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微短劇作為一種新興的娛樂選擇,正受到越來越多用戶的青睞,并逐漸成長為內容產業的重要分支。其快速發展不僅推動了影視業態的成熟,也對就業市場產生了積極影響。前程無憂51Job與DataEye聯合發起《2025微短劇從業者生態調查》,呈現行業人才結構、就業趨勢及挑戰,以期為企業決策者、行業研究者以及從業人員提供參考。
超7成從業者不足30歲,年輕化與高流動性并存
微短劇從業者呈現出明顯的年輕化趨勢,根據調查,超7成受訪者的年齡在30歲以內,以00后(47%)和95后(24%)為主。從學歷分布來看,本科占據主流(51%),其次是專科及以下(36%)。反映出行業對學歷的包容度較高,為不同背景的人才提供了進入機會。
然而,年輕化與高流動性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調查顯示,41%的受訪者會在1年內更換工作,27%在1-2年內調整職業路徑。相比傳統影視行業,短劇行業的人才流動性更高。這種更新既是行業發展迭代的動力,也可能導致經驗積累不足、團隊穩定性欠佳等挑戰。
此外,跨行業人才流入意愿較高,近半數受訪者曾從其他行業轉入短劇行業。主要來源包括傳統影視(45%)、互聯網(30%)、廣告媒體(19%)、游戲(14%)等產業鏈上下游行業為主。一位程序員轉型的投手表示,“寫代碼和投流量的底層邏輯都是算法。”這一趨勢說明短劇行業對多元化技能的需求正在擴大。
“跨界者”選擇進入短劇行業的主要原因包括:收入潛力高(61%)、對影視行業的興趣(45%)以及看好行業趨勢(40%)。此外,靈活工作時間(32%)、較低入行門檻(22%)也是吸引從業者的重要因素,這與短劇制作周期短、初期投資門檻較低的特點吻合。
從業城市相對集中,薪酬分布并不均衡
在工作城市的選擇上,新一線與一線成為首選,分別占比44%和41%。具體來看,從業者的地域分布呈現出明顯的集中趨勢,尤其是浙江、北京、廣東、河南和陜西這五個地區。它們的從業者人數占據了全國的半壁江山,這與當地的文化氛圍、政策支持以及影視產業的發達程度有關。
浙江依托于橫店影視城,匯聚了大量短劇從業者;北京作為文化中心,擁有豐富的影視資源和人才儲備;廣東以其投流分銷中心的角色,吸引了眾多跨界短劇從業者,形成了獨特的行業生態。此外,河南和陜西也在短劇行業中嶄露頭角,成為從業者的重要聚集地。
微短劇行業參與主體多元,涵蓋版權機構、制作機構、平臺類公司、投流公司、MCN機構等。從收入水平看,行業崗位薪資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多個工種平均月薪超過10000元。據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統計,主編、投放、制片、編劇崗位的月最高工資中位數分別為30000、20000、16500、15000元,反映了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高度需求。
微短劇正處于從野蠻生長到精品化、規范化的轉型中,薪酬分布并不均衡。此次調查中,39%的從業者表示“收入穩定且盈利可觀”,39%的人表示“收入尚可但利潤較薄”,但另有22%的人面臨“收入波動大且入不敷出”的經濟壓力。市場雖然在擴張,但資源與收益分配仍存在較大落差。
崗位分布多元化,海外市場人才緊缺
微短劇行業的崗位分布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通過51job.com上的公開在招崗位信息可以發現,運營、編劇、投流、演員等崗位需求量較大,百人規模以上影視/出版企業有十余至百余不等數量的在招崗位,并提供年假、保險、培訓、餐補等各種形式的福利和激勵政策。
隨著短劇行業的國際化發展,前程無憂職場顧問表示海外方向人才緊缺,比如雙語剪輯師、海外策略專家、歐美文案策劃等。根據《2024短劇出海營銷白皮書》預測,海外月均短劇用戶規模將達2億至3億人,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百億美元水平。
調查顯示,44%的受訪者從事投手、運營、數據分析等“流量運用”層面的工作。內容創作方向的從業者比例也不在少數(27%),包括編劇、導演、策劃等。其他一線從業者占比接近30%,這一群體包括了技術支持、現場工作人員等多種角色,Ta們在短劇的制作和運營中扮演著基礎而關鍵的角色。
不同崗位對從業者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有各自的技能要求。例如,編劇需要具備扎實的文學功底和創意能力,導演需要掌握影視語言和團隊管理能力,演員則需要具備表演技巧和鏡頭感。而投手、運營等崗位則更注重數據分析能力、市場敏銳度和營銷策劃能力。
42%的從業者缺乏職業安全感,行業抄襲現象普遍
微短劇從業者表現出較高的職業滿意度,調查顯示,分別有37%和19%的受訪者表示“滿意”和“非常滿意”,Ta們可能在行業中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成就感。也有超過4成的人表示“一般”(37%)甚至“不滿意”(7%),對當前工作狀態的認可度處于中等偏下水平。
談及行業困境,抄襲現象普遍(50%)、福利待遇低(41%)、賬期長回款慢(35%)等問題尤為突出。北京某MCN機構負責人透露:“爆款團隊往往臨時組建,項目結束即解散。”這種打零工式的狀態,使得42%的從業者缺乏職業安全感。
在訪談過程中,某位演員說起行業潛規則“拍話劇的看不起拍電影的,拍電影的看不起拍電視劇的,拍電視劇的看不起拍短劇的。”對微短劇的不屑在影視行業內并不少見,據調查,21%的人遭遇職業歧視,被認為不正規、缺乏認可度。
在從業者看來,行業最大挑戰在于內容創新不足和抄襲嚴重(60%),這反映出行業對優質原創內容的迫切需求。接受調研的編劇稱,“有些公司追求短期流量,采用相似劇本模式,導致市場同質化嚴重。”此外,人才流動性大(56%)可能導致項目不穩定和經驗流失。
43%的受訪者對行業的未來發展持謹慎樂觀態度,認為未來發展存在不確定性,其中監管是重要因素。而39%的人則非常看好行業前景,認為短劇行業將持續增長。在分析師看來,“行業逐步實現規范化,那些企圖撈快錢的人將被自然淘汰,由此形成良性循環,進而探索出更多元的商業變現模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