 "基因治療領域的重要范式創新"。
照亮全球患者的希望
華西醫院的突破性研究已獲得歐盟藥品管理局(EMA)的快速審批通道資格,預計 2026 年將在歐洲開展多中心臨床試驗。世界神經病學聯盟主席 Walter Struhal 教授指出:"這項研究不僅證明了中國在基因治療領域的領先地位,更為全球 10 萬余名 SMA 患者提供了可負擔的治療選擇。"
據國家衛健委罕見病診療與保障專家委員會透露,我國正在建立 SMA 新生兒基因篩查體系,計劃將華西療法納入醫保專項支付范圍。隨著治療成本的持續降低(當前單次治療費用約 120 萬元,預計三年內下降至 80 萬元),更多家庭將有機會改寫命運軌跡。
參考資料
- NEJM 2025 年度十大醫學進展報告
- 華西醫院《基因療法治療脊髓性肌萎縮癥》臨床研究數據(ClinicalTrials.gov 標識符:NCT05288542)
- 世界衛生組織《罕見病診療指南(2024 版)》
- 國家衛健委《中國罕見病防治年度報告(2024)》
這項醫學突破不僅標志著中國在基因治療領域進入世界第一梯隊,更用實實在在的臨床數據證明:科技的溫度,終將融化罕見病家庭的寒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