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格力掌門人董明珠與小米創始人雷軍曾打了一個關于小米五年內營業額能否超過格力的 10 億賭局。2018 年,格力電器營收 1981 億元,比小米的 1749 億元略勝一籌。
到了如今,兩者的經營情況如何呢?
小米剛剛發布的財報被雷總稱為是“ 史上最強年報 ”,總收入 3659 億元,同比增長 35%,經調整凈利潤 272 億元,同比增長 41.3% 。
反過來看格力,2024 年全年業績還未披露,但前三季度收入為 1474 億元,同比下滑了 5%,如果業績不發生大的突變,全年收入應該在 2000 億上下。
所以時至今日,營業額方面小米已經接近 2 個格力,當年的 10 億賭約,已經顯得毫無意義了。
在利潤方面,如果格力的凈利潤比 2023 年同比增長 10% 左右,那么將達到 320 億元,仍然超過小米的 272 億元。不過,要是小米加回造車這項創新業務的 62 億虧損,那么兩者的利潤就很接近了。
在市值方面,小米市值已經超過 1.3 萬億元,格力市值約 2400 億元,小米市值是格力的 5 倍多。
那么,接下來,就讓編輯部帶你看看,小米財報的 “ 史上最強 ” 體現在哪里。
小米的業務,分為手機和 AIoT( 智能家電數碼 ),以及造車業務兩部分。
先說大家最關心的汽車部分,2024 全年收入 328 億元,交付 13.68 萬輛。全年經調整虧損 62 億元,但隨著規模效應逐漸體現,第四季度虧損已經減少到 7 億元,達到盈虧平衡有點臨門一腳的味道了。
同時,小米汽車將2025 年的全年交付目標提高到了 35 萬輛,隨著規模效應的繼續發力,搞不好今年小米汽車就能貢獻利潤了。
毛利率方面,小米汽車業務全年毛利率達到 18.5%,第四季度毛利率達到了 20.4%,可以和吉利、長城、理想、比亞迪等能賺錢的一線車企坐同一桌了,這樣的發展速度,可以讓不少新勢力們望塵莫及。
不過,實事求是的說,雖然小米的汽車業務很優秀,但也是搭了大環境的順風 —— 也就是鋰電池降價。
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從 2024 年初的 10 萬元一噸降到年底的 7.5 萬元一噸。上游的兩大鋰礦公司,天齊鋰業預告 2024 年利潤巨虧 71 億元至82 億元;贛鋒鋰業預計虧損 21 億元至 14 億元。
中游的鋰電池龍頭寧德時代,2024 年動力電池銷量 381GWh,同比增長 18.85%,但平均售價約 0.664元/Wh,較上一年度的 0.889元/Wh 下降了 25.26% 。
鋰是一種礦產資源,價格是可以通過減產等方式人為干預的,賠錢的生意沒有人愿意做,所以鋰價的反轉是早晚的事,而到時就是下游車企買單了。
如果這個反轉的速度很快,對小米的汽車業務還是比較不利的,畢竟小米汽車雖然不是完全走性價比路線,但性價比也是重要的因素。
其他幾塊業務,“ 手機×AIoT ” 分部收入為 3332 億元,同比增長 22.9% 。
其中手機業務收入為 1918 億元,同比增長 21.8% 。2024 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 1.69 億臺,同比增長 15.7%,仍然排名第三,位列三星、蘋果之后,不過市占率同比提升 1.0 個百分點,達到 13.8% 。
收入增幅超過銷量增幅,很明顯可以看出,小米手機漲價了。2024年,小米手機平均銷售單價( ASP )為 1138.2 元,同比增長 5.2%,創歷史新高。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手機 2023 年的毛利率為 14.6%,2024 年則只有 12.6%,財報中解釋是芯片、內存等元器件成本漲價了,所以小米的 “ 高端化 ”,其實某種意義上也是因原材料上漲而半推半就的。
手機之外,其他業務正在全面爆發。
IoT 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收入首次突破 1000 億元,同比增長 30.0%,毛利率達到 20.3%,同比提升 3.9 個百分點。
其中,大家電收入同比增加 56.4%,2024 年小米的空調產品出貨量超 680 萬臺,同比增速超過 50%;冰箱產品出貨量超 270 萬臺,同比增速超過 30%;洗衣機產品出貨量超 190 萬臺,同比增速超過 45%;空調、冰箱與洗衣機出貨量均創歷史新高。
管理層在財報會上表示,2025 年,小米空調的銷量將保持 50% 的同行比增長,加上高端化帶來的平均售價增加,可能會使小米成為中國排名前三的空調品牌,管理層定下的目標是到 2030 年,小米成為中國排名前 2 的空調品牌。
不知道格力的董明珠看到小米野心勃勃的目標,該作何感想?她的健康家戰略固然能拿下爸媽輩的訂單,但小米更懂年輕人。
除了大家電,小米的平板收入也同比增加 52.1%;可穿戴產品(智能手表及 TWS 耳機等)收入同比增加了 44.1% 。
現在,小米到了一個非常好的狀態:硬件的銷售會帶來用戶數的增長,用戶數增長會推高互聯網服務( 廣告、金融、游戲等 )的收入,形成良性循環。
2024 年 12 月,小米的全球月活躍用戶數突破 7 億,同比增長 9.5% 。其中,中國大陸月活躍用戶數達到 1.73 億,同比增長 11.1%。全球及中國大陸的月活躍用戶數都創出歷史新高。
這使得小米的互聯網服務收入和毛利率也創出歷史新高,收入達到人民幣 341 億元,同比增長 13.3%,毛利率達到 76.6%,同比提升 2.5 個百分點。
到這里,你會發現,小米越來越像蘋果了:通過手機、平板、穿戴設備等硬件的高出貨量打造出龐大的硬件生態這事兒它做到了;通過硬件生態的用戶量兜售互聯網服務這事兒他也做到了;甚至打造智能電動汽車這件蘋果自己想做但沒做成的事兒小米也做到了......
2018 年,小米上市路演的時候,小米希望市場認為他們是 “ 蘋果和騰訊的結合 ”,很多資方對此并不買賬。
現在,小米或許沒成為 “ 蘋果和騰訊的結合 ”,但卻有點像 “ 蘋果和特斯拉的結合 ” 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